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中國解放軍第303 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MHD 主要的治療群體是慢性終末期腎病的患者。我國內地有89.5%的透析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療[1]。對于這部分患者有較高的遵醫行為,為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在2014 年2 月至6 月針對廣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MHD 患者的遵醫行為進行了問卷式調查,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的選擇廣西新農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5 例,男51 例,女44,年齡22 -76 歲。透析齡6 個月- >36 月,抽取條件:門診治療患者、無移植意愿患者、無精神病史、無躁動、無嚴重并發癥、無明顯神經系統疾病。
1.2 方法 經科室討論設計血液透析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問卷。問卷內容見表1。符合標準的行為:正確保護血管內瘺、預防感染、定期透析治療、合理用藥、飲食習慣的改變等遵醫行為。由專人逐項詢問,由患者本人或家屬協助完成。
不遵醫行為和相關因素在表1 中的關系。

表1
3.1 農村貧困患者經濟收入低,而MHD 治療費用較高,只要經濟支持,患者可維持生命。高昂的治療費用可直接影響患者的依從性[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和城鎮醫保相比報銷比例存在差距,新農合患者個人需擔負一定比例,大多數農村患者家庭收入以種植農作物為主,人均月收入較低,對患者的遵醫行為有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初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66 例(占比69.5%),特別是在農村的環境中,有些患者是少數民族,相對較少受到高等教育,與醫護人員語言溝通存在障礙,無法充分了解其宣教的內容造成對疾病和健康知識基本了解或不了解、了解飲食控制意義等不遵醫行為較高。
3.2 患者如能回歸社會,遵醫行為會較高。調查結果未回歸社會不遵醫患者28 例(占比54.9%)。患者透析時間延長,隨之而來的透析并發癥致使其生活質量也相應降低。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問題[3],由于MHD 患者通常處于封閉狀態,隨著與社會的脫節進而認識不到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產生悲觀、厭世情緒,消極情緒致使患者不按時透析、醫療用藥不遵守等不遵醫行為。專注于這類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評估患者受教育水平、接受能力、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收入情況,避免盲目性,從而有效的進行健康教育。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鼓勵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外界多接觸,如有必要,可通過電話、家訪跟蹤患者遵醫習慣,減少并發癥。
3.3 患者在農村地區低教育水平,預防保健意識較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獲取健康飲食知識較少,如食品水分,鉀含量等,不能認識均衡合理飲食的重要性。此外,廣西當地特殊的飲食習慣喜食米粉、湯類含水量高,調查顯示,了解控制飲食的意義的不遵醫患者39 例(占比62.9%)、不了解飲食意義的不遵醫患者16 例(占比78.8%),都存在不遵醫行為因素處于較高水平,因此當地特殊的飲食習慣是造成患者不遵醫行為重要原因之一。針對不同的文化背景、職業和年齡制定個體健康教育方案,對不能遵醫的進行重復式健康教育;也可以采用實物教學的方法,制定飲食營養含量、含水表,使患者從食物和營養價值的主圖形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工作中建立護患聯系卡,電話跟蹤或是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則選擇短信系統提醒,在特定時間對MHD 患者進行相應的短信健康提示和保健指導。短信提醒系統能有效提高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依從性[4]。
3.4 透析齡≥1 年的患者其遵醫行為高于透析齡<1 年的患者,這與余燕朝[5]研究相一致。因此,對于透析時間較短的患者,應加強健康宣教,將健康教育灌輸到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落實心理護理,電話回訪監督,科室并做好筆記,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解答,防止松弛,讓患者感受到我們一直在關心著他們,從而幫助患者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針對農村老人,護士應口頭宣教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于年輕人,以提供更多的書面健康教育材料為主。
新農合MHD 不遵醫行為的整體水平較高。其中,低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未回歸社會,透析時間短,飲食控制等不遵醫因素處于較高水平。護士應根據不同的不遵醫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本研究僅限于廣西,樣本較小,得出的結論具有一定局限性。
[1] 王愛平,馮茂玲.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問卷的開發[J]中國衛生統計,2005,22(6):368 -372.
[2] 厲淑榮,肖合存,林興鳳,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2):1081 -1083.
[3] 姚璐,周宇彤,汪濤,等.腹膜透析患者的抑郁水平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73 -475.
[4] 張帆,張寶國,蔣海萍,等。短信提醒系統對提高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從性的作用[J].海南醫學,2012,23(2):1003 -6350.
[5] 余燕朝.血透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對其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