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舉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大自然的語言》;說明文;學案
導學;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121—01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的說明文,在學案教學模式中,如何科學有效地編寫說明文的導學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概括要點、學習和運用語言,如何從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有效地實施導學,如何有效挖掘說明文閱讀的價值內涵等,都是本案例探討的問題。
一、從學案導學的內涵預設定標
“學案導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致力于引導并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地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為此,它注重“學什么”和“怎樣學”的研究,要求把教學研究的重心從研究教法轉變到研究學法上。
在《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中,“學什么?”我的教學預設目標是:①了解什么是物候、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對于農業豐產的意義。②學習說明文語言的生動優美和嚴謹準確。③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有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和志趣。
“怎樣學”,我的預設目標是:①掌握快速篩選信息,概括文章內容和要點的方法。②語言學習,要抓住易錯點,要注重應用。③懂得廣博的知識,求真務實的態度,是探索科學奧秘的不二法門。
在“學法”上,學習目標①②的達標,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教師要放手、放權、放心,教師只是做好交流過程中的傾聽者、組織者、引領者;學習目標③的突破,可能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策略,只有這樣,對作品的內涵和閱讀價值才能挖得深一些,多一些,這個過程中,教師可能需要從幕后走到臺前。
二、從學案導學的原點去解讀文本
一篇文章教學生什么,為什么教,怎樣教,這些基本的問題應該說是我們老師在上課前要弄明白的,它需要我們從文本的“原點”切入。
《大自然的語言》是八年級語文(上)第四單元的首篇文章,也是一篇事理說明的傳統課文。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在培養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也滲透著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
八年級學生對說明文應該說已經不陌生,因為,初一階段就已經接觸說明文了。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也是說明文單元,只不過是事物說明文罷了。所以對于事理說明文而言,只是說明的對象和說明的順序,相比事物說明文有一些不同之處。如,事理說明文說明的不是“物”,而是 “理”,重在剖析某個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從說明順序說,事理說明常采用邏輯順序去說明。
就這樣,搞清楚教學內容,選擇好教學策略,深入理解了文本閱讀價值和內涵之后,文本的解讀才算告一段落。
三、從學案導學的主體激“趣”和導“法”
在“學案導學”的課堂教學中,“講得精彩”已經不再是教師的最大成功。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編導”、“引導”和“指導”上,要致力于探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辦法。課堂教學也不再是傳統的知識講解與傳授,而是學習過程的編排,解決問題方法的示范,以及思維的點撥。
在《大自然的語言》教學中,我采用了這樣的導入方法:“同學們,現在已是深冬時節,走進自然,到處呈現出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最近大家你有沒有 登過五泉山或白塔山?可曾留意到山上的樹木比山腳下的樹木落葉早?……”
這種從學生身邊的現象談起,巧妙設疑,激趣引題的方法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通過設問,有效“激趣”的策略選擇上。
從學法而論,學生完成目標①、②,應該說難度不大,但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有效追問,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教學中,在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一四個問題的過程中,我追問:“這些物候學的科學知識,你是怎樣概括出來的?能和大家分享你的讀書經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當老師讓學生嘗試用“口訣”總結時,學生的小手變成了森林。
四、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特點學習運用語言文字
在《大自然的語言》字詞教學中,在學生獨立識字、積累語言、重點交流的基礎上,我特別強調“語言的運用”過程,在導學案中設置這樣的練習:①“我”學會運用的詞語;②“我”的仿句、造句、寫話。在品味欣賞文章第一、二段語言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這樣的課堂練習: 完成寫話練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一項完成。)①用上排比、擬人等修辭。 ②至少能運用1、2段出現的5個四字詞。③綜合練習,注意用詞、修辭、句式、描寫角度、描寫順序等。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