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池利
社會文化視閾下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
李池利
【摘要】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外語教學模式近年逐步引起學界關注,后方法時代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成為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本文試圖構建一個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當前英語閱讀課程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英語閱讀;教學模式
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和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自從社會文化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引入二語習得領域以來,社會文化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越來越受到國外學界的關注(Lantolf & Poehner 2008)。國內學者則以社會文化理論用于二語習得領域的引介為主(高一虹、周燕2009;文秋芳2008)。現有研究主要考察了社會文化理論在聽說寫及評估等方面的應用情況,較少關注該理論用于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效果。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成為當前外語教育界熱點討論的問題之一。本文試圖以社會文化理論為指導,構建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旨在豐富當前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效率。
社會文化理論源自Vygotsky的建構主義理論,后來經由Lantolf及其同事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介入二語習得領域。社會文化理論包括中介論、內化論、活動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等四個核心部分(Lantolf & Thorne 2006)。與本研究相關的是中介論、內化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
作為社會文化理論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中介是指個體對“外來刺激與個體通過使用各種中介連結”而構建起來的間接關系(Cole 1976)。中介概念揭示了人類活動與物理世界之間的辯證關系。這種關系強調個體使用中介工具來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這種能力與個體的能動性(agency)密切相關,同時又受到外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Gao 2010;Lantolf 2000)。中介包括社會中介(social mediation,指社會互動中的他人中介)、自我中介(self mediation,指通過私人言語的中介)和文化制品中介(artefact mediation,指教科書、字典以及其他學習材料的中介)。
內化論認為生物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Lantolf & Thorne 2006)。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當學習者尚未完全掌握目的語時就會借助個體言語如自言自語、重復或模仿等途徑,而當完全掌握目的語時,個體言語就是內化為內在語言,成為學習者語言體系的一部分。
社會文化理論的另外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指的是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者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的潛在水平之間的距離(Vygotsky 1978)。該概念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在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互動、合作等形式學習外語。在此概念基礎上衍生了支架教學理論(scaffolding)。即在教師或者優秀學生的幫助下,初學者或者較低語言水平學生可以內化外在知識、并轉化為能夠實現學習任務和目的的有意識的大腦監控工具。
西方對社會文化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起步較早。在Lantolf(2000)編著的論文集中,學者們重點探討了社會文化理論在二語習得領域相關理論的區別,如最近發展區理論與互動論、中介概念與輸出假設理念等。Lantolf & Poehner(2008)在他們合編的論文集報告了社會文化理論用于聽說寫等方面的實證研究結論。Gagne & Parks(2013)對支架理論在合作學習任務中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
國內學者對社會文化理論的研究主要以理論探討和介紹為主。例如,韓亞文(2009)討論了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文秋芳(2008)分析了二語習得領域的認知派和社會派兩大陣營的爭論;賈光茂、方宗祥(2009)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探討了教師和同伴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作用;張蓮、孫有中(2014)運用社會文化理論對英語專業寫作課程進行了改革實踐與研究。這些文獻表明,將社會文化理論用于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還比較少見。
根據社會文化理論,筆者認為閱讀學習是一個社會性過程。在以上所述的三個社會文化理論核心概念,即中介、內化、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指導下,本文構建了英語閱讀課程的教學模式(如圖1)。

圖1 :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
根據圖1所示,社會文化理論框架下的英文影視劇融入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將閱讀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輸入、課中輸出、課后內化。在課前輸入階段,學生根據閱讀興趣、英語水平分為3~4人小組,準備教師布置的主題閱讀材料,分工尋找相關閱讀素材,然后討論要到課堂上推薦的閱讀選題,并完成推薦材料的PPT制作。在課前準備階段,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閱覽室、移動設備(如手機、iPad以及其他文化制品)等中介工具來輔助他們的閱讀準備工作。這一階段體現了中介論和支架教學理論。
在課中輸出階段,學生首先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閱讀推薦內容,然后回答臺下其他學生就他們的展示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在課文學習部分,學生以小組形式,根據教師課前提供的主題閱讀話題,就課文進行小組討論,這個討論過程體現了“窄式閱讀”理念,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其批判性思維。對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可以體現在學生對閱讀課文進行改編的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規劃,選擇一個職業身份如律師、新聞記者、廣告人等,對某一篇閱讀課文進行改編。對于閱讀課文語言點的學生,教師首先講解主要語言點,如詞匯和長難句,然后在每個單元介紹一些構詞法、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單詞故事等活動形式來鞏固對詞匯的掌握。對于每個單元所出現的文化背景信息,在教師向學生介紹的同時,也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自行準備,并結合網絡社交平臺如班級學生群上傳共享。這個過程融合了教師與同伴等他人中介和支架教學論等社會文化理論觀點。
在課后內化階段,學生首先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對所學閱讀課文的語言點如詞匯、構詞法、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行復習和鞏固。然后對下一單元進行相關主題閱讀準備工作。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按要求每個月撰寫一次主題閱讀報告。同時,每周進行一次閱讀周記寫作,建立自己的閱讀成長檔案袋。在個人閱讀檔案的基礎上,最后準備一份個人學期電子閱讀雜志的制作,并提交給教師。這一過程主要體現了學習者的自我中介和內化論觀點。
上述基于社會文化理論的三個英語閱讀教學階段,體現了英語閱讀學習的社會性過程。這一社會化的英語閱讀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語言習得的動態特征。因此,這個教學模式要求采取形成性評估模式。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動態過程都要納入評估系統,以全面考查學生的閱讀成長情況。
本文以社會文化活動理論為指導構建了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包括課前輸入、課中輸出、課后內化等三個階段,既體現了英語閱讀學習過程的社會化屬性。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將社會文化理論引入英語閱讀教學研究中,為英語閱讀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和有益補充。本文是從社會文化視角對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一個創新嘗試,該模式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提煉。未來的研究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證研究,為社會文化視角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提供實證依據。
引用文獻
高一虹,周燕.2009.二語習得社會心理研究:心理學派與社會文化學派[J].外語學刊,(1):123-128.
韓亞文. 2009.最近發展區理論及其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2-96.
賈光茂,方宗祥.2009.激活最近發展區:大學英語課堂交際活動中教師及同伴支架作用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3):84-87.
文秋芳.2008.評析二語習得認知派與社會派20年的論戰[J].中國外語,(3):13-20.
張蓮,孫有中.2014.基于社會文化理論視角的英語專業寫作課程改革實踐[J].外語界,(5):2-10.
Cole,M.1976. Foreword [C].//A.R.Luria(Ed.).Cognitive Development:Its Cultur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gne,N. & S. Parks. 2013. Cooperative Learning Tasks in a Grade 6 Intensive ESL Class:Role of Scaffolding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188-209.
Gao,X.2010. Strategic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gency and Cont[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Lantolf,J. P. & M. E. P. Poehner(eds.). 2008.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London:Equinox.
Lantolf,J. P. & S. Thorne.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tolf,J. P.2000.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Mediated Process [J].Language Teaching,(2):79-96.
Vygotsky,L. S.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創建英語作為媒介語的環境對中國高校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12CYY025)、2011-2012年全國高師英語專業教學科研資助金項目“轉型期新本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現狀調查研究(NNETRP20110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信息:430068,湖北武漢,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sundaylc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