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成
整合課程資源活化英語教學路徑
——以人教社新版高一英語教材為例
蔡炳成
【摘要】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只有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才有助于構建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移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才更加契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文章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從實踐視角對高中英語課堂資源整合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的具體教學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程資源整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路徑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學習材料和輔助設施。英語教材之外英語教學的課程資源包括錄音資料、報紙雜志、網絡資源等(教育部2003)。新課程改革要求英語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重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俞紅珍2005)。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效地整合各種課程資源,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英語教學服務。本文將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案例,探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課堂資源的具體教學方法。
語言知識的傳授是語言教學的根本,但發展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才是語言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保課堂的有效性。“以教師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模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所謂“一言堂”“填鴨式”“滿堂灌”都是“以教師為核心”,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學習狀態倦怠、消極且被動。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卻是另一番景象:師生和生生全方位、多層次互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幾率達到80%十以上,學習狀態積極且主動。所以,“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理應成為當代教學的主流。
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是教材,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課程改革的“形象大使”,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但它也包括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輔助設施和學習材料,因為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育情境的需要(俞紅珍2005)。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為了盡可能使學生從多角度、多渠道,以不同形式直接體驗和獲取英語語言知識,教材已無法滿足教學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了。教師只有通過整合教材和其他各種課程資源及多媒體資料、廣播影像資料、錄音、直觀教具、掛圖、配套讀物、報紙雜志以及各種網路資源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溫柏格曾說:“不要安于書本上給你的答案,要去嘗試發現與書本上不同的東西,這種素質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最好的學生與次好的學生的分水嶺。”為此,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其他豐富的課程資源,并對包括教材內容在內的資源進行適當的重組、調整、取舍和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能凸顯教學的個性和課程實施的差異性。教材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教學服務(郭曉明2001)。
修訂后的人教社《英語》(高中版)語言材料豐富,話題新穎,圖文并茂,活動設計立體感強,而這些對師生課堂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根本上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教師就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都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實現“用教材來教,而非教教材”的基本教學原則。
(一)靈活運用教學教材
教師面對教材,務必要從教學實際入手,靈活而又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萬萬不可一成不變地照本宣科,對教材的內容以及編排順序等方面要進行實事求是、合理的整合。筆者在北京進行教育考察期間,走訪了幾所中學,并與部分高一英語教師做了有關英語課程資源整合方面的探討。例如,在人教版教材高一英語Unit 21 Body Language單元中,其Body Talk閱讀文章介紹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或相似肢體語言的異同含義,其目的是為了培養中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在教學中,北京五中一位教師將教材后面Workbook中Integrating Skills的閱讀文章Animal Body Language與前者進行有機整合,使該單元的話題得到了極好的補充與拓展。因此,當教授完Body Talk后,他以“Is body language the only one that human beings use to communicate?”的提問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動物的肢體語言話題上來,緊接著,趁熱打鐵展現幾幅有關動物肢體語言的圖片(如圖1-圖5所示),讓學生對以下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How do you think the following animals feel from facial expressions?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通過對兩篇閱讀文章的整合,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所以適當合理地調整教材內容,對于優化課堂意義非同小可。另外,在處理Integrating Skills的任務時,該教師讓學生先讀雙簧的小段介紹,再自由選擇圖片,然后根據圖片意思編出故事,最后把它表演出來,這樣,在考慮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接下來,他又設計了相關的家庭作業,讓學生第二天在課堂上再次進行表演,想必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再如,人教版教材高一英語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的教學目標有二:首先,在Warming up?部分,要求學生利用四幅彩圖說出自己“難以忘卻的人或事”;其次,通過語言實踐活動來復習初中階段已經涉及的語法項目及定語從句。然而,學生先前對此掌握得并不扎實,水平也參差不齊,假如教者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對學生現有的語言知識水平做具體分析的話,預期的教學效果是不可能出現的。北京三中的一位教師認為,可以先學習定語從句,再以鞏固練習的形式處理這部分內容。把Listening部分關于天災人禍的內容提前作為該單元Warming up的教學話題,如向學生介紹一些常見的自然災害名稱、專業詞匯、人類的體驗和應急措施,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下面的課堂教學,最關鍵的是激發了基礎欠佳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二)合理選用課程資源

網絡時代各種課程資源比比皆是,教師在選用資源時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源于媒介的資源。能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的是廣播、電視、影像、報刊、雜志、網絡等。一般來講,城市學生對時事經緯、熱點新聞等問題頗為敏感,視野較為開闊。教者將事先收集好的新聞材料用在課堂中,不僅可以與學生分享有關的信息和資源,還可以接觸其他領域的詞匯、語言表現形式及語法結構,讓學生在不經意中體驗到學以致用的快樂。于是,馬來西亞航空(Malaysia Airlines)、失聯(loss of communication)、有貪必反,有腐必懲(Fight every corrupt phenomenon,punish every corrupt official.)、埃博拉疫情(The Ebola epidemic in West Africa),以及習近平、普京、奧巴馬等名人紛紛進入我們的課堂,使學生在小小的英語課堂上既放眼了大世界、把握了時代脈搏,又學習了英語語言知識。
再以人教版教材高一英語Unit 17 Great W omen為例,Reading講述的是一名勇敢的60歲外國老太,名叫Helen Thayer,獨自去南極探險,面對變化莫測的惡劣氣候和險象環生的地理環境,在危急關頭,雖感孤獨恐懼,但表現出冷靜、頑強、樂觀的態度,最后克服險境的故事。學生在學該單元時,中央電視臺一套正好報道了有關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29th Chinese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的相關信息,北大附中的一位英語教師讓學生在課后上網收集、查詢相關資料并寫成短文,之后拿到課堂上展示并進行熱烈的討論,以進一步樹立學生的科學觀,弘揚中華民族的奮發圖強的大無畏精神。
另外,人教版高一英語Unit 14 Festivals的Listening內容講的是關于復活節的由來、慶祝形式、象征物等歷史淵源,但就學生而言,對西方文化中這一重要節日的了解顯然是膚淺的。北京四中的高一英語備課組通過集體備課,課前從網上下載了西方國家慶祝復活節的精彩視頻,課堂上組織學生集體反復觀看并進行討論,使得學生對較為陌生的聽力語言材料有了“眼”熟能詳的直觀認識。讓學生在如此情境下“自然而然”地捕捉語言最佳信息,處理語言冗余信息,并在這一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雙向能力,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和發展創造條件(蔡炳成2013)。
2.來自生活的素材。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清華附中一位從教三十年余年,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每次上課都利用5分鐘時間讓一兩名學生做News Report。教師適時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結合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來組織教學,這是展示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寶貴時機,而且還能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和理解。學生課前精心準備的話題一定會在課堂上展現出來,他們有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圖文并茂地娓娓道來,讓課堂精彩紛呈。比如,有一名學生把暑假與家人一起去西藏旅游的見聞與全班同學分享。除了介紹西藏的概況、著名景點、特產等外,她還將沿途拍攝的照片制作成配有優美背景音樂的VCR視頻邊播放邊講解,呈現在同學面前,使同學們情緒飽滿,興趣盎然,宛如身臨其境。
大部分學生都看過英國電影《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但很多人卻沒有從頭到尾地讀過小說《哈利·波特》,所以當學到Unit 12 Artand Litera原ture有關Harry Potter小說的內容及主人公的生活、學習、性格和信念的Reading時,學生對Harry的身世充滿了好奇,對創造了Harry的天才作家J. K.Rowling及其中的魔幻世界同樣充滿了好奇。于是,北京某中學一位學生在做Report時,將曾去英國旅游時參觀Rowling的出生地時帶回來的介紹、圖片、海報等相關宣傳資料整理后帶到課堂中來,與同學們資源共享。
3.關注與教材相關的材料。教學要以本為本,這是前提,但也需要在此基礎上做適當的拓展或延伸。教者如果想保持課堂的活力,就得在課前準備圖文、影音、海報、照片、實物等輔助材料。人教版高一英語Unit 7 CulturalRelics里的Speaking以“文化遺產”為話題,要求學生制作即將被送入太空的、內涵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五件物品,并附以英文介紹的字條。人大附中的一位英語教師用一則新聞:The 38th Sess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held in Doha,Qatar作為Speaking課的導入,再把Warming up和Listening的相關話題與之串聯,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該教師借勢向學生呈現平時積累的一些影音資料:第17屆《中國日報》“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the 17th China Daily“21st Century? Coca-Cola Cup”National 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片段,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陳潔昊同學的即興演講,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其演講題目是:
Ifyou were the firstChinese astronautto go to an原other galaxy,and you were to leave four objects,which fourobjectswould you leave?And why?學生興致盎然地對此展開了熱議,雖然答案各異,但都能在完成任務的情境中很好地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創造性地運用到極致,在快樂中提高了綜合語用能力。此外,考慮到課堂僅有45分鐘時間,該教師化整為零,使用教材上更有代表性的三件物品,縮短文字介紹,并將6名學生組成一組,選一人做組長(Asking for suggestions),負責記載其他5人的表述(Making suggestions),最后留15分鐘時間,給最先完成任務的兩小組主動上臺表演對話,其余小組則由組長作簡要匯報或留到下堂課再繼續進行表演對話。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參與者,對學生的設計不能限制得過于死板,而是盡量讓他們自己獨立自主地完成,在出現問題時采用啟發的方式協助解決,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主動鉆研、積極探索、相互協作,逐步鍛煉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蔡炳成2010)。
(三)活化課堂教學活動
新型的英語課程教學理念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倡導“主體型”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感知、觀察、體驗、實踐、探究和合作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趙麗穎2005)。人教版高一英語Unit 16 Scientistsatwork的Reading是一篇夾敘夾議的說明文,講述的是本杰明·弗蘭克林著名的風箏實驗(Benjamin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從而證明Lightn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的故事。其宗旨有二,其一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實驗的所需材料、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等,以達到讓學生更加熱愛科學實驗的目的;其二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此篇文章,真正領悟到實驗對于科學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了解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執著精神和嚴謹態度。針對學生已積累的實驗經驗和感性知識,人大附中一位英語教師對此課的教學活動做了如下四個步驟的設計:
步驟之一:課前預習。學生略讀課文,熟悉生詞、短語等,為細讀活動掃清生詞障礙;布置學生網上瀏覽,初步認識偉大科學家Franklin的軼事,為課上感受他的科學精神和態度作好鋪墊。
步驟之二:課上準備。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了解實驗概況,搞清實驗材料、操作步驟以及注意事項等。
步驟之三:模擬實驗。這是本課的高潮階段。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教師準備好的實驗器材(a piece of cloth,a piece of copper,a key,a condenser,two pieces of light wood,some string),以小組為單位模擬實驗。
步驟之四:布置學生課后用英語寫實驗報告,以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
實踐表明:面對這種設計的英語閱讀課,學生參與度高、思維活動量大,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在英語課上做實驗,還體現了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形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高中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課堂教學活動,更離不開課程資源,而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活化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內容和方式盡量真實。只有這樣,才能既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又有利于實現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最終目標。
引用文獻
蔡炳成.2010.合作寫作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1):66-69.
蔡炳成.2013.視聽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12):39-41.
郭曉明.2001.論教師教材觀的轉變[J].課程研究,(3).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俞紅珍.2005.英語教材的取舍和調整:本質、內容和方法[J].中小學外語教學,(1):11-13.
趙麗穎.2005.主體型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17):81-82.
作者信息:223200,江蘇淮安,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

考試與評價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一般生源高中‘面向全體,特長發展’辦學模式研究”(GHA093055);江蘇省第九期教學研究規劃課題“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再研究”(JK9-Z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