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摘要:傳統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對自身作出正確的定位,并通過服務社會來突出自身應用型的辦學特點,同時有必要通過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來推動本科院校轉型的進程以及社會發展和學生就業。推動傳統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變應從傳統本科院校存在的問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及向應用型本科發展的舉措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傳統;本科;應用型;發展;思考
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專門場所,在我國,大學、學院和高職、高專等專科以上學校都稱之為高等學校。本科高校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市場人才需求類型逐漸由“高、大、上”的碩士、博士轉變為掌握一門高級專門知識且能解決職業領域復雜問題的“復合型人才”, 從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可以看出,人才的結構性缺失是高等教育目前面臨的問題。為促使大學教育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未來一段時間將會處于調整時期,地方本科院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何發展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將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
一、傳統本科高校發展存在的問題
地方高校缺乏地域優勢,且在大學不斷擴招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地方院校合并以及高職高專升格為本科院校,但市場并不是十分認可這類高校的畢業生, 不容忽視的現實從側面反映出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一是辦學定位趨同。眾多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規劃把發展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大學或者研究型大學,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這類高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均在一定時期內無法達到綜合性大學或者研究型大學的要求。
二是學科專業無特色。這類高校普遍因科研實力、教學資源不足而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教育需求,轉而設置大量的文、經、管等專業。造成畢業生難就業。
三是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在國家層次的教學評估中存在一刀切的問題, 其結果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既無法做到綜合性大學那樣本碩博的系統培養,也無法突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四是服務地方經濟能力低。由于辦學定位的同質化,地方本科高校在科研上追求達到登峰造極。這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進入惡性循環,本該好好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大學成為封閉的象牙塔,并由此產生搞科研的不管技術、搞技術的不參與科研現象。
五是教師實踐能力弱。地方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重學歷、重理論水平、重出身的現象。要求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且出身名校,但是很多剛畢業的博士即使理論水平很高,其實踐能力也存在不足,這些都勢必影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六是辦學經費短缺。地方政府對本地高校經費支持不足,地方本科高校的錯誤定位也導致其難以吸引社會資金,這直接影響了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
七是教育目標和企業需求不對接。現行高校管理體制客觀上使地方本科高校沒有或失去了行業背景,地方高校的錯誤發展目標和企業尤其是當地企業的需求背道而馳,導致地方高等教育無法對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特征
在我國,應用型高等學校是相對于學術型高等學校而言的,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和區分,一般研究認為,應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應用型高校的本質屬性。
一是辦學的目標——服務地方經濟。在理論上要求具備良好理論知識和文化基礎,在實際操作上要求能解決一定職業領域的實踐問題,專業設置上具有顯著的應用型特色和職業導向。這樣的大學培養的學生直接面向經濟社會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是靈活的學制——滿足學習者需求。應用型大學由于其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要求,一般不會強制學生的學習時間,而是允許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在專業教育上不放松,在實踐上不放松,以實際應用為主,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開展因材施教的教育。
三是招生政策——注重生源的多樣性。在當前體制下基本上只能招收參加高考統一考試的學生,應擴大招生來源,如職業高中的對口生源,以及完成中等職業教育欲進一步深造的學生,甚至可以包括專升本的學生。在培養時,要文理兼顧,有計劃地加強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輔導,提高基礎好的學生的實踐標準。
四是人才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試以及畢業論文上更注重應用性,其可以是一項工程改進方案,也可以是一項試驗方案,基本上告別閉卷考試這種考試形式。
五是辦學經費——政府和企業。應用型高校在經費來源上一般除了政府的投入,也會有企業的投資。企業一般愿意和這類高校進行科研合作,投資新建研發中心,學生可以在中心實踐,中心的成果輸出既可以指導企業發展,又可以帶動學校科研的發展。
六是理論研究——研發創新。應用型高校應該瞄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與地方政府、企業共同設立研發項目,與當地產業部門密切協作,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為區域發展做出貢獻。
三、向應用型本科發展的舉措
一是確定發展目標。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目標的制定,必須建立在自己的辦學特色、辦學質量和效益之上,要緊緊圍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自身特色,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整體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必須從實際出發,圍繞社會需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如果拋開市場需求,不顧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去定位自己的發展目標,其結果只能是背道而馳。
二是拓展學科專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則在于實施應用性本科教育,培養大量應用型創新人才,因此,必須加強學科專業建設,通過學科帶動和促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學科建設與發展要服務于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要深入分析本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或專業方向,及時增設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性專業,為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各種應用型創新人才。同時,以靈活實用的課程設置來培養具有多種技能的學生。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應集中體現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學科專業結構既決定人才培養規格,也直接影響辦學的特色與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根據自己的獨特優勢,發展一些重點學科,建設好特色學科并使之成為優勢學科。在優勢學科上培養一批有特色、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產生一批社會需求的科技成果,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特色優勢學科的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形成自己特色的基本出發點。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不能沿襲傳統的課程體系,而需要構建充分反映社會需求,滿足地方、行業對人才需求的應用性課程體系。構建應用課程體系必須注重基礎理論教學,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融合,通過實踐項目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要防止因突出應用而使專業設置缺乏學科支撐,進而導致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培養創新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安于本科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區域和行業經濟的發展,積極開展應用技術開發研究,發展應用技術產業,努力形成產學研良性互動局面,培養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格局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理清辦學思路,確立辦學宗旨,明確發展目標,把握發展方向,確立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強應用性的學科專業建設,發揮優勢,形成特色。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走出傳統的“精英教育”辦學理念和“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應用性教育,培養面向地方、服務基層的本科層次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識的全面系統,而是要求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最佳結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能夠熟練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是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具有鮮明的特點,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的科技運用、推廣、轉換能力等。
四是建設“雙師型”隊伍。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雙師型”教師是關鍵。要大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保證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為此,必須通過引進、培訓、自學、兼職等途徑,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滿足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一大批熟悉業務和專業知識的“雙師型”教師,他們不僅能傳授本專業的基本知識,也熟悉崗位操作,并善于通過恰當的教學法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因此,傳統的教師并不能完全勝任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需要大力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同時,可以通過聘請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逐步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既有較高學術水平、又有較強應用能力的教師隊伍。應用型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既要抓好新任教師的職前培訓,又要加強在崗教師的職中培訓,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加快與市場接軌的步伐,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傳統本科院校轉型是不可逆轉,只要采取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理念來發展,走開放式的辦學道路,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 普通本科院校就一定能轉型為滿足社會需求、受到社會肯定和歡迎的應用型本科院校。
[參考文獻]
董鵬,胡詠軍,李芬.關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深層次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1-6.
[2]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北京聯合大學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探索應用型大學發展之路[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82-87.
[4]蔣月定.普通本科高校轉型應用技術型高校面臨的困難與挑戰[J].中小企業與科技,2014,(22):258-259.
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2014年課題(課題編號:ZCGJ64-14)。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 上海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