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飛??

摘要: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網絡社交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交往方式。然而,網絡社交在給傳統人際交往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對傳統社交造成了劇烈沖擊,更對大學生的心理、行為及人際關系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正確對待和處理網絡社交,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的進行網絡社交活動已是迫在眉睫。
關鍵詞:網絡社交;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
一、大學生網絡社交現狀
為對當前大學生的網絡社交現狀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本研究自制了大學生網絡社交現狀調查問卷,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綿陽師范學院、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高校在校學生進行分層抽樣,人員涉及全年級學生,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基本信息、上網方式、上網時長、網絡社交行為、網絡社交原因、網絡社交影響等。在四所高校共發放問卷900份,其中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300份,其他院校均200份。收回有效問卷792份,有效回收率為88%,符合統計學數據分析要求。樣本整體情況如表1所示:
從整體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擁有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則達到了百分之百,智能產品的普及為學生的網絡社交提供了條件,尤其是移動端的技術發展,使得網絡社交更加的快捷方便,促使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網絡社交的行列,用戶的增多反過來更加刺激技術的發展,網絡社交已經勢不可擋。
把握學生的網絡社交現狀,需要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細致分析,學生的上網頻率與上網時長、社交工具、交往對象是網絡行為的三個關鍵要素,因此在調查中需要著重分析這三個方面:
(一) 上網頻率與上網時長。從上網頻率來看,有65.2%的學生每天上網次數超過2次,20%的學生每天上網次數超過3次,14.8%的學生每天上網次數在5次以上。從上網時長來看,有30.3%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2個小時,45.7%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達到4小時,18%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達到4小時,6%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5個小時,其中大部分學生用于網絡社交的時間多集中在3小時以內。[2]
(二) 社交工具。網絡社交工具是網絡社交的必然途徑,社交工具的優劣直接影響網絡社交體驗,對網絡社交產生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使用社交工具并不局限于一種,往往是幾種工具同時使用,當前比較熱門的社交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QQ、微信、微博、人人網,其中QQ的使用率達到90%以上,微信的使用率達到85%以上,這兩種工具時效性強,使用體驗較好,得到學生的青睞,而微信大有趕超QQ的趨勢, 這與學生的年齡分布有較大關系。
(三) 交往對象。交往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出學生為什么選擇網絡交往這種方式,另一方面交往對象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或是刺激其繼續通過網絡這種方式進行社交,或是改變其網絡社交狀態。經過統計發現,大學生網絡社交所涉及的對象主要分為以下四類群體:同學、朋友、親人、陌生網友,其中同學的交往比例達到67%,朋友的交往比例達到24%,親友的交往比例為2%,陌生網友的交往比例為7%。[3]
二、網絡社交對大學生的影響
作為一種新型的交往方式,網絡社交展現出了超強的時效性和便捷性,這是傳統社交不可比擬的,但網絡社交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促進大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有阻礙大學生的發展。
從有利的一面來看,網絡社交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促進大學生成長:其一,給大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其二,給大學生一個更加平等的對話平臺。這兩個方面的優勢都是由網絡社交平臺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如果操作不當,這些優劣也即刻會轉化為劣勢,而網絡社交本身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這些不良影響也時時限制著學生的發展,下面就比較突出的不良影響進行重點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長時間的電腦操作影響身心健康
網絡社交要使用電腦或智能手機進行上網,調查結果顯示樣本中有接近一半的學生每天上網超過4個小時,長時間的電腦操作必然會對學生身體健康產生影響。91%的學生眼睛近視,其中76%的學生有“干眼癥”現象,需要滴眼液緩解眼部疲勞。由于長時間重復鼠標點擊的機械動作,加以手臂長時間懸空,調查中有45%的學生感覺身體關節不適,部分學生出現頭暈、惡心、心悸等現象,這些是長時間上網的顯性危害。除此之外,長時間在電腦前接受輻射,正常的新陳代謝收到影響,身體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情節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神經系統壓迫。因此,長期沉浸在網絡中會使學生出現性格孤僻、情緒低落等心理問題,前期可能只是心理失調,但任其發展下去,最終會導致心理障礙。
(二) 迷戀網絡社交影響傳統人際交往
網絡社交出現之前,社交關系絕大部分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往來的基礎上,面對面的交往使這種社會關系更加緊密,但是網絡社交出現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被打破,人與人之間不需要直接見面也可以建立社交關系,這給傳統社會交往帶來極大的沖擊。借助網絡這個虛擬的平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像比之前更加緊密,對話更加平等,不受現實中身份地位財富等附加條件的限制,這些優勢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群體的需要,也使某些學生沉迷其中。調查中有64%的學生表示在網絡世界可以自由交流,但在現實交往中往往不知道如何與人打交道。在網絡世界中得到的滿足感使他們抵制甚至拒絕現實的交往,長時間脫離現實社會所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對這個社會越來越排斥,最終在網絡世界不可自拔。
(三)盲目網絡社交影響正常作息
大學里的課程安排相對寬松,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自由安排,由于自制力不夠,很多學生沉迷網絡社交,在網絡世界不受任何約束,可以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思想,某些學生在這里找到自信,某些學生在這里發現新的自我,這些成就和發現使他們更加迷戀網絡社交,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學生存在網戀行為,每天網戀的時間超過3個小時,超過55%的學生每天用于網絡社交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這些行為都已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過多的網絡社交會牽扯過多的精力,正常的作息時間必然會減少,身體心理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響。
三、引導大學生健康網絡社交的建議
(一)加強網絡管理
網絡社交主要的平臺就是網絡,離開網絡這個平臺就失去根基,因此,對于沉迷網絡社交不可自拔者可以通過對網絡的管理斷絕其社交的直接途徑,從而阻止其進行網絡社交行為。網絡管理可以分為校內網絡管理與校外網絡管理兩類,校內網絡管理主要是加強學校對學生上網時間的控制,每天上網時間超過基礎量便停止網絡,校內網絡管理需要依靠學校的校園網絡監管系統進行;校外的網絡管理主要是指社交網站或社交軟件管理,對社交網站或軟件而言,需要實名注冊,要求提供身份證明,對學生群體進行分類,若學生在網站逗留時間超時,社交網站或社交工具自動停止對其開放使用,斷絕其交流渠道。
校內網絡管理要學校領導高度重視,依托學校的網絡監管系統,對全校學生進行實時網絡監管,學校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是校內網絡管理成功的關鍵所在,只有學校網絡監管系統完善,校內網絡管理才能發揮功效。相比校內網絡而言,校外網絡管理則要困難一些,需要國家出臺相應政策,確保社交網站真正對學生進行在線時長限制,否則,校外網絡管理便不能達到其預期效果。
(二)完善實踐體驗
實踐是人的思想形成發展的源泉,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將人的思想轉變為社會存在的現實,要幫助沉迷網絡社交的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對于沉迷網絡社交的大學生而言,實踐體驗就是讓他們親身參與實踐,體驗現實生活、學習社會經驗,不斷的在實踐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在思想和行為上對網絡社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網絡社交習慣。
實踐體驗可以分為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兩部分,兩者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校內實踐主要是積極參加學校的講座、社團活動、技能大賽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其交流機會,改善長期沉迷網絡所造成的人際關系淡薄的問題。社會實踐主要是讓學生參與各種志愿活動,為其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在直接與社會的接觸中了解社會,進而了解自己,最終真正理解和明白社會的本來面貌,遠離虛擬的網絡世界,建立現實中的人際交往關系,最終真正肩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四、結語
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1%,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截至2014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 PC 網民規模,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這一比率將會持續增長。[5]大學生群體對新鮮事物接受力強,且易于受集體行為影響,網絡社交這種新型社交方式將會在大學生群體中進一步擴大。大學里環境相對寬松,可支配的時間較多,很多大學生心理還尚未完全成熟且缺乏相應的自制能力,網絡社交的大學生人數還將持續上升,只有多方配合多管齊下,大學生網絡社交不良影響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導。
由于環境、心智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更容易沉迷于網絡社交這種新型的交往方式,網絡社交的不良影響在當代大學生中已經逐步蔓延開來。當前并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因此在調研中采用的是自行編制大學生網絡社交診斷量表,依據量表的統計情況進行網絡社交的影響判定,界定的標準會直接影響研究的結果。大學生沉迷網絡社交是一個多因素的漸進過程,由于條件有限一些因素在調研中并未體現出來,它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相互影響,兩者是否有相同的成癮規律,是否可以一并治療,這些問題都待于進一步的研究。[4]
隨著網絡條件的不斷地發展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網絡社交必將成為未來交往的趨勢,會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接受,網絡社交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凸顯,尤其是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會越發嚴重,這應當引起學校與社會的足夠重視,雙管齊下,為學生的網絡社交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王嘯飛.大學生網絡社交調查報告[J].《都市家教》,2015年第2期。
[2] 王嘯飛.大學生網絡社交調查報告[J].《都市家教》,2015年第2期。
[3] 王嘯飛.大學生網絡社交調查報告[J].《都市家教》,2015年第2期。
[4] 王嘯飛.大學生網絡社交調查報告[J].《都市家教》,2015年第2期。
[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014年7月)
基金項目: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一般課題“網絡社交對高職院校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資助成果 項目編號:SCYZYB201407
(作者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江油 6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