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輝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是高中生物選修三第三張第五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前面《動物細胞融合》的延伸,又是后面《動物細胞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在生物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又與必修三的免疫學知識有一定的聯系。由于免疫學知識是在上學期學期學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設計相關知識的復習,我認為在教學中可以這樣進行:
一、提問舊知,引入新課
教師在課前首先提問上節課的知識,“動物細胞融合的過程是什么?動物細胞融合過程中融合劑是什么?動物細胞融合的優點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動物細胞融合技術最重要的應用就是制備單克隆抗體,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單克隆抗體的制備。
二、講授新課
1.分析題目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找到熟悉的詞語,如“抗體”“克隆”,引導學生回憶關于抗體的知識,主要有三方面:(1)抗體的定義;(2)產生抗體的細胞;(3)抗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單克隆”的含義,進而總結出單克隆抗體的定義,接著引導學生找出定義中的關鍵詞,加深對定義的理解。
2.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
通過前面對單克隆抗體定義的講解,引發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傳統抗體能否大量制備,原因是什么?(2)那種細胞能無限增值,但它能否產生抗體?結合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獲得既能無限增值又能產生抗體的細胞,進而推測獲得單克隆抗體的方法。在學生闡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看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動畫,接著讓學生看書自學,總結出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流程。此時,可以安排小組學生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總結出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的流程圖。教師可以讓各組學生選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繪制流程圖,繪制后由學生共同研究,找到不足加以補充改正,最后由教師總結完善。教師在總結后,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如果不給小鼠注射抗原,會有抗體產生嗎?為什么?(2)在培養過程中要進行幾次篩選,每次篩選的目的是什么?進而使學生對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有了進一步深入的理解。
經過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就把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準確的表達出來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小組討論、大膽質疑、合作完善,從而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自主探究的技能。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