劉建強
【關鍵詞】 課堂教學;參與意識;實踐活動;氛圍;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99—01
新課標實施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因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想、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一、激勵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因素。在諸多的因素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主動,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的動機。例如,在講解有理數時,介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啟發,喚起學生心理上的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數學的心理指向。
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都能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重視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盡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新課標設計了大量便于學生操作的內容。如通過用量角器度量、裁剪、疊合等方法探索兩直線平行的條件等,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用熟悉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與交流,由直觀水平向抽象水平轉化。
三、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強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四、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效率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要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學生學會一個內容后,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