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欣
(保定市第三醫院心內科 河北 保定 071000)
在臨床中冠心病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多發?。?],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使得冠心病患者人數每年都呈現出上升趨勢,而介入治療則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橈動脈配合介入治療具有操作簡單、方便,患者創傷小、痛苦少等諸多優點,但穿刺點出血同樣也成為了手術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本次研究將分析冠心病介入診療中橈動脈血管壓迫器的止血效果,現將報道如下:
在2013 年6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選取收治于我院的106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53 例和對照組53 例。其中給予對照組患者繃帶止血;觀察組患者給予橈動脈血管壓迫器止血。觀察組男29 例,女24 例,年齡21 -74 歲,平均年齡(65.3 ±3.5)歲;對照組男27 例,女26 例,年齡23 -78 歲,平均年齡(68.3 ±3.9)歲;納入標準:(1)全部穿刺成功并未更換動脈路徑;(2)ALLen 為陽性;(3)血流動力穩定。兩組間無論是年齡、性別以及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 >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繃帶止血:選擇彈力繃帶或輔料,確定好穿刺點后,將輔料卷曲成圓柱形,將動脈鞘管拔除后用手壓迫10min,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并對輔料進行固定,每小時對患者傷口進行觀察,適當放松繃帶,10h后若未見任何血跡便可拆除繃帶,若仍存在出血,同時可給予患者相關的抗凝藥物并且延長止血時間。
觀察組給予橈動脈血管壓迫器[2]:在腕部固定好可調鎖扣,采用專用注射器配合拔除者,待動脈鞘完全拔除后向氣囊中灌注氣體,使其充分膨脹,并對患者壓迫進行止血,對穿刺點進行觀察,若是患者存在出血征兆可給予5ml 氣體灌注;術后2h 可指導患者進行排氣,若是未發生出血情況則可每2h 排氣1 次,4ml/次。對于凝血功能較差的患者可延長排氣時間。
對兩組患者的操作時間以及止血時間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本次數據采用SPSS20.0 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應用X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經過不同的止血方法后,觀察組患者無論是操作時間以及止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 <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緩則操作時間、止血時間比較
在對冠心病的治療中,橈動脈介入術屬于一種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隨著人們對該技術認識的不斷加深以及技術條件的日趨成熟,使其早已成為了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難免會對血管造成損傷同時引發出血情況。動脈血涌較為劇烈,采用傳統的紗布繃帶止血需要加壓、纏繞以及捆綁,對周圍的血管容易造成壓迫從而導致出現血腫以及疼痛情況,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的橈動脈血管壓迫器則能夠更好的幫助患者止血,通過橈動脈血管壓迫器透明氣囊能夠起到更好的止血效果,通過透明氣囊能夠對患者的止血情況進行直接觀察,同時氣囊關注的操作性較強,氣囊良好的伸縮性能夠降低對患者正常血管的壓迫,防止了患者術后出現相關并發癥。同時,采用橈動脈血管壓迫器患者發生青紫或麻木現象情況明顯較少,因為氣囊兩側有靜脈回流空隙,防止了繃帶壓迫對血流阻斷導致的不適感;再者,氣囊能夠量化壓力,防止了繃帶按壓長時間壓力過大從而導致的血管閉塞以及出血情況發生[3]。
總而言之,在經過不同的止血方法后,觀察組患者操作時間為3.7 ±0.5min,止血時間為9.8 ±2.6min;對照組患者操作時間為8.9 ±0.3min,止血時間為15.2 ±5.1min;觀察組患者無論是操作時間以及止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 <0.05),兩組間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說明了針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而言,選擇采用撓動脈血管壓迫器止血能夠縮短止血時間,同時操作簡單、方便,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1] 李艷萍,王彩霞,韓秀萍.橈動脈血管壓迫器在冠心病介入診療中止血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4,13(13):146 -148
[2] 李瑩瑩.冠心病經撓動脈介入診療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11(7):113 -115
[3] 黃雨.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常用止血方法及護理[A].第14 屆全國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1.02(11):146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