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麗敏
(河北省邯鄲明仁醫院 河北 邯鄲 056006)
哮喘屬于常見呼吸科慢性疾病,表現為咳嗽、喘息、胸悶及呼吸困難等,誘因較多,如空氣污染、氣候變化、病毒或細菌感染等[1]。老年性哮喘患者應合并多種疾病,在治療時舒適度不高,為此我院將舒適護理應用其中,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共計入選對象100 例,均為我院2012 年6 月-2014 年12月接診的呼吸科老年性哮喘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痰培養等確診,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隨機均分為2 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0 -85 歲,均值72.8 ±3.5 歲;病程1 -17年,均值7.4 ±2.5 年。研究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0 -83 歲,均值72.5 ±3.7 歲;病程1 -16 年,均值7.2 ±2.7 年。兩組患者在前述資料上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 >0.05),可比。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飲食干預、心理疏導及體位護理等,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環境干預:定期對病房中的溫度與濕度進行檢測,確保溫度保持在26℃左右,而濕度則控制在50 -60%;同時定時查房,加強病房衛生清潔與通風,確保患者隨時能呼吸道新鮮空氣。
1.2.2 體位護理:叮囑患者取側臥位,若患者無法自主完成,護理人員或其家屬則應協助,并做好監督與管理;為了減少患者的疲勞,應隔一段時間輔助患者更換體位。
1.2.3 心理疏導:入院后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以和藹的態度與溫柔的語言與患者交談,及時了解與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適當予以健康宣教,將本病相關知識詳細解釋給他們聽;對于患者提出的疑問,護理人員則應耐心解答;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為他們提供成功案例進行親身說教,促使患者提高治療的信心,及時消除不良心理情緒,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1.2.4 吸氧護理:老年性哮喘患者通常采取鼻塞吸氧法、雙鼻腔吸氧法等處理,從相關研究報告中可知,采取雙鼻腔吸氧法效果更佳,而且患者的不適感更輕,為此建議本院護理人員學習該法知識與操作方法,提高他們的熟練程度,更好地服務患者。
1.2.5 飲食干預:本病患者應多進食高蛋白食物,同時叮囑他們禁忌刺激性食物,并限制鹽分的攝入,此外還可多食用新鮮的蔬菜與高維生素水果等。
1.2.6 睡眠護理:積極為患者營造安靜與舒適的病房,睡覺時應做好相應的保暖,若部分患者病情過重可能反復發作造成衣物濕透等情況,則應及時發現并更換,確保衣物干燥與清潔,提高他們的舒適度。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在生理、心理、環境及社會文化方面的舒適度評分,以及對護理滿意率,并對比分析。其中舒適度評分采取Kolcabal 簡化舒適狀況量表進行測評,得分越高則舒適度越高[2]。
本次研究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取均數 表示,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 處理,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 檢驗,將P <0.05 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研究組在生理、心理、環境及社會文化方面的舒適度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相較,* P <0.05
組別 生理 心理 環境 社會文化研究組(n=50)79.85±3.74* 65.89±4.78* 90.22±4.06* 75.96±5.68*對照組(n=50) 66.17±3.04 52.02±5.47 82.14±4.16 68.45±6.02
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96.00%(48/50),對照組則為82.00%(41/50),研究組明顯更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老年性哮喘患者病情較重,多合并其他疾病,使得治療難度增加,而且會增加他們的經濟、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壓力,不免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3]。為此,除了要予以積極的治療外,還應做好臨床護理。從本次研究中可知,老年性哮喘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后,患者在生理、心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舒適度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而且舒適護理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也明顯更高(P <0.05)。總之,舒適護理指的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從患者心理、生理及社會等各個方面實施個體化的護理干預,促使他們在生理與心理上都能得到滿足,以愉悅的心情與狀態迎接治療與護理,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可見,舒適護理應用在老年性哮喘患者中,不僅可提高患者各個方面的舒適度,同時提高護理滿意率,值得借鑒。
[1] 葉慶云.舒適護理在老年性哮喘患者護理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194 -1195.
[2] 束琳.舒適護理在老年性哮喘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4,18(36):165 -165.
[3] 盛娟.舒適護理在老年性哮喘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醫學信息,2014,08(35):195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