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梅
摘要:中醫古籍存世數量巨大,其中不乏珍稀版本,目前主要收藏于中醫專業圖書館。由于技術力量不足、館藏條件有限、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中醫古籍館藏狀況堪憂,對其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迫在眉睫。整理著錄工作需要進一步修訂補充,保護修復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有待于進一步擴展。加強中醫古籍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館藏條件建設,建立國內中醫藏書機構古籍保護體系十分必要。對古籍進行再生性保護,構建中醫古籍數據管理與共享體系,可在更好保護中醫古籍的基礎之上實現其有效利用。
關鍵詞:圖書館;中醫古籍;保護;利用
中醫古籍是中醫學術最為重要的載體,承載著歷代醫家豐富的學術思想與寶貴的臨床經驗,是中醫學廣博思想體系與深厚文化積淀的集中體現。中醫古籍不僅僅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還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深入研究中醫古籍中所蘊含的學術思想是有效傳承和持續發展中醫藥學的基礎和重要途徑,對當代中醫教育、臨床和科研等各個領域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但長期以來,一些有價值的中醫古籍并未得到應有的有效保護和充分的利用,部分館藏中醫古籍受自然及人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破壞嚴重,保護形勢嚴峻。部分藏書機構將中醫古籍束之高閣,秘不示人,影響了中醫古籍的研究與利用。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保護與利用中醫古籍的一些對策,盼行家指正。
1、館藏中醫古籍數量及分布現狀
現存中醫古籍數量非常龐大,《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共收錄全國150個圖書館(博物館)館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古籍13 455種,約占我國全部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乏珍稀版本,包括宋版書16種、元版書43種、明版書1 500余種。現存中醫古籍分布范圍遍布全國各地,大多數保存于國內各中醫學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圖書館、國內省級以上綜合圖書館內。上述13 455種中醫古籍即來自150家專業圖書館(各中醫院校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部分省市中醫研究院或中醫醫院圖書館、少量西醫院校圖書館)和省、直轄市以上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比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存有3 000多種40 000余冊中醫古籍,其中珍善本300多種,孤本10余種,還有多種名家抄本、稿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館藏各類中醫古籍6 000余種,歷代版本8 000余個,約占存世中醫古籍品種的60。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中醫古籍3 180種,其中中醫善本1 100種6 198冊,明代至民國期間的中醫藥稿本、抄本近干種。
2、中醫古籍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古籍存世狀況尚未完全摸清
現存中醫古籍收藏地點分散,全國各類圖書館多數都收藏有部分中醫古籍,但絕大多數中醫古籍保存于中醫類專業圖書館。國內自1958年至2006年較大規模的古籍資源調查有3次。1958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和北京圖書館聯合主編了《中醫圖書聯合目錄》;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在《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基礎上,再次進行全國中醫古籍資源調查,于1991年編纂出版了《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在2005-2007年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牽頭進行的第三次中醫古籍資源調查中,共收集到150家國內外藏書機構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圖書13455余種,其中1911年以前成書的古醫籍為8927種,調研成果收錄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除了已納入統計的13455種收藏在中醫專業圖書館、省市以上綜合圖書館的中醫現存古籍之外,還有不少尚未摸清家底的中醫古籍,例如全國地市、縣區一級圖書館藏書,各省市博物館、宗教界圖書館、藏書樓藏書,及港、澳、臺地區圖書館藏書等等。另外,《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有少量著錄錯誤,有待進一步修訂補充。部分孤本善本及流失海外的中醫古籍尚未完全摸清,其廣度和深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2 中醫圖書館古籍館藏條件簡陋,基本達不到保護古籍的要求
古籍的保存壽命與其所處環境密切相關。導致古籍損壞的環境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館藏環境的溫度、濕度、陽光直接照射等因素給館藏圖書帶來的各種物理、化學反應等。與國內其他專業圖書館相比,中醫圖書館普遍館藏條件較差,古籍庫一般應該配有雙金屬濕度計、除濕機等設備調節濕度和溫度,但大部分中醫院校圖書館古籍庫都未能滿足恒溫恒濕的要求,僅有少數中醫圖書館古籍庫安裝恒溫恒濕空調,防潮措施也不到位。修復設備較差,基本上沒有現代化的古籍修復設備,僅能進行簡單古籍修復。中醫圖書館古籍保護館藏條件改善工作迫在眉睫。
2.3 古籍保護技術不足,古籍修復人員數量短缺
據國家圖書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的古籍修復人員不足百人,中醫專業古籍修復人才更是奇缺。由于中醫古籍的特殊性,中醫古籍修復人員既要修復技術過硬,又要具備一定的中醫專業知識,對中醫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張偉娜等對國內25家中醫專業圖書館進行調研,僅有6家圖書館配有古籍修復人員,共計7人。待修復中醫古籍數量眾多,而修復專業人員缺乏,必然影響中醫古籍的整理修復工作。
2.4 中醫古籍管理工作較為薄弱
一方面,由于中醫古籍的不可再生性,部分圖書館對古籍管理觀念保守陳舊,認為其主要職責是保管好古籍,珍貴古籍被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影響了其價值的發揮;另一方面,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圖書館對館藏中醫古籍數量不清,存放位置不明,甚至存在丟失現象,使部分珍貴中醫古籍破損現象加劇,錯過了最佳保護的時間。對大多數中醫古籍并未定級及進行破壞程度統計,也不利于中醫古籍的保護利用。
2.5 保護意識不夠,人為的不經意破壞對古籍產生物理化學損傷
使用不當引起的破損也是引起古籍破損的一個重要原因。古籍由于時間久遠,材質薄弱,不能隨意接觸翻折。由于保護意識不夠,部分古籍被隨意翻折或與皮膚汗液直接接觸,對古籍的保存壽命產生較大影響。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館藏古籍約103 000冊,其中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破壞的古籍約35 000余冊,占總館藏的1/3,除自然因素外,人為損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6 古籍孤本及稀有版本所占比重較小,珍善本破損嚴重
中醫古籍孤本是指國內圖書館藏書范圍之內僅此一種的中醫藥古籍文獻。據不完全統計,在現存的萬余種(不包括不同版本)中醫典籍中,有4 000余種已經淪為孤本。國內圖書館存世的中醫古籍孤本數量稀少,收藏十分分散,大多瀕臨損毀。由于一些重要的理論與技術、經驗深藏中醫古籍中,部分損壞較重的珍善本如不加緊采取措施加以保護整理,錯過最佳保護時機,其學術價值難以被發掘,十分可惜。因此,對其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迫在眉睫。
3、加強中醫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的對策
3.1 建立國內中醫藏書機構古籍保護體系
中醫古籍大多數收藏于中醫圖書館,但是分布十分分散。而收藏中醫古籍的中醫專業圖書館古籍庫藏書規模不大,其館藏條件和水平不盡一致,給中醫古籍實行有效的保護帶來困難。由于資金缺乏、管理理念落后、修復人才匱乏等條件限制,國內外大型古籍保護設施和較復雜的技術無法在中醫專業圖書館推廣。因此,在現有條件和基礎上,根據中醫古籍藏書機構的特點,深入挖掘現有資源潛力,研究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館藏中醫古籍保護體系,在古籍保護行業內推廣,應當是保護中醫古籍的最有效途徑。
3.2 加快培養中醫藥古籍保護專業人才
穩定中醫古籍保護人才隊伍,不斷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是確保中醫古籍保護利用工作順利、可持續實施的關鍵。“原生性保護”是古籍管理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但受工作性質、就業廣度和待遇水平等因素制約,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型人才屈指可數,無法承擔大批量古籍的修復,嚴重影響了古籍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同時,中醫古籍自身的專業特殊性,對于修復者的中醫專業知識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可以通過舉辦古籍保護培訓班對在職員工進行培訓、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增加激勵機制等方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中醫古籍的修復、整理專業人才。
另外,為使中醫古籍免于失傳,還必須加強對其研究、整理和出版。目前全國中醫古籍整理專業人才少,部分從事古籍整理人員甚至未經專業培訓,導致人員隊伍經驗與水平參差不齊。與其他學科相比,中醫古籍保護與整理人員力量相對薄弱。因此,必須鼓勵和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古籍保護與利用隊伍,投身于中醫學術的繼承、傳播事業,從而保證中醫古籍所蘊含的寶貴知識得以傳承。
3.3 建設中醫古籍館藏與保護體系
加強古籍的保護,首先要改善館藏古籍的保護條件。館藏中醫古籍較多的圖書館應當加快標準化古籍書庫建設。根據《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圖書保護的適宜溫度為16~22℃,相對濕度為45%~60%,同時要求溫濕度恒定,古籍書庫應當配備恒溫恒濕中央空調系統或恒溫恒濕空調機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為了防止蟲災和酸化,國內外大型綜合性圖書館普遍采用高科技技術和儀器進行古籍修復和保護,這在國內中醫館藏圖書館中還是十分罕見。而對于近年來紙張的研究成果也難以應用到古籍的修復和保護中,使得中醫古籍保護的科學化程度不高。這種現象在較小圖書館或館藏中醫圖書較少的圖書館比較突出。中醫古籍保存分布十分分散,如何改善這部分圖書的館藏條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所以,可以采取古籍上移“領養”或“寄養”方法,改善中醫古籍保存條件。所謂“領養”是指古籍保護條件不達標或沒有條件對古籍進行保護的圖書館,將其重點古籍一次性上移至省級中心圖書館收藏保護。而“寄養”就是針對古籍保護條件暫時不能達標的圖書館,將重點古籍暫時上移到省級中心館收藏保護,待條件具備后再取回典藏。因此,省級古籍保護中心應擔當起本省中醫古籍保護的重任。
3.4 建設中醫古籍數據管理與共享體系
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對中醫古籍的數字化資源整合,制定統一的中醫古籍數字化標準,規范中醫古籍數字化工作,形成中醫古籍知識獲取網絡資源平臺是構建中醫古籍數據管理與共享體系的關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建立中醫古籍數據管理與共享體系的前提和保證。通過中醫古籍的數字化實現再生性保護,主要手段有縮微技術、影印出版、再造及古籍數字化等。也可將古籍內容整理研究,轉化為電子資源,并建成全文數據庫。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古籍規范化信息的共享系統,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挖掘中醫藥數據,在充分整理和理解文獻內容的基礎上,建立中醫古籍文獻共享系統。通過中醫古籍的整理研究,建設面向科研、臨床、保健、教學、產業、文化需求的中醫知識庫和知識服務支撐系統,更好地為社會各個方面服務。當前需要繼續發揮傳統古籍整理方法的優勢,并研究解決傳統古籍整理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新方法,以中醫古籍文本信息為本,最大限度地構建同義詞數據庫,保持古籍信息的原汁原味,在正確語義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發現,并能及時應用于臨床和科學研究,努力實現中醫古籍知識服務,使其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以服務于中醫學的繼承發展和普及應用。
3.5 加強中醫古籍的整理研究與利用
古籍整理與研究是中醫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一項艱苦嚴肅的學術工作,也是加強館藏中醫古籍保護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中醫古籍浩如煙海,通過整理研究,掘取其中有用的知識為當今教學、科研、臨床服務,是中醫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目的。應從中醫古籍文獻整理與綜合研究、中醫文獻學科自身建設兩個方面加強對中醫古籍的利用。
中醫古籍文獻整理與綜合研究包括經典醫籍的分類整理、古籍叢書編纂、臨床文獻整理研究、專題文獻整理研究(如疾病證候文獻整理、疾病史研究)、地方中醫藥文獻整理研究、民族民間醫藥文獻整理、非醫學古籍中的醫藥文獻資料的輯錄整理、工具書編纂、普及性讀物編寫、學術史研究等;中醫文獻學科自身建設包括中醫古籍整理的理論、方法及學術內涵研究,中醫古籍整理與數字化規范研究,古籍整理與數字化、古籍整理與學術傳承的關系等。
4、小結
鑒于國內中醫古籍館藏現狀,建立國內中醫藏書機構古籍保護體系迫在眉睫。應加強中醫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改善館藏條件,建立適合中醫古籍藏書單位普遍采用的中醫古籍館藏與保護體系、中醫古籍保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醫古籍整理人才培養體系和中醫古籍數據管理與共享體系,不斷提升中醫古籍的整理研究與保護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