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剛
(貴州省甕安縣中醫院檢驗科 貴州 甕安 550400)
肝臟是脂類代謝的重要器官,其中血清載脂蛋白即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在脂蛋白代謝中發揮重要的生理意義。肝硬化會對肝臟功能造成損害,從而引發血清載脂蛋白的合成代謝混亂。近年來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清A1 作為判斷肝硬化病理是臨床業界廣泛研究的課題[1-2]對此,我院特選取部分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血清載脂蛋白A1 含量變化對后續判斷病情和治療的意義,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3 年9 月~2014 年9 月收治的84 例肝硬化患者,將其分為肝硬化組(42 例)和對照組(42 例),其中肝硬化組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7 例,年齡25 ~52 歲,平均年齡(36.0 ±2.2)歲。對照組男性34 例,女性患者50 例,年齡25 ~52 歲,平均年齡(32.0 ±2.6)歲。其中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42例患者根據Child-Pugh 分級,A 級14 例,B 級13 例,C 級15 例。排除標準:腎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近期無服用調脂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及甲狀腺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無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ml,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CL -7200 型)測定肝硬化患者血清載脂蛋白A1 及肝功能等指標。
觀察血清載脂蛋白A1 和載脂蛋白B 與其他相關指標。
經測定,肝硬化A1 為0.81 ±0.54,對照組為1.36 ±0.61。觀察組載脂蛋白B 為0.55 ±0.23,對照組為0.82 ±0.13。觀察組Chol 為0.30 ±0.21,對照組為4.42 ±0.63。觀察組TG 為0.94 ±0.41,對照組1.16 ±0.26,觀察組膽紅素為36.71 ±29.08,對照組為8.84 ±5.86,觀察組清蛋白為31.08 ±5.73,對照組為42.77 ±5.22.,組間對比有意義(P <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肝硬化組和對照組血清生化指標檢驗結果比較
A1 水平與血清膽紅素的濃度呈正相關(P <0.05),與清蛋白濃度降低呈正相關(P <0.05),但Chol、apoB、TG 與清蛋白、膽紅素之間無任何關聯(P >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血清apoA1、apoB、Chol、TG 與清蛋白、膽紅素比較
肝硬化臨床表現多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消化道癥狀:食欲減退、肝源性糖尿病、腹脹、胃腸功能絮等。②全身癥狀:乏力、面色晦暗、下肢水腫、消瘦、尿少等。③內分泌障礙: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月經失調、皮膚色素沉著、蜘蛛痣、腮腺重大等。④門脈高壓:脾功能亢進、腹腔積液、腹壁靜脈血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胸腔積液、門脈側支循環建立等。⑤低蛋白血癥:腹腔積液、雙下肢水腫、肝源性胸腔積液、尿少。⑥貧血及出血傾向:貧血、鼻衄、紫癜、齒齦出血。而肝硬化的病理組織為肝細胞壞死,有廣泛的殘存細胞結節性再生,形成纖維隔和結締組織,從而形成假小葉,破壞肝小葉結構,肝臟在此過程中逐漸變形和變硬,最后發展為肝硬化。部分肝硬化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和較強的肝臟代償功能有關,后期的主要表現則為門脈高壓和肝功能損害并累及多系統,晚期則開始出現癌變、肝性腦病、脾功能亢進、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分為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毒物和藥物性肝硬化、肝靜脈回流受阻性肝硬化、隱源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等[3]和酒精中毒、營養障礙、循環障礙、工業毒物或藥物、代謝障礙、膽汁淤積、血吸蟲病等有關,例如膽汁淤積,指肝外膽管阻塞時高濃度的丹紅素會損害肝細胞,長期以往發展為肝硬化,肝內膽汁淤積稱為原發膽汁肝硬化。
肝臟是脂肪與脂蛋白合成代謝的重要場所,該功能損害后會引起載脂蛋白的合成代謝絮亂。載脂蛋白主要位于脂蛋白表面,具體為氨基酸會將載脂蛋白以前后順序的方式組合,把不同功能載脂蛋白輸送人體中并發揮相應的生理功能作用。白A1 和和B100 是目前以發現將近20 多種載脂蛋白中臨床應用測定最多的兩類。目前以發現將近20 多種載脂蛋白,其中白A1 和B100 是臨床應用測定最多的,這兩種載脂蛋白合成的主要場所則為肝臟,由于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載脂蛋白的合成。其中白A1 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肝臟內和腸內合成,主要功能未將機多于的膽固醇輸送肝內并降解,之后活化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酶后使膽固醇轉化成膽固醇脂。B100 主要由肝臟合成,當發生肝臟疾病時會減少合成,血清中的B100 水平明顯降低。甲狀腺素在肝功能正常時會刺激肝臟合成載脂蛋白,但在該階段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會影響肝臟合成載脂蛋白。再加上大部分肝硬化患者有高胰島素、高胰島血糖素血癥和低T3、T4 血癥等,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脂蛋白代謝連接載脂蛋白,再次影響肝臟合成載脂蛋白。此外,本文研究結果顯示A1 水平與血清膽紅素的濃度呈正相關,與清蛋白濃度降低呈正相關,但Chol、apoB、TG 與清蛋白、膽紅素之間無任何關聯。而肝硬化時肝細胞表面脂蛋白受體功能受損,對載脂蛋白APOB100 的作用除上述影響外尚有降解減少。我們推測,在肝硬化肝功能受損早期,以合成障礙為主,所以血清載脂蛋白A1 會顯著下降。研究結果還顯示,肝硬化組患者血清A1、B100、Chol、TC 水平明顯在肝臟出現疾病時低于對照組,由此可提示當肝實質細胞發生病變時,上述指標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降機制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肝功能降低時會使A1 前體轉化為A1 的轉移酶合成減少,進而降低血清A1 水平。②由于A1 只有在和肝臟蛋白結合后才轉運到外周血,但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其自身粘蛋白細胞合成已經相對于于正常狀態時有所減少,自然不可避免的會降低血清A1 水平。③在脂質代謝中共有四方面作用,分別為攝取、結合、轉運和降解,上述四種作用和甲狀腺素、胰島素、雌激素、生長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調節功能作用有緊密聯系。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其疾病機制會進一步改變上述激素的代謝變化,影響脂質代謝。由此可說明血清載脂蛋白A1 除了可以監測肝功能的敏感性,同時還可隨時反映和動態監測肝功能的變化情況,為早期診斷、指導治療及評估肝硬化預后都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綜上所述,血清載脂蛋白A1 含量變化可作為評斷肝硬化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還可作為評價肝臟合成功能的關鍵指標,對后續治療和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1] 李英,黃華,李未華等.血清載脂蛋白A1 的含量與肝硬化的關系[J].中國醫藥導報,2010,7(7):40.
[2] Carstensen EL,Parker KJ,Lerner RM et al.Elastography in the management of liver disease.[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8,34(10):1535 -1546.
[3] Lee IJ,Seong J,Shim SJ et al.Radiotherapeutic parameters predictive of liver complications induced by liver tumor radiotherap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09,73(1):154 -158.
[4] 葉吉云,張新俊.血清載脂蛋白測定對評價肝病的臨床價值[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0,31(7):66 -68.
[5] 卞祥虎.檢測血清載脂蛋白在肝硬化中的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6):3871 -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