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城 陳思羽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武術課程的開展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的普及與發展,促進武術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播,推動學校武術運動的發展,激發學生參與武術運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更多的學生通過武術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并提高學生的肌肉力量和神經反應潛能。但是目前我國高中武術教學中缺乏對教學內容的創新,單一、老套的教學形式與內容已無法滿足武術教學的需要,急需改進與完善武術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武術的興趣[1]。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長春市高中武術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長春市高中武術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主要以長春市7所高中(長春市第十一中學、長春市實驗中學、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吉林省實驗中學、長春市第五中學、長春市第七中學)武術課程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高中”、“武術教學”為主題詞,檢索1982-2014年間的相關文獻共10余篇。此外,通過長春市圖書館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書籍、專著、教材10余部,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歸納,為本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在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上,設計與編制了《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現狀研究》調查問卷,問卷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分別對長春市第十一中學、長春市實驗中學、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吉林省實驗中學、長春市第五中學、長春市第七中學參與武術課程的學生和體育教師發放調查問卷,累計發放調查問卷490份,累計回收調查問卷435份,回收率為88.7%,刪除統計無效的調查問卷,有效問卷共390份,有效率為89.6%。問卷回收對采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檢測結果表明調查問卷的可信度較高。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實地走訪的方式,對長春市體育局和長春市教育局的領導,長春市第十一中學、長春市實驗中學、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體育教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彼此間的坦誠交流,更加明確了當前長春市武術教學開展所存在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走向,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4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與歸納,并利用Excel 2013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通過數理分析的方式形成圖表,從而更加直觀、形象、準確的為本研究的論點進行支撐,以期為本研究的結論提供參考與借鑒。
1.2.5 邏輯分析法
本研究運用類比、演繹等方法,對研究中所獲取的相關資料進行歸納與總結,并對整理后的資料進行推理與演繹,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期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1.1 教師的性別結構
體育教師性別比例是否均衡,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教學的效果,性別結構比例均衡的師資隊伍能夠促進武術教學的長遠發展[2]。

表1 教師的性別結構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1):長春市高中男性體育教師有32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3.3%,女性體育教師有28人,占被調查總數的46.7%。女性體育教師與男性體育教師的數量基本持平,呈現出性別比例均衡的現象,有利于促進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的開展。
2.1.2 教師的學歷層次
學歷層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教師的業務與執教水平。一般而言,學歷層次越高,其專業素養與業務能力也相對較高。

表2 教師的學歷層次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2):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學歷層次主要以本科學歷為主,占被調查總人數的78.3%,具有碩士學歷的體育教師有10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6.7%。可見,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學歷層次偏低,急需通過在職進修的方式加強與提升體育教師的學歷層次,從而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與素養,為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與訓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1.3 教師的職稱結構
教師職稱是評價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評價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象征。一般而言,教師職稱越高,其在該領域也就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表3 教師的職稱結構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3):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職稱為中學二級的最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0.0%,其次為中學一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5.0%,具有中學高級和中學三級職稱的體育教師較少,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3.3%和11.7%。可見,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職稱結構趨于合理,具有初、中級職稱的體育教師較多。
2.1.4 教師的年齡結構
年齡結構指不同年齡成員的比例與構成。體育教師根據年齡的不同,其教學經驗與教學水平上也略有差異。

表4 教師的年齡結構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4):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年齡在31-40歲的體育教師最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5.0%;年齡在41-50歲和51-60的體育教師各有12人,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0.0%。可見,年輕教師是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學的主力軍,且年輕教師在教學中富有激情且沖勁十足,有利于武術教學的開展。
2.1.5 教師的專項背景
專項指在某項領域中比較擅長的技能。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自身專業背景如何,能夠反映出教學的效果與質量,也是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5 教師的專業背景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5):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專業背景各不相同。專項背景為武術專項的體育教師最多,有13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1.6%;其次為田徑專項和籃球專項的體育教師,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0.0%和18.3%。可見,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多數為武術專業出身,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
2.2.1 武術開設的狀況
武術項目是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武術項目不僅能夠促進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還能提升民族傳統武術在學校體育中的重要地位,推動武術的學校的普及與發展[3]。

表6 武術開設的狀況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6),長春市高中武術項目開設狀況較好,在被調查的7所學校中均開設了武術項目,沒有一所學校未開設武術項目。歸其原因,武術已經成為高中體育教學的必修內容,這對于武術運動在學校的普及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武術進校園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利于激發學生對武術運動的了解與認識,能夠促進武術運動的長遠發展。
2.2.2 武術教學的時數
教學時數是反映教學時間長短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教學時數越長所講授內容的程度也就相對越重要。

表7 武術教學的時數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7):長春市高中武術項目教學時數較高,每學期武術項目占7-9課時最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8.3%。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時計劃的要求,高中學生每周至少要進行2課時的體育課,每學期18周體育課,共36課時。而長春市部分高中體育課武術項目占到了體育教學的1/4,可見武術在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位置。
2.2.3 武術教學的方式
教學方式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取某項知識、能力、方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具體方式,科學、有效、合理的教學方式會促進學生對武術項目的掌握[4]。

表8 武術項目的教學方式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表8):長春市高中武術項目教學方式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其中,采用實踐教學的體育教師有38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3.3%;采用理論講授+實踐教學的體育教師有22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6.7%。可見,長春市高中部分體育教師在武術項目的教學中一味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缺乏理論的講授,從而會引起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制約了學生學習武術運動的效果。
2.2.4 武術教學的設施
現代化的體育場館與設施是體育教學的基礎,完善、標準的體育設施是開展武術教學的必備條件[5]。

表9 武術教學的設施調查表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知(見表9):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設施的狀況較差。其中,對武術教學設施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學生分別有21人和80人,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4%和24.3%;而對武術教學設施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學生有85人和19人,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5.8%和5.7%。可見,長春市高中學生對現有的武術設施與器材持不滿意的態度,說明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設施不能夠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
2.2.5 武術教學的內容
教學內容指學校教師傳授與灌輸給學生知識、技能、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與行為的總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知(見表10):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內容的設置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開設最廣泛的項目為長拳,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8.2%,武術操和太極拳分列二、三位,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7.6%和56.1%。可見,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主要以長拳、武術操、太極拳項目為主。究其原因,可能是這些內容屬于無器械項目,不需要借助器材,更加便于教學的開展,同時降低了教學安全隱患,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表10 武術教學的內容調查表(多選)
2.2.6 武術教學的考核

表11 武術教學的考核調查表
通過對體育教師的調查可知(見表11):長春市高中體育教師采用終結性考核的人數最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0.0%;其次為過程性考核,占被調查總數的23.3%,而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終結性考核的體育教師僅有10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6.7%。可見,長春市高中武術項目考核方式不科學,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應該改進與完善考核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2.3.1 學生學習武術的意向
意向是一種未分化的、沒有明確意識的需要。學生對長春市高中武術課程的意向與其喜歡程度有關[6],一般而言,喜愛程度越大則參與程度越高。

表12 學生學習武術的意向調查表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知(見表12):長春市高中生對武術課程的喜歡程度較高。其中,非常喜歡和喜歡的高中生分別有88人和122人,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6.7%和37.0%,不喜歡和非常不喜歡的高中生分別有21人和10人,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4%和3.0%。可見,長春市高中生對武術課程比較喜歡,且非常愿意了解與學習武術項目。
2.3.2 學生學習武術的動機
學習動機指推動與促進學生進行學習或掌握某項技能的內在緣由,其具有激勵與引導的作用。學生參與武術學習的目標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7]。

表13 學生學習武術的動機調查表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知(見表13):長春市高中生參與武術學習的動機主要是“掌握技能”和“應付考試”,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2.4%和21.8%;其次為“陶冶情操”和“緩解壓力”,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9.7%和11.8%。可見,長春市高中生參與武術學習的動機不明確,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不端正,不利于武術項目的學習。
2.3.3 學生學習武術的態度
學生對武術運動的學習態度決定著武術學習的質量與效果,良好的學習態度會促進與提升對武術運動技能的掌握[8]。

表14 學生學習武術的態度調查表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可知(見表14):長春市高中生對武術項目的重視程度較高。其中,十分重視和重視的高中生分別有87人和133人,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6.4%和40.3%,不重視的高中生僅有11人,僅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3%。可見,長春市高中生對武術項目抱有非常高的熱情。究其原因,可能是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同時還能促使高中生在學習中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
(1)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師性別比例均衡,職稱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教師年齡較為年輕化,但學歷層次偏低。
(2)長春市高中武術教學內容以長拳、武術操、太極拳項目為主,考核評價以終結性考核為主,教學時數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但教學設施較差。
(3)長春市高中生非常喜歡武術運動,學生對武術運動比較重視,但參與動機不夠明確。
[1]張坤榮.近十年來我國武術文化研究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3(34):92-93.
[2]蘇艷青.中華武術走向世界之研究——從競技體育視角探析武術的發展道路[J].武魂,2013(05):37-38.
[3]孟 濤,林北生,董洪林.從世界武搏運動會武術套路比賽看中國武術未來發展[J].運動,2011(12):1-2.
[4]劉韜光,郭玉成.國外武術研究進展(2008-2011)[J].搏擊·武術科學,2012(05):14-17.
[5]姜廷波.淺析武術在世界及國內推廣普及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搏擊·體育論壇,2009(06):73-75.
[6]吳秀云.武術發展現狀和趨勢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7]劉延坡.近30年來武術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郭健平.對我國武術運動現狀的分析及前景展望[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