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敏
(承德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癡呆屬于非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典型臨床表現為記憶功能以及認知功能惡化,且日日常生活能力呈進行性減退,伴行為障礙以及精神癥狀,易給患者以及其家庭生活帶來不利影響[1-2]。本次研究筆者把我院近年來收治35 例癡呆患者作為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了個性化護理干預,獲得了顯著且良好的效果,患者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顯改善,現將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1 年12 月-2014 年9 月收治的70 例癡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標準》中關于癡呆所制定的診斷標準[3]。隨機把患者分為病例數各為35 例的對照組與干預組,其中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為68.9 ±12.3 歲,病程在10 個月-12 年,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以上。干預組男19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為70.2 ±12.9 歲,病程在9 個月-13 年之間,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以上。兩組患者在文化程度、性別構成、病程以及平均年齡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即P >0.05,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施予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干預組患者予以個性化護理干預,如下:1)認知功能障礙護理干預:對于記憶障礙者,應加強記憶鍛煉,加大信息刺激量,可反復指導患者看電視或者報紙,同時講解圖片中的相關內容,鼓勵患者憶往事,刺激其皮層興奮,強化其記憶;對于智力障礙者,指導其多用腦以及勤用腦,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功能訓練計劃,使用可促進智力和認知功能改善的藥;對于思維障礙者,加強語言刺激,予以關心及體貼,多和患者溝通、交流,刺激其大腦。2)強化基礎護理: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幫助患者養成養好生活習慣,做好口腔衛生,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應定時翻身和拍背,合理安排飲食,創建一個舒適、良好、安靜的睡眠環境,加強安全護理和用藥指導。3)加強情感支持:患者家屬應予以患者關愛及情感支持,每天和其交流、溝通,多用肯定、鼓勵且贊賞的語言,強化患者安全感,合理利用肢體語言,比如擁抱、微笑和握手等,讓患者可感受到心理支持,從而使其壓抑情感可得以釋放。護士應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即根據其精神癥狀、智力以及記憶障礙,制定有效且合理的護理方案,提供個性化護理干預,多和患者以及其家屬溝通、交流,使患者心情可始終處于舒暢狀態,予以心理安慰和支持,多用正面性語言予以鼓勵,使患者感受到關心,繼而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自信心和信任感,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分別利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予以評分[4],且進行比較分析。
利用SPSS20.0 軟件對試驗數據予以統計學處理和分析,組間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且用t 比較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比較檢驗,以P <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統計學處理和分析,干預前,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干預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平均有所改善,其中和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改善情況優,差異明顯(P <0.01),詳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認知功能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15.3 ±2.8 15.5 ±3.9 50.6 ±2.5 49.7 ±3.8干預組15.2 ±1.3 17.1 ±1.9 50.2 ±1.5 45.5 ±3.5
癡呆屬于一種腦功能障礙疾病,防治非常重要,要想延緩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質量其關鍵就在于護理。癡呆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人知功能和生活能力降低,在護理期間,必須要更加的熱情以及耐心,根據患者精神癥狀和病情變化予以個性化護理干預,將患者作為核心,予以情感支持,強化基礎護理。本次結果表明,干預組患者干預后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即P<0.01。
綜上所述,對于癡呆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具有應用價值。
[1] 李冬梅,許虹.國內癡呆癥患者的護理及干預文獻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5):400 -403.
[2] 馮俏,金奕,周官恩等.卒中后非癡呆認知障礙患者認知損害特點分析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13 -115.
[3] 陳小紅,俸獻珠,劉文偉等.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早期干預護理[J].吉林醫學,2011,32(11):2231 -2232.
[4] 王連艷,沈翠珍.基于生活故事書的老年癡呆的干預實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39 -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