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紅春
摘 要:教師職業倦怠不但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影響教師自身發展和學生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都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師在工資收入水平、物資生活條件、工作環境條件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精神生活內容也更加豐富。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較以往有很大不同,為此,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職業倦怠的深層次原因,有助于增強干預策略的針對性、提高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關鍵詞:職業倦怠 原因分析 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174-01
近年來,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引起了理論界和學校管理部門的重視,并積極探索有效的干預策略和應對措施,以避免或減輕教師職業倦怠對工作、對個體發展和學生思想代理負面的影響。實踐表明,對教師職業倦怠問題表現和成因分析越深入,干預策略越具有針對性,制動的改善措施越有效,效果就越顯著。由于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都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師在工資收入水平、物資生活條件、工作環境條件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精神生活內容也更加豐富。然而,新時代的教師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會出現職業倦怠問題,并且有的教師工作時間并不長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職業倦怠現象。為此,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職業倦怠的深層次原因,準確掌握問題的根源所在,對于制定相應對策、提高改善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形式
職業倦怠作為一個專門性名詞,是由一位名叫弗登伯格的紐約心理學家提出的。他于1974年在《職業心理學》雜志上所發表的學術成果中提出了該詞,并對該詞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闡述,他將職業倦怠理解為“由于在精神、體力和資源方面的過度需求而產生的失落、疲憊和耗盡感”,并指出職業倦怠主要表現為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和個人成就感降低三種癥狀,是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心理學概念。近年來,我國眾多學者利用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對教師職業倦怠問題進行了具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行為表現及表現形式有較為一致的認識,通常將教學工作中情緒低落、態度冷漠、個人成就感低等表現形式歸結為教師初步出現了職業倦怠。對教師的這種表現,我們從教師的內在情感來看,多為精神壓抑,使得教師身心疲憊,感到工作沒有多大意義。當教師失去了對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的意義所在的正確認識,相應地就會影響到其工作的積極性,這對于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實際調查分析發現,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形式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職業認知不清晰,對教育教學工作、本職工作、本崗位的工作認識不夠,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這種情況是教師輕度職業倦怠的表現,并且如果不盡快采取應對措施就很容易向更嚴重程度發展。二是教師感到自身工作壓力較大,感到自身努力、自身能力與自身工作不相匹配,認為,自己的工作特別自我存在可有可無,并且開始對工作產生厭煩情緒、冷漠情感,這種情況是教師中度職業倦怠的表現,這時教師對工作已經有一定程度上的厭煩情緒,對工作基本沒有敬業精神,需要及時采取控制措施。三是教師深感無存在感,認為學校不重視自己所從事學科的教學工作,長期得不到學校的尊重和支持,在評先評優、評職稱的過程中總被排在后面或者完全得不到認可,教師長期感到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單位的重視,又無力爭取,使得長久精神壓抑,身心極度疲憊,產生玩世不恭的行為表現,在工作中經常遲到、早退,思想世俗化,語言庸俗化,已經在實際上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種情況是教師重度職業倦怠的表現。
2 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都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師在工資收入水平、物資生活條件、工作環境條件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精神生活內容也更加豐富。然而,新時代的教師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會出現職業倦怠問題,并且有的教師工作時間并不長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職業倦怠現象。為此,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職業倦怠的深層次原因,準確掌握問題的根源所在,才能制定出相應對策、提高改善措施的有效性。下面結合形勢下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形式,具體分析教師職業倦怠的深層次原因。
通過分析認為,當代社會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職業認識不清晰。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認識不清晰,對所從事課程的性質缺乏正確認識,對自身從事工作在實現育人目標中的價值作用沒有明確的認識,導致教師將本人工作或所教學課程與其他課程或其他教師的工作進行同等比較,用不具有可比性的方面進行比較必然引起評價結果的偏差。二是自我定位不明確。教師對自己能力、性格特征認識不夠,對于自我發展的定位不明確,在具體實踐中自我能力與工作選擇不匹配,導致工作壓力過大、或者過于輕松,感到工作無意義,產生情緒衰竭、低成就感。事實上,工作太難和工作太輕松,都不利于教師發展,都容易產生工作無意義的感覺。三是攀比意識太強烈。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確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貧富差距,加之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看到別人開豪車、住洋房、穿戴名牌等等,使得部分教師思想觀念物質化、利益化,金錢至上、物欲橫流,攀比意識過強導致教師無心安靜的工作,內心躁動,追逐名利。四是學校管理不完善。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除了教師自身的原因外,學校管理、社會評價、政府政策等外界因素也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從學校管理角度來說,有少部分學校確實在教師管理上不夠完善,在教學管理、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對部分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沒有對學校各專業、各學科同等重視。
3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職業倦怠干預策略
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對于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以上主觀和客觀原因,我們需要針對不同學校的具體情況,針對教師本人的實際情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才能有效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避免因教師職業倦怠在輕度階段沒被重視和控制而發展到嚴重的程度,對教育教學和學生思想產生負面影響。
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應對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才能產生積極的實效。針對當代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干預策略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幫助教師確立和選擇正確的價值目標。只有具有能付諸實踐的價值目標,才能在實踐中轉化為實際成果,才能使人得到真實的滿足。二是強化職業角色認同感。認識到教師工作的意義,正確認識教師在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識地去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強化職業角色的認同感。三是學校管理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組織氛圍,不能讓教師產生自己所學專業或自己從事學科被歧視的感覺。學校和各級社會組織要加強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通過創新管理方式,能有效改善工作倦怠。
參考文獻
[1] 邢麗.教師職業倦怠與自我調試[J].成功(教育),2008(10):158-159.
[2] 楊影影.教師職業倦怠淺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8(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