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鴻 劉莉莉
摘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是農產品質檢機構改進基礎設施和提升檢測能力的重要保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是防范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群眾消費安全的重要措施;農產品質檢機構資質認定,是提升檢測水平和質量體系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質檢機構的法定要求。實驗室資質認定是快速提升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資質認定;檢測體系;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F7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5.001
1 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
1.1建設背景
近年來,國家、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日益重視。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實施,農業部發布《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投入和各級政府的全力支持,開展了省(部)、市、縣三級規劃建設,農產品質檢機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體系逐步得到完善。
1.2取得的成績
吉林省自2008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以來,按照《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兩個建設規劃, 在原有農業部門質檢機構基礎上全面開展了省(部)、市、縣三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建設。國家已經分9批下達了55個項次的投資計劃,有3個省(部)級、9個市級、42個縣級共54個農產品質檢機構得到投資建設。其中建設完善了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綜合中心,又在后續項目中進行了檢測能力提升,監測范圍得到進一步擴大,檢測精度得到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滿足了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需要,以省(部)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為龍頭的農產品質檢體系框架已經形成。大部分市(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都開展了以蔬菜為主的日常速測篩查監測,其中部分機構具備了常規定量檢測能力,檢測能力快速提升,監測范圍逐步擴大,為確保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1.3存在的問題
1.3.1檢測人員隊伍和素質有待完善和提高 盡管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得到全面發展,但由于建設基礎弱、建成時間短,市(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大部分還不能完全發揮檢測作用,不能完全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賦予的職責。在省里統一部署下,各質檢機構實驗場所和儀器設備等硬件設施按照建設計劃不折不扣、保質保量建設到位,但大部分機構存在缺少成熟檢驗人員的問題。很多單位實驗室建設完成,儀器設備到位后,缺少熟練檢驗人員操作和檢測,有的人員甚至不敢操作大型精密儀器,導致儀器閑置,開機率低,檢測工作不能有效開展,致使項目建成后不能及時發揮作用。
1.3.2檢測工作經費無保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是公益性行為,檢測成本高、運行費用大。盡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四條規定了質檢機構所在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但由于地方財政政策和經費來源原因,往往是“杯水車薪”或無固定、穩定來源,阻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
1.3.3檢測結果缺乏社會公信力 目前,大多數市(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日常能夠開展的是蔬菜等新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速測篩查,檢測速度快、成本低。但受檢測方法所限,測試范圍僅限于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檢測結果精準性差,且無法識別具體農殘參數和含量,在將檢測結果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執法時,缺乏社會公信力。當前,大多數農產品質檢機構未進行實驗室資質認定和機構考核,實驗室管理存在隨意性,主要表現在樣品保存不規范、檢測方法不權威、檢測環境不受控、檢測過程記錄不詳盡等方面,進而導致檢測結果精度差。在檢測結果用于監管執法時,如被提出質疑時,難以進行檢測過程復現,不能確保檢測結果的一致性,進而有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執法工作權威性。
2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的必要性
2.1規范自身質量體系管理,提升檢測能力
近年新建的農產品質檢機構大部分是在原有農業檢測機構基礎上籌建成立的,存在管理粗放、檢測經驗不足等缺點。實驗室資質認定是我國適應國際檢測市場要求,參照國際實驗室管理體系成熟模式,按照系統的、科學的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程序,建立起來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實驗室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嚴格控制檢測流程、認真執行質量監督、落實質量控制措施、加大檢測人員培訓和學習力度等方面,從而快速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
2.2 確保檢測公正權威性,提升社會公信力的要求
農產品質檢機構是農業系統的專業質檢機構,承擔著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發現并消除風險隱患的任務,為當地政府進行農業生產決策,尤其是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學數據支撐。確保檢測的社會公信力極其重要,而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定,使實驗室的工作更公正、更獨立、更科學、更權威。取得實驗室資質認定資格,則是代表實驗室檢測工作社會公信力水平的重要依據。
2.3 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行使法定職責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機構,必須具備相應的檢測條件和能力,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部門考核合格。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應當依法經計量認證合格。”這里所說的“計量認證”就是實驗室資質認定的一種形式。由此可見,農產品質檢機構建立后,正式開展檢測工作前,必須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定取得相關資質。
3 農產品質檢機構進行資質認定的作用
3.1系統開展質量體系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進行實驗室資質認定,首先要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建立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從《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到《作業指導書》、《記錄表格》,建立起系統的、格式化的質量文件,且在檢測工作運行中嚴格規范遵照執行,改變以往“管理靠口頭,追溯靠回憶”的不良習慣,做到“事事有記錄控制,件件可追溯復現”,對不合格工作有糾正措施來糾正,對檢測風險因素有預防措施。
3.2遵循標準規范檢測行為,全面提升檢測能力
開展實驗室資質認定后,檢測不再是隨意地按照廠家方法和以往延續的做法來進行,而是嚴格依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來進行,從環境條件、儀器設備、檢測用品、人員操作、誤差控制等方面遵照標準規范進行,不得隨意縮減、改變,從而有效控制系統誤差,消除偶然誤差,確保檢測結果權威、準確。
3.3 科學設計檢測工作程序,全面控制檢測流程
開展實驗室資質認定后,從簽訂委托檢測合同,到樣品保管制備;從檢測任務下達,到檢測過程質量監督;從填寫原始記錄,到出具檢驗報告,都有科學、合理的檢測流程控制,只要遵照檢測流程規范開展檢測,就能確保檢測全程可控,可復現追溯,出現檢測問題時能夠及時查找到原因進行糾正,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檢測工作。
3.4嚴格實施檢測質量控制,全面確保結果準確
開展實驗室資質認定后,根據質量管理體系運行要求和檢測工作需要,按照人員培訓計劃,對檢測人員開展系統、全面地培訓,提升檢測能力和人員素質;按照質量控制計劃,定期對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進行質量控制考核,確保檢測能力穩定;按照儀器設備計量計劃,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檢定校準和性能檢查,確保儀器設備性能正常。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對檢測工作進行質量控制,保證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提升檢測機構的社會公信力,進而更好地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優質檢測服務。
3.5認真履行法定監測職能,全面提升機構地位
吉林省自2013年開始組織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開展實驗室資質認定,已有4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通過了省級實驗室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檢機構考核,取得了相關資質。這標志著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的檢測能力和實驗室管理水平實驗室質量管理得到質的飛躍,這些機構不僅為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出貢獻,而且還能承擔省里下達的部分監測任務,不僅鍛煉了檢測人員隊伍,積累了寶貴的檢測經驗,進而通過承擔省級監測任務,得到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政府的重視,為爭取工作經費和檢測人員配備創造了有利條件。
4經驗和做法
4.1統一認識,領導重視
以作者所在農產品質檢中心為例說明開展實驗室資質認定的情況。在認證前,實驗室常年開展土壤肥力檢測工作,盡管每年都進行大量的樣品檢測,但檢測參數僅為十幾個,缺乏系統、規范的實驗室管理,檢測工作隨意性較大,導致檢測精度較低,檢測結果復現性差。在2014年,中心領導決定進行實驗室資質認定后,每個人都感到了極大壓力和不適應,以往的一些固有檢測習慣要改變,檢測能力要提高,管理要規范,工作量極大。但全體實驗室人員在農業局的要求和支持下,統一了認識,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改正以往檢測做法和習慣,規范按照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開展檢測工作,全面提升檢測層次。
4.2精心準備,刻苦練兵
中心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進行了認證前的各項準備工作,聘請實驗室資質認定專家現場指導,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規定和中心實際運行需要,建立了質量體系;派遣檢測骨干人員到上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參加檢測業務學習和上機操作實習;開展試運行練兵和質量控制,通過檢測練兵,積累了大量的檢測數據,取得了豐富的檢測經驗,檢測數據越來越準確、穩定,儀器設備操作越來越熟練。中心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檢測能力從單一的土壤肥力檢測擴展到認證后的農產品、農業產地環境(土壤、灌溉水)、投入品(肥料)等多個類別100多個產品和參數,全面滿足本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需要。通過開展資質認定,中心人員極大提高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認識高度,明確了檢測工作的重要意義。從以前的領導要求去檢測,到現在的自己主動進行檢測練兵和試驗研究,中心檢測工作氛圍和檢測人員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
4.3規范運行,確保權威
中心在檢測工作中做到了檢測過程規范,原始記錄、環境記錄清晰、詳盡,檢測過程可復現,用質量監督和質量控制對檢測結果進行把關、確認。中心通過資質認定,確保檢測工作規范運行,確保出具的檢測結果準確、權威,能夠向農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出具有法律證明作用的檢測數據,從而極大提升了中心的社會公信力和在當地同類質檢機構中的地位。
5結語
中心在機構建設完成后,面對不利因素,不是消極地“等、靠、要”,而是積極想辦法爭取各方支持,創造條件開展檢測工作和進行資質認證,向主管部門和社會證明中心的檢測能力和重要作用。通過資質認定后,中心的檢測工作得到了當地農業局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在同類機構中位置上升,在工作經費上增加了投入,政策向中心傾斜,為中心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從而促進了中心良好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在2015年的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項目申報中,中心的資質認定成為當地農業局爭取項目的最有利的先決條件,中心在當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發揮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發忠,錢永忠.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現狀與對策[J].農業質量標準,2003,(2):2-29.
[2] 周云鳳,張利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現實困境和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06).
[3] 李大文,等.關于縣、市、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的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04,(6).
作者簡介:王延鴻,敦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產品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管理;劉莉莉,敦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產品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