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瑞納 閆 梅
(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河南·洛陽)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現金流緊張、融資難的問題。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處境,從1998年開始,我國以信用擔保作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機構,全國各地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迅速,擔保總額累計達到數萬億元人民幣。擔保行業的出現順應了市場發展需求,同時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擔保行業的快速成長,發揮的能量越來越大,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全面總結擔保行業所處環境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據統計,2008~2014年,中國名義GDP 由314,045 億元增加至636,463 億元,我國GDP 首破60 萬億元。盡管自2011年以來GDP 增長速度受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而放緩,但是中國實際GDP 增長速度仍顯著高于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此期間,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增加個人收入以帶動內需的政策落實,中國名義人均GDP由2008年的23,708 元增加至2014年的46,531 元。
(二)中國的金融及銀行業環境。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整體經濟高速發展,諸多行業蓬勃發展,這必然帶動包括銀行業在內的金融行業。中國目前是以“五大”國有銀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信用社并存的多層次銀行機構體系。銀行業作為主要金融手段發展的同時,非銀行機構在中國也得到快速發展并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典當行、擔保公司、小微貸款公司等機構。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中國金融機構全部總貸款余額由2008年12月31日的30.34 萬億元增加至2014年12月31日的81.68 萬億元。盡管自2011年起整體貨幣政策收緊,2012年和2013年全部中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年增長率仍分別達到15%和14.10%。但隨著信貸規模的持續增長,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呈現增長的趨勢。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不良貸款余額10,919 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94 億元。
(三)我國中小企業概況。目前,中小企業在我國所有企業中所占的比重超過90%以上,全國半數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由中小企業創造,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盡管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融資需要卻長期被傳統金融機構所忽視,國內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公司明顯不足。中國人民銀行利用不同貨幣手段,例如限制貸款總額及提高商業銀行最低存款準備金,進行市場干預以達到宏觀經濟目的。因此,中國商業銀行并未從營運及商業角度考慮以進行貸款業務;同時,基于更好的資源分配以確立市場的考慮,絕大部分商業銀行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要目標,把金融服務的重點放在重點客戶、行業、地區和產品上。然而,中小企業已成為中國市場經濟中最有活力的板塊,為中國經濟增長及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我國的融資擔保行業。1993年中國融資擔保行業興起,中國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第一家擔保公司——中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經過數年的發展與變革,形成現在以私營實體為主導的,中國金融服務業中發展迅速、成熟、規范的板塊。
據中國融資擔保行業協會統計,行業內企業整體資本實力逐步增強,截至2013年末,行業法人機構總計8,185 家,行業實收資本8,793 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6.2%。
(一)立法層級低,行業規范制度不健全。2010年3月中國銀監會牽頭發布實施了《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辦法》在法律層面上,只是作為部門規章或者類似于行政法規,效力層級較低,至今還沒有一部專門規范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法律文件。
(二)與銀行合作地位不對等,風險分擔機制缺失。2011年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融資性擔保機構業務合作的通知(銀監發[2011]17 號)》,旨在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融資性擔保機構的合作,促進雙方建立公平誠信、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合作關系。然而,在實際運作中,銀行始終處于“強勢”地位,中小企業處于“弱勢”地位,雙方的合作非常不平等,主要表現在:一是銀行業較多與國有擔保公司合作,對擔保機構設置門檻過高,大部分銀行規定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達1億元以上,其他民營擔保公司難以進入合作范圍,這就造成只有極少數的大型擔保公司可以與銀行合作,會限制大部分擔保機構的業務發展范圍和空間;二是與銀行開展業務合作,融資性擔保公司一般要對全部貸款承擔擔保責任,且是承擔連帶無限責任。由于雙方缺乏風險共擔機制,銀行機構基本“零風險”,而全部貸款風險由融資性擔保公司承擔。
(三)整體實力較小,抗風險能力差。目前,全國擔保機構數量過多,注冊資本較少的擔保機構仍占絕大多數,整體實力普遍較弱。擔保業務盈利能力偏弱,抗風險能力較弱。部分擔保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仍然出現,如抽逃資金、代客理財等。行業風險存在隱患,必須重視。
(四)中小企業普遍信用級別低,實力較小。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諸多先天缺陷,導致其信用級別低,實力較小。目前,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小,盈利狀況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抗風險能力低,破產概率高;內部治理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信用級別低,不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甚至有偽造虛假材料套取貸款;抵押物和質押物存在不足等。由于中小企業的這些先天缺陷,會導致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提高,從而加劇擔保機構的風險。
(一)落實反擔保制度。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實力弱,財務風險大的特點決定了其難以提供充足、快速變現的反擔保措施,因此擔保機構在反擔保措施方面要不斷創新,重點控制和防范中小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和相對比較可靠的第二還款來源。項目在擔保期間還應加強對擔保物的監管,一旦出現擔保物價值損失,必須馬上要求中小企業補充擔保物。
(二)加強與銀行的合作協調。信用擔保機構應積極加強與銀行之間的合作協調,通過增加資本金、引入第四方等方式提高與銀行合作中的地位,爭取設定合理的責任分擔比例和較高的信用放大倍數;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銀行的協調和溝通,提高擔保機構的業務質量和水平;同時,建立項目營銷考評激勵機制,鼓勵全體員工運用自身社會資源開展營銷工作,拓寬業務來源渠道,減少對銀行的依賴,提高與銀行合作的地位。
(三)建立風險評估制度。首先,建立風險評估制度是做好企業擔保風險防范與控制的前提,只有建立了科學的風險評估量化體系,才能更有效地識別出風險因素,為擔保機構做出科學決策打好基礎;其次,要對中小企業做好資信評估,主要是評估中小企業的還款意愿,評估內容為企業的信用狀況、企業經營者本人和家庭;再次,要對企業經營狀況評估,主要是評估企業的還款能力,評估內容為企業概況、經營者綜合素質、盈利能力、償債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本次借款用途等;最后,要對反擔保措施評估,主要指對第三方的信用反擔保評估和對其他反擔保方式的評估。
(四)加強行業和宏觀經濟的研究。加強對宏觀經濟、行業、
企業的研究,一方面能提高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制定和調整公司的業務范圍,降低擔保項目的風險,避免出現重大失誤。如擔保機構應當支持業務經營狀況好,國家扶持的重點行業或重點行業的配套產業,回避不符合環保標準或能耗大的國家產業政策限制和整頓的企業。
[1]朱贊.擔保行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4.11.
[2]徐穎盟.淺談擔保公司運行面對的問題和對策[J].數字化用戶,2014.5.
[3]杜林輝.淺談擔保公司現狀[J].現代經濟信息,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