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的護理干預
安麗
目的 探討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的護理方法及療效。方法 選取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62例,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31例。對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對護理組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引流管、皮膚及并發癥等整體護理干預,然后觀察并對比2組療效。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42%,護理組總有效率為96.77%,護理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患者采取生命體征監測、并發癥等整體護理干預,不僅能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而且還可以降低患者術后的病死率,值臨床推廣和應用。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護理干預;療效
顱內血腫是臨床上最常見、最嚴重的腦損傷性疾病,而顱內血腫則是由于腦損傷后顱內大量出血并聚集在顱腔的某一部位,達到一定體積后而造成的顱內壓升高,并引起的腦組織受壓從而形成顱內血腫;常表現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或心率加速、血壓升高等癥狀[1];引起顱內出血的原因很多。臨床對其病癥的確診均采用CT檢查并觀察其血腫位置,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目前臨床對其大多采用微創清除術進行治療[2],但要想得到更好的療效,必須加強對其術后的護理干預。本研究對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的患者進行護理方法及療效的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北華大學附屬醫院診治的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患者62例,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31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9例,年齡50~72歲,平均(60.5±7.9)歲;護理組中男23例,女8例,年齡51~71歲,平均(61.5±8.2)歲。患者均經CT掃描后確診,血腫位于基底節者有20例,位于小腦者有17例,位于丘腦者有19例,位于腦室者有6例;其平均出血量(77.3±10.8)mL;且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意識模糊或血壓升高等癥狀。2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定時觀察患者血壓、心電等指標;定時對病房消毒,保證室內整潔衛生;同時叮囑家屬要輕拿輕放,減少走動,保證病房安靜等。對護理組進行整體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生命體征監測護理。術后患者直到拔管前均需臥床休養,護理人員可將其頭部升至20°左右[3],便于其靜脈血液的回流,也可減輕腦水腫的情況。對患者的血壓、體溫、心率、瞳孔及呼吸等各項生命體征,護理人員應密切監視并隨時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對癥處理,若較為嚴重應立即告知醫師進行處理。
1.2.2 引流管及皮膚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加強患者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其脫離或曲折等情況發生,若來回挪動時應將其關閉后進行,并注意引流液是否出現回流現象;同時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劑量等并進行記錄;并需將引流袋置于低于切口的位置;為了引流管不被堵塞護理人員應每天進行3次引流管沖洗[4];并在拔管前給予患者乙醇消毒,待拔管后將切口處用敷料敷蓋并進行繃帶包扎。同時為了避免患者顱內組織與外界接觸而造成的感染,護理人員需適時對患者病房進行清潔與通風,保持空氣的新鮮與流通,并控制來往探視的人群。
1.2.3 并發癥護理。顱內血腫微創手術后由于活動量減少、臥床休息等原因,易出現感染、便秘、偏癱或血瘡等并發癥,所以護理人員應定時幫助其翻身拍背(每天2次)[5],幫助患者促進血液的循環;且其臥位可選取適宜、舒服的方式或采用氣墊床等;為防止其出現泌尿系統的感染,護理人員需每天2次對其進行膀胱沖洗及排尿;并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或嘔吐物等;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采取適當的吸痰處理,以保持其呼吸道的順暢。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CT復查結果進行判斷,分為痊愈、有效、好轉和死亡,痊愈指臨床癥狀全部消失,CT拍片血腫影像全部消失;有效指臨床癥狀消失,CT拍片血腫影像基本消失;好轉指臨床癥狀基本消失,CT拍片血腫位置可見影像;死亡指經救治和護理無效,病情惡化導致死亡[6]。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痊愈的患者有6例(19.35%),有效的患者有10例(32.26%),好轉的患者有8例(25.81%),死亡的患者有7例(22.58%),總有效率為77.42%。護理組痊愈的患者有8例(25.81%),有效的患者有19例(61.29%),好轉的患者有3例(9.68%),死亡的患者有1例(3.22%),總有效率為96.77%。護理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是利用YL-I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對顱內血腫進行穿刺的治療,并通過引流的方式將患者顱內血腫進行清除,具有創傷性小、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致死率低等特點[7],是近年來臨床治療顱內血腫的一種較為有效且認可的技術。但術后易引發各種感染、血瘡或便秘等并發癥[8],對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所以加強對其術后的護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和常規護理的對比觀察后,發現整體護理的護理組,有效率為96.77%,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有效率為77.42%,護理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整體護理干預的有效性。整體護理干預需加強對患者血壓、體溫、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并加強患者引流的護理,引流袋需至于低位進行引流,并注重引流管的清潔與順暢,同時為避免患者創傷部位發生感染,應加強對其皮膚及室內衛生的清潔;并要加強對患者并發癥的護理,根據其不同癥狀適時采取對應處理,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因而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總而言之,對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引流及皮膚護理、并發癥護理等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并減少死亡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1] 陳素英,何巧媚,周伙荷,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的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3):210-212.
[2] 徐梅.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的病情觀察及護理體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8):1382-1383.
[3] 蘭艷麗.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2):63-64.
[4] 孫自杰,李健,王小渠,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治療急性腦出血的護理體會[J].華西醫學,2009,24(8):2187-2189.
[5] 金躍玲.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潛在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J].當代醫學,2009,15(7):99-100.
[6] 劉東霞,王霞,焦明雅.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3):191-192.
[7] 吳章淑,曾玉蓮.29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引流管的護理[J].成都醫藥,2003,29(4):225-226.
[8] 潘臨英,劉慧玲.37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0):110-1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0.064
吉林 132011 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管理處 (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