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 要:我國當今的農電技術管理模式與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已產生出一定不適應的陳舊性,改進和創新新形勢下的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對農電技術適應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一定作用。該文對新形勢下我國農村電技術的模式進行了分析,同時也探討了新管理模式的運用前景。
關鍵字:農村 電網 技術模式 管理
中圖分類號:TM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005-01
農村電網的建設要把可持續性發展和農村電網基礎功能性以及適應當地性作為當前目標。把服務農村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推進現代化農村改造當做戰略發展方向和目的。積極提升農村電氣化改造進程進而保證偏遠地區對電力的需求,推行新技術和新管理手段應用電網改造的實踐工作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1 我國農村電網發展的現狀
1.1 國內農村電網的特點
國外對農村電網的理解為大中型城市距離較遠并且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區域。區域通常具有常駐居民呈狀狀分布結構特點。因而,與整體區域建設特別是基礎性建設有直接聯系。而我國農村電網是對所涉及地域行政屬性進行區分,當處在縣鄉級城市時可歸屬于農村電網概念范圍。因而,對農村電網的體制進行改革,加快完善出與當地協調相配的農電服務技術和農村電氣化是現階段工作方向。
1.2 因客觀國情決定農村電網建設處在發展落后階段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的電網建設起步早,通過對整體電網建設的長期實踐建設和技術研究,已經在覆蓋范圍和技術保障上達到了規劃目的。國內的農村電網處在起步晚階段,因我國地域遼闊復雜,各地經濟水平發展不均衡的客觀因素。決定了建設方案復雜且建設時考慮主觀和客觀因素多。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按照國務院的部署作為農村電網工作的實施單位。同時,國家水利部也負擔一部分縣級供電企業的管理工作。在新疆建設兵團和農墾開發單位中,也對當地的縣級供電企業有領導管理權。因而這些客觀特點決定了電網結構構建且需著重研究和細致規劃當地的協調合理性。
2 我國農村電網建設的發展問題
2.1 農村電網規劃區域統籌性不完善
加強城鎮鄉電網協調發展,將區域電網規劃納進整體電網規劃體系,避免農村電網分散化發展和供電容量的不統一。同時對人口聚集區的電網建設以及對變電站與線路等電網技術設施的的建設要本著適應當地地理特點科學進行。同時要對新農村經濟形勢下注重新環保能源的開發應用和整理電網工作源頭建設提出了規范要求。對可再生能源要保障其充分合理利用都提出了要求。但當前依舊存在符合準確程度低、電源點開發少、供電保障性不高、變電站和配電網設置不合理等問題
2.2 我國農村電網涉及與企業的運行
目前,我國農村電網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協調保障度進行的規模和投入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進行考量分析。對運行企業進行研究不足進而忽視了地區間配電企業間的區別特點。進而企業運行效率方法上研究存在局限性。同時,在企業效率分析法實踐運用中多采用糾正普通最小平方法等主流方法為手段進行研究。
3 農村電網的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及改進的對策
3.1 農村電網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是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根本保障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進行健康快速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農村電網技術對整體電網系統的良性運營有積極意義。穩定持續的電力供應對農村各項目的發展提供有利保障。目前,我國體制改革已經從繁瑣的傳統行政單位,變為省直接管理縣工作等體制??h級區域的發展指標會夠成未來我國省級內整體發展指標。對縣級區域的農村電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可以直接拉動經濟發展的[1]。農村電網構成了國家主電網的架構組成,推進研究新農村發展形勢下電網改造模式,開發出運用新技術和新管理手段,對農電網絡優化和整體國家電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和巨大影響。
3.2 農村電網技術模式創新
農村電網因所轄區域地理特點和經濟狀況,在配電網絡建設和基礎設備保障都有區別。新農村發展趨勢是對電力的需求不斷增加進而滿足電氣化進程的發展。如何用技術的手段保證用電負荷增加,對容易導致的設備損毀消耗和電壓不平均進行技術優化。要根據科學的數值計算出合理的配置距離并且對浪費和不到位布置地域進行撤銷與建立。保證線路長度比例的科學性,避免因主線不合理引出的分線長的現象發生,本著精簡和高效與科學進行布局。在變壓器安裝上要滿足當地整年需求符合進行所需容量考量。避免因容量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資源浪費或資源不足。等級優化上要推廣采用110/100/4kV支配計劃,通過科學研究得出在所布置區域的負荷密度大于51kW/km2,選擇這種計劃更為科學合理,也符合經濟原則。對配電點的選取要避免選擇負荷高的地域。根據對供電覆蓋區域和局部符合量差別大小計算出經濟合理和布置科學的操控設置方案。對其設備供應方要做到嚴格篩選和成本考慮,避免配置不合理的情況發生。對供電區域廣要多配,減少避免不符合實際問題的盲目配置[2]。
3.3 農村電網管理模式創新
要保障安全管理工作和健全工作機制,避免因供電所等單位人員操作不當而引發的問題。保障設備檢修和維護,通過員工培訓和建立規則制度,加強各項事故和應對預案。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每個員工。對線路日常檢修工作要規范,同時開啟動態監管模式,讓員工通過對線路的競標達到員工經濟收益與線路保障相結合。并且要主動研究農村電網用戶的用電方式,得出當地的負荷規律數據進而掌握當地用電情況和時間上的規律從而方便通過政策價格等不同措施進行管理。也提前預防了用電高峰期對電力供應無法保障的風險[3]。調整高峰時段和倡導鼓勵在用電低時段用電等措施,讓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滿足用戶。
規范企業營業服務,為區域用戶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對用戶提出的問題要及時解決,無法短期解決的要和用戶共同協商,在尋找解決途徑同時避免用戶不理解情況發生。規范和簡化服務工作流程和對用戶要安排專人對接進而把提高工作整體效率落實在服務中。對企業員工要健全服務承諾和推行規范體制的建立,設立出各型管理工作的規定流程。開通故障報修24 h電話,對投訴建議要重視并對故障及時處理。
4 結語
農村電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和調整,對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發展意義。它關系到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構建出合理的供電企業自身發展方向的協調。
參考文獻
[1] 張淵敏.農電技術中信息化的建設創新研究[J].科技傳播,2014(18):221.
[2] 裴東榮,劉麗萍.論農電技術管理模式創新[J].無線互聯科技,2014(9):200.
[3] 唐巍,趙云軍.農村電網智能化建設的思考[J].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2010(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