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簡論高職學生職業意識形成的影響因素與培養策略
●張 敏
高職學生的職業意識直接影響著其職業生涯,職業意識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影響其形成的因素具有動態、多樣的特點。這些因素主要來源于社會和家庭、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形式多數是互溶的,明確這些因素可以使我們比較系統地構思相應的教育策略。
職業意識;教育策略
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其培養過程帶有明顯的職業特點。高職教育的目的是使高職生成為高端技能型復合人才,這種教育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還要培植學生的職業意識。
所謂職業意識,即從業人員對本職工作的理解、認可態度及情感依存度,體現了一個人職業方面的心理素質與思想素質的綜合。[1]職業意識的構成要素中先天條件和后天教育互為依存,但又相對獨立發揮作用。合乎職業需求的職業意識,往往在先天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反省來形成。[2]分析阻礙職業意識形成的因素,可以更好地依據個體條件,制訂教育策略,完善職業意識的啟蒙與培養。
影響高職學生職業意識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歸類分析主要是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
(一)個體因素是影響職業意識形成的直接因素
1.職業方向的錯位是忽視先天基因的結果
遺傳學家羅伯特·普羅敏(Robert Plomin)對智力和基因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基因對核心科目(英語、數學等)的考試成績影響較大(58%)。[3]先天的基因條件和以往的學習成績,會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文理科課程的考量比重,間接地左右著他們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態度。當這種課程態度形成定勢后,對待技能型課程也往往通過偏文或偏理來劃分。高職生由于入學層次偏低,在選擇專業和專業課程學習上,這種定勢的課程態度發揮了很強的影響力。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又進一步對學生選擇未來職業產生影響??梢?,個人先天基因條件,可以決定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方向,以及在某種職業中所能達到的層次。忽視了高職學生的先天基因條件,必然造成學生職業選擇的錯位,使其職業意識的形成受到不利影響。
2.職業能力的不足是興趣愛好脫節的結果
興趣的初始表現是“好奇”,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以及周圍環境“互動式”的影響,大多數人的興趣會呈現出階段性的明朗化,這種階段性的興趣往往以“未來職業”的簡單形式呈現在個體的想象思維中,并將逐漸轉化為職業興趣。
但目前的教育受到應試的影響,學生的個人興趣往往被忽略,個體興趣得不到正確的扶持和引導,很難發育成健康的職業興趣,其職業心理無法從“幻想期”平緩地過渡到“嘗試期”。于是出現職業意識模糊、薄弱、滯后等消極現象,這一現象在高職學生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二)環境因素是影響職業意識形成的間接因素
1.家庭環境影響著學生職業意識的獨立性
家庭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的生活氛圍、家庭成員的處事原則、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家庭成員的職業及職業意愿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4]
很多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具有體制內任職背景的家長,會用自我經歷的慣性思維要求自己的孩子、規劃孩子的職業。學習成績較低的高職學生,會將自己的職業定位依附于家庭及家庭延伸的社會關系,其職業意識獨立成分缺乏、依附感較重;而那些自由職業人的家庭,對孩子的職業有種隨遇而安、隨波逐流態度,這種態度會使孩子表現出自我感知的職業意識,這樣的職業意識經常表現出比較發散,后續成長方向搖擺,提升動力不足等特點。
2.學校環境影響著學生職業意識的差異性
學生的個人興趣、學習習慣和職業意識的啟蒙與培植都離不開學校的系統教育。但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缺乏有效的興趣培植和職業啟蒙,學生的職業感很弱,加之我國的獨生子女現狀,學生的職業思考經常會被各種“關心”忽略和否定,職業意識出現弱化或缺失現象。
當大量職業意識薄弱的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在專業的選擇和學習上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惑。職業意識的“斷崖”現象不但給學生本人,也給高職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加之目前的高職教育受“就業率”的左右,依然存在著“重職業技能、輕職業意識”現象,學生職業意識的矯正與形成被置于次要地位。
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的整個過程來看,職業意識培養缺乏協調統一的遞進式機制,各階段的教育呈現“塊狀”結構,無法平穩地銜接,對不同成長階段所承載的職業意識層次缺乏頂層構思。這種情況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埋下了隱患。
3.社會環境影響著學生職業意識的取舍性
當今社會,凸顯的經濟意識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倚重效益的人才定位和高校宣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誤導作用;用人單位“重文憑”的用人習慣,高職院?;谧陨斫洕蛩鼗A上的“文憑低值化”、“證書貨幣化”等行為,使學生的學習目的出現偏差、職業注意力模糊。另外,不同職業在社會層面上呈現出的等級現實,也使得學生的職業意識受到了影響。
由于學生未來要步入社會,這些社會因素帶來的影響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對高職學生職業興趣的調查可以看到,高職學生選擇職業的興趣目標從高到低順序為:經營型、權力型、藝術型、社會型、自然型、技術型,[5]高職生的技術職業興趣不高。
從個體和社會兩個視角分析可以看到,抑制高職學生職業意識正常形成的因素并不單一,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學生走向社會時的職業意識質量和層次。
影響高職學生正常職業意識形成的因素具有兩面性,當這些因素產生抑制作用時,實際上是這些因素的副作用在呈顯性狀態,借助合理的制度和措施來激發這些影響因素的積極作用,將對高職學生職業意識的矯正和培養具有正面的指導意義。
(一)構建尊重個體差異化發展的社會環境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環境,相宜的社會環境是個體差異得到尊重和發展的保障。構建寬容的社會環境,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也需要相關部門的頂層設計和相應組織的配合。
首先,在國家層面上,要將尊重個體差異發展的政策法規落到實處,要對個性化培養的實施環節進行頂層疏通和完善,營造破除傳統職業等級觀念的氛圍,建立“能力至上”的科學用人制度,逐步淡化“文憑”的招聘功能,全方位構建高層次的人文發展環境;其次,要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對職業模范、崗位標兵、技能能手等具有職業正能量的事跡進行廣泛報道,充分利用好傳媒平臺進行職業規范知識和法規的普及,營造職業意識形成的輿論環境;再次,相關管理部門要協助社會用人單位制定出科學的員工聘用標準,注重對應聘人員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考評,徹底鄙棄“高招低配”和“文憑至上”的用人陋習,為各種職業技能合格人才搭建公平的就業平臺。
(二)強化各教育環節高度負責的育人責任
一個人從學前教育走到職業教育,期間要經歷多個教育環節,這些教育環節都有其主體責任和教育目標,而最終目的都是培養具有優良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合格社會職業人。
就目前來說,許多高職學生存在獨立意識不強、短視思維、逃避責任、學習積極性偏低等現象。究其根源,這些學生往往在小學、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不佳,表現非主流,經常被邊緣化,其隱藏于表象下的心理問題又經常被忽略。這為以后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留下了隱患。針對此種現實狀況,各層級學校應該高度關注對學生的心理幫扶教育。
小學階段,學校要幫助學生發現適合自身特性的興趣萌芽,適當加以引導和培養,并為其提供表現空間,以使孩童時期的萌芽興趣得到應有的尊重。
中學階段是學生職業心理由“幻想”到“嘗試”的試水時期。略有些青澀的“超現實”職業理想常常顯得比較脆弱,這時的理想特別需要肯定式的甄別和幫扶,走心式的心理輔導和面對面式的思想交流。
高職階段是職業心理“實現期”的預備階段,承上啟下的職業心理在此階段要完成與相關職業技能的對接。為了培養合格的職業人,學校要高度關注職業意識教育,要建立針對學生職業心理分析的機制和專業隊伍,有計劃地對學生職業心理進行輔導和矯正,建立基于科學分析的學生個人職業心理檔案,注意在技能教學環節體現相應職業意識培養的內容。同時,要結合相關的專業特點,建立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基地,以使職業教育伴有企業的文化元素,潛移默化地促進相應職業意識的形成。[6]
專業化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科學的育人設計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的教育成效,負責的職業心理幫扶可以使受教育者擁有樂觀向上的職業心態。
(三)營造溫馨理智的家庭親子氛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微環境。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始于童年,但對其職業的影響會伴隨一生。
父母在家庭微生態環境中居于核心地位,理智地扮演親子角色,科學地學習育兒知識,可以使父母與子女形成密切的感情關系,借助這個感情紐帶,父母的部分技能、交往藝術、價值觀等就會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女。調查研究表明,父母對子女職業的選擇具有很大的影響,子女會參照父母的建議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诖朔N職業影響的關聯關系,父母要用科學的態度為子女分析未來職場的大趨勢,要理智的設立獎懲措施規范孩子的日常行為,要建立負責的親子關系培育孩子的情商,要寬容地善待孩子的職業選擇,要細心地調節家庭育兒環境,要客觀有效地協助孩子解決職場問題。同時,由于父母的職業態度與子女的職業選擇存在著正相關,父母要從自我做起,在思想上端正職業態度,以使家庭微生態環境富有“樂業”元素。
就目前來看,無論從社會的大環境,還是家庭的小環境,高職教育都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發展境遇,對這種“困惑”在理論研究上體現的比較多,但對改變社會對職業技能的態度影響甚微?!耙豢级ㄇぁ钡幕A教育使受教育的個體差異被忽略,過于功利的用人環境和職業教育,使職業意識得不到很好的引導和培植,這給職業技能的學習設置了“隱形”的障礙。凡此種種阻礙因素都對整個社會職業技能的提升帶來嚴重的影響,破解這個難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學校和家庭的科學教育和引導。
[1]隋靈靈,呂小燕.大學生職業意識問題探討[J].工會論壇,2011,(11).
[2]張敏.職業素質的啟蒙與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1,(22).
[3]袁越.先天條件與后天培養[J].學習博覽,2014,(4).
[4]Schulenberg J S,Vondracerk F W,Crouter A C.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on vocation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4,(2).
[5]陳靜.高職生職業興趣現狀調查與問卷編制[D].重慶:西南大學,2008:37.
[6]張敏.探討區域性企業培訓基地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3,(22).
(責任編輯:孫寬寧)
張 敏/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