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昆
(眉山市彭山區中醫醫院針灸科 四川 眉山 620860)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以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出現短暫的反復發作的放射性、燒灼樣疼痛為主癥的疾病。筆者采用撳針配合電針治療該疾病,并與單純針刺治療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針灸科病例,都經臨床確診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患者40 例,均為單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0 例,其中男9 例,女11 例,年齡15 -65 歲;對照組20 例,其中男8 例,女12 例,年齡為18 -65 歲。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基本情況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現代臨床醫學診斷標準叢書·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哺乳、妊娠期婦女。③排除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原發性疾病。④排除有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患者。⑤排除繼發型又稱癥狀性三叉神經痛,實為某一疾病的臨床癥狀之一。
主穴取患側風池、翳風、扳機點,配穴取雙側合谷、太沖,取健側側三里(足三里外,橫開1.5 寸)、側下三里(側三里穴直下2 寸)。三叉神經Ⅰ支痛加攢竹、陽白、魚腰、太陽,任選兩穴使用。Ⅱ支痛者取迎香、四白、口禾髎、顴髎,任選兩穴使用。Ⅲ支痛加夾承漿、頰車、下關,任選兩穴使用。針刺部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25mm * 40 mm 的無菌針灸針進行針刺,局部穴位應淺刺而久留針,遠端穴位可用深刺強刺激,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健側側三里和側下三里針刺可用補法,留針30 分鐘,每日針刺1次,7 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2 日,共治療三個療程。
按照對照組取穴及針刺手法,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25mm * 40 mm的無菌針灸針針刺,針刺得氣后選兩組穴位接G6805 電針儀,選密波治療,強度以患者有明顯震顫麻木感為度,在電針后,取下關、顴髎、再在受累三叉神經分支區任選一穴及扳機點,選清鈴撳針皮膚常規消毒后貼上,每日按壓3 次,在患者無過敏情況下,1 -2 天后自行取下。
在治療期間,均注意避風寒、忌生冷、減少刺激。治療3 個療程以后進行療效評估。
參照朱文峰主編的《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進行評判[2].。
經過3 個療程治療后兩組治療結果比較,治療組治愈率60%,對照組治愈率25%,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6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以是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出現陣發性劇烈疼痛,易反復發作。疼痛常發與一側,并多累及一支,也可累及兩支或三支的,臨床上且以第2,第3 支疼痛多見。西醫在臨床治療上僅對癥治療,以解痙鎮痛和營養神經的藥物為主,副作用大,復發率高。祖國醫學屬"面痛","面風痛","面頰痛"等范疇,《張氏醫通》:"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此是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脈,血凝滯而不行。"本痛是由于外感風邪,情志不調等因素,阻滯經絡,血脈不通所致,治宜疏風散寒,行氣活血,通絡止痛,針灸以局部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遠端穴位,本療法取風池為是少陽膽經穴,是治療風病的要穴,疏風解痙。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有"面口合谷收"的說法,與太沖相配合稱"四關穴",乃遠道取穴,兩穴合用調理陰陽,疏肝解郁,行氣活血,通經絡止痛。取董氏奇穴[3].中的側三里和側下三里補氣健脾,活血止痛,對此病有特殊的療效,在此兩穴針刺得氣用針刺手法用補法以扶正祛邪。遠端取穴宜強刺激,以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其余為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經氣。用電針密波刺激,可直接刺激三叉神經干,作用于神經纖維組織,改善疼痛區域的血液循環,使痙攣的肌肉緩解,改變三叉神經的異常發電,阻滯疼痛的傳導,使三叉神經系統的缺血得以改善,因此發揮鎮痛作用。[4].用撳針直刺面部扳機點,直接作用于經絡痹阻之處,以疏通面部經絡,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同時撳針持久的刺激穴位,能有效改善面部神經血液循環,達到祛風通絡,活血止痛之效。面痛患者,因病程較久而呈現消瘦,多汗,短氣等虛弱癥候,此時采用撳針"靜以久留"的補法,以扶正祛邪,而且撳針治病沒有明顯疼痛感覺,刺激量小,作用療效持續,具有療效好、痛苦小的優點。兩組病例對照發現,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電針配合撳針治療該病簡單易行,并能有效的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貝政平 現代臨床醫學診斷標準叢書·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
[2] 朱文鋒 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19 -220
[3] 黃文學 針刺董氏奇穴為主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9):9
[4] 李英紅 齊刺配合電針治療三叉神經痛35 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