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張玉輝
摘要:中國傳統康復醫學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康復治療專業學生更好地掌握該學科,并與臨床治療有機結合,成為康復醫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本文分析了康復治療專業本科生教育的現狀、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針對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學科特點,以案例為引導,注重中西醫結合講解,突出中醫藥治療與臨床康復治療相結合的教學優勢,總結康復治療專業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教學體會。
關鍵詞: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康復治療;教學體會
中國傳統康復通過采用各種中醫藥特有的康復方法及其他有效的措施,對殘疾、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患者的機體功能衰退或障礙進行恢復,以減輕功能障礙帶來的影響,使之重返社會。從歷史來看,中醫學最早使用了“康復”一詞。據《爾雅·釋詁》“康,安也”,《爾雅·釋言》“復,返也”??祻图椿謴推桨不蚪】怠kS著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發展,康復療法不斷豐富,康復理論也在不斷完善。直至今天,中國傳統康復醫學以獨特的理念和臨床療效已經凸顯現代康復醫學無法替代的優勢。如何讓康復治療專業的本科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精髓,并將其應用于康復臨床實踐是我們教學的難點與重點。
1、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教學的現狀
1.1 現代醫學先入為主
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康復治療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習中國傳統康復治療學,他們之前已經系統學習過解剖、生理、病理等西醫基礎理論學科。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在中醫傳統康復治療學的教學中,原本直觀、形象的理論變成了抽象、樸素的、辨證的中醫理論,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許多矛盾,如教師在講解“心”、“腎”功能時,學生總是不自覺地理解為西醫心臟、腎臟的功能,或和西醫的“肝腎”進行比較;又如對“脾主運化”、“心在志為喜”等中醫臟腑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議。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和特色,很多學生容易把西醫“病”的治療與中醫治療方法對號入座,陷入什么病采用什么方法的誤區,這樣就失去了辨證論治的特色。中醫很多理論是辨證的、多維的,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玄”理論讓中醫根底不深厚的學生們逐漸產生了中醫不科學的觀念,甚至拒絕認同,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中醫也就失去了興趣。
1.2 教學時間短,內容多,任務重
目前,在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康復治療專業本科生的教育與培養主要側重現代康復技術的學習,在西醫基礎上以物理療法(PT)、作業療法(0T)等康復課程為主。中國傳統康復治療學僅為考查課,共有81學時,其中授課51學時、見習30學時。應用的教材為《中國傳統康復治療學》,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經絡、腧穴、針灸治療、推拿,以及內科、外科常見疾病的康復等內容。針對康復治療專業本科生的教學,不能等同于中醫院校的五年制。在較短的學習時間內,不能要求他們全面掌握中醫理論并運用中醫的思維方式來治病救人。針對學時少、任務重的特點,教學重點是了解和認識中醫學理論知識,準確理解和把握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思維和研究方法,了解中醫藥的臨床實際應用,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醫學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中醫,了解中醫,進一步在康復實踐中運用中醫。
2、中國傳統康復醫學教學方法探討
針對中國傳統康復醫學教學的特點和目的,結合本專業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中西醫結合講解,轉變思維方式。結合具體臨床案例,突出中醫的整體觀點和辨證論治特點。將中醫藥治療與臨床康復治療相結合,并將其運用到康復治療的實踐中去。
2.1 中西醫結合講解,轉變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康復治療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其中有大量的中醫名詞術語和概念,西醫院校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準確理解,更不用說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如果過分強調某些中醫名詞和概念,學生們不僅感覺無法理解,枯燥乏味,無所適從,甚至對學習中醫不感興趣,從而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1.1 抽象變樸素,“玄”理論接地氣 從陰陽講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陰陽屬于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此消彼長,再逐步引申出陰陽的其他屬性。在講到臟腑時,常常問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實際上就是將中醫的“心”與西醫的“心臟”區分開,這樣學生就能夠較快理解為什么中醫說“心主神明”。在講到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時,可以將脾的運化作用比作西醫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在講到“五行”、“五色”與“五臟”時,如何理解五行中的木、五色中的青與五臟中肝的關系,可以講到人生氣時臉就會變青了,這樣用學生己知的知識,去認知和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和理念,學生才不會覺得枯燥和乏味,并且容易接受,中醫抽象概念就會變得樸素易懂。
2.1.2 講解中藥學知識時應用取類比象法 用“五色”來講解中藥,如與“青”有關的藥物,青皮、青木香、青黛等色青入肝經,有疏肝行氣的功效;與“紅、赤”有關的藥物,如丹參、牡丹皮、赤芍、枸杞子等色紅入心經或血分,有養血、活血、涼血止血等功效;與“黃”有關的藥物,如陳皮、黃芪、炒谷麥芽等色黃入脾經,有健脾養胃的功效;與“白”有關的藥物,如生石膏、百合、白果、貝母等色白入肺經,有清肺、養肺、潤肺的功效;與“黑”有關的藥物,如地黃、桑椹、黑芝麻、何首烏等色黑入腎經,有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
還可以用形態類比法。中醫學有“以形養形”,“同氣相求”的理論,結合民間“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進行講授。如核桃、益智仁形似腦而益腎補腦;帶“皮”的中藥如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腫;帶“心”的中藥如蓮子心、梔子心清心降火;有“藤”的中藥舒筋通絡;善穿行的中藥地龍、穿山甲、全蝎、蜈蚣等因善行而通經活絡,因久居濕地而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2.2 以案例為引導,將中國傳統康復導入康復治療
結合康復醫學專業的學科特點,重點教授針對如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等患者的康復治療,同時注重突出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如在講解偏癱康復治療時,首先是將偏癱病例引入,分析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礙、危險因素,這樣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偏癱這個疾病,這些患者常常表現為多方面功能障礙,包括認知功能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感覺障礙、共濟失調及平衡功能障礙、尿便失禁、情緒障礙等。同時還將注意到患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由于康復治療的學生因受到專業方向的限制,大多著眼于存在的功能障礙,而沒有將患者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勢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同樣如此,不能僅對患側進行康復訓練,而忽視了對健側的功能鍛煉,要將其作為整體進行訓練,這與現代康復訓練中注意加強核心控制和關鍵點控制都是強調雙側的協調運動相一致。
偏癱早期,患者臥床,《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指出“久臥傷氣”,隨之而來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如肺部感染、骨質疏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久臥,肌肉萎縮,中醫理論“脾主肌肉”,因此可以通過補氣健脾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偏癱早期,中醫辨證為痿癥,“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早期可以針刺陽明經,促進患側氣血的恢復,從而促進患側的康復。偏癱后期,患者肌張力增加,中醫治療就應改補氣養血為通經活絡,養肝解痙。根據偏癱的布氏分期,在不同時間段采用辨證論治的治療,如:布氏I期,上肢、手及下肢處于遲緩期,無任何運動,因此該期的康復重點是促進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采用誘發肢體運動,中醫可采用針灸或電針;而如果患者處于布氏Ⅲ期,異常運動模式達到高峰,痙攣加重,采用I期的治療方案,患側的肌張力及病理模式會進一步加重,因此該期采用抑制病理模式,促進分離運動,中醫針刺拮抗肌或采用巨刺、頭皮針的方法。這樣緊扣臨床,學生就會更好理解中醫的整體觀點和辨證論治,從而將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思維及治療手段應用到臨床。
3、中國傳統康復醫學教學中的思考
首先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目前,中國傳統康復教師大多是從中醫科或針灸科醫務人員中抽調組建而成,因此對現職中國傳統康復醫學教學人員培訓要在重視中國傳統康復療法的同時進行現代康復療法及評定內容的學習。其次,不斷汲取現代康復精華,發展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不能拘泥于或片面理解某些中醫理論,而走向“教條”的死胡同。如果拘泥于“治痿獨取陽明”理論,在針灸治療偏癱的各個階段均選用足陽明經的“足三里”穴,治療效果不一定都好。因為如果下肢肌張力較高、足下垂伴內翻時,針刺足三里會加重足下垂伴內翻癥狀。現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的針刺層次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而脛骨前肌不僅具有踝背伸的作用,還有加重足下垂伴內翻的作用。第三,我國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教育起步較晚,各方面條件均不健全,還需要繼續努力,不斷完善。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康復醫學高等教育必將為我國康復事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盡管中國傳統康復醫學與現代康復醫學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康復治療技術,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為研究對象,以改善功能障礙,促進病、傷、殘者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只有中西醫康復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大大提高康復療效,推進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