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杰華
活動式教學法是在洋涇中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大前提下,根據認識論、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學校校長李海林教授具體地部署指導,結合洋涇中學具體學情而摸索的以指導學法為主線,以探求活動為主體的一種數學課堂教學法。這種學習方法的特征是:(1)設計導學案,導學案分三部分:①預習案,②教學案,③鞏固性練習;(2)將學生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進行學習活動,遵循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抓住學生樂于鑒別自己探索結果的心理,以學生的“學”的為中心,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學為中心使學生沿著教師事先架好的“思維階梯”拾級而上。從而達到學習目標,培養(yǎng)悟性,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一、遞進導學法的基本含義
遞進導學法注重“導學”,即,把學生引導到有結構的學習材料——預習案上來。“遞進”指學習的層次性。大體分為“簡單嘗試”“本質嘗試”“創(chuàng)造性嘗試”等階段。在每個階段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即獨立又合作,完成教師事先在預習案中設計的問題,或提出質疑,然后通過組內交流、組間交流,形成認知上的共識。學生在閱讀、思考、評議、解惑中掌握知識、開發(fā)智力,為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打下基礎。
二、遞進導學法的理論依據
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為了有效地學習,學生應當在給定條件下,盡量多地自己去發(fā)現學習材料,學習材料的生動和趣味性是對學習的最佳刺激,強烈的心志活動所帶來的愉快乃是這種活動的最好報償。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學生不能只掌握學習內容,還要檢查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要學生對如何學、如何鞏固進行自我檢查、自我校正。
華東師范大學某博士生導師教授認為教學就是引起、維持、促進學習的行為,洋涇中學校長李海林教授說:“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授課,就沒有教學,沒有教學就不應該拿工資。”
三、遞進導學法的操作環(huán)節(jié)
第一階段:導學案的設計。預習案:教師首先要編寫預習案,將這一節(jié)課劃分為若干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學)探究,先學后教,教師用簡潔的語言或從實踐的角度、或從理論的觀點、或設置懸念,傳達教學意圖,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學生對要學問題的關注。引起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想通過學習獲取新知識,自學教材,存疑質疑。使學生在走進課堂時,已經知道今天這節(jié)上什么內容、有哪些知識點、存在哪些問題,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生上課前已經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要問。
第二階段:將(教學案)引入新課,小組交流。通常是以舊拓新,在學生已有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尋找新舊知識的結合點,通過對預習案的學習探究,小組交流討論自學預習案中的疑問,報告探究成果,簡述理由;前面學生作闡述,后面學生質疑補充、互評互議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預習案設計的這節(jié)課若干問題進行再學習、質疑、辨析,讓學生在各小組交流他們對預習案中知識、問題的理解和看法,如,平面上對稱問題,簡單引入新課后讓學生交流討論預習案10分鐘左右,問題(1)求五個基本對稱點,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問題(2)求五條基本對稱曲線,適時提出方法:代入法,問題(3)求一般中心對稱點和一般中心對稱曲線,都可以通過學生交流自評實現學習目的,教師適度點評圖形直觀性重要和代入法靈活性在對稱性中的作用,問題(4)平移對稱軸,再求對稱點和對稱曲線,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同樣離不開圖形直觀性和代入法靈活性,問題(5)求一般軸對稱點和一般軸對稱曲線,由特殊到一般,使關于直角坐標系中對稱性知識建構初具雛形,教師讓學生代表把他們的解答投影出來展示,交到班級交流。
第三階段:(教學案)思維遞進。這使學生學習新知識遞進到一個新層次,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將獲取新知識的新方法延伸到更高層次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由提出拓展問題、自由探究、小組討論、課堂反饋輔導、講評小結四環(huán)節(jié)構成。數學是思維的科學,數學的學習也是不斷進取的過程,隨著知識的遷移,認知能力也應相應發(fā)展,如,平面上對稱問題:設計問題探究一,問題探究二,由于時間關系有些探究性問題放在了鞏固性練習中,使學生有了充分思考后,小組共同學習探究。(1)如何求P(a,b)關于L:Ax+By+C=0的對稱點,(2)如何求曲線C:F(x,y)=0關于L:Ax+By+C=0的對稱曲線方程。教師適當參與小組學習探究活動,小組討論后選一到二位小組的學生來用投影儀把他們研究結果表述論證,由其他學生來質疑或提出其他看法,教師作出評價并將有關結論方法板書。要求學生記錄。
第四階段:鞏固性練習。這是一組涉及有關概念(或公式法則)方法應用本質屬性的問題。數學是思維的科學,要求嚴謹、嚴密、規(guī)范;問題中有意設置一些認識過程中的障礙,澄清一些“混淆視聽”的說法,把新知識、新方法應用到數學有關問題中,使學生在迂回曲折的多向思維中獲取知識的真諦。《對稱性》這節(jié)課鞏固有關對稱性應用,除上課對學生學習及時評價,通過課堂練習、課后練習反饋也是教學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是建構知識、進一步鞏固全節(jié)乃至本單元所學的知識、檢測本節(jié)的學習效果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四、遞進導學法的作用
課前將每節(jié)課劃分為若干問題,一般分為四到五個問題,編寫導學案包括預習案、教學案、鞏固性練習,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習,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師經驗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一個導入遞進的的學習過程,把概念、知識(公式)、能力串聯起來,形成一條鏈。
(1)根據預習案自學練習,學生自學課本或查找有關資料,嘗試完成第一層次的練習。(2)小組討論:是學生在完成自學練習的基礎上,對共識與疑點的交流,學長主要負責組內的交流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3)學生自學練習及小組交流時,教師進行巡視,聽取交流情況,有目的地觀察上、中、下各層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作個別輔導或作些心理暗示,對優(yōu)秀生可提出更高要求,如,一題多解、超前自學。發(fā)現優(yōu)解,或普遍問題,可請學生寫在黑板上或寫在投影片上引為例證。(4)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講思路、講正誤、講規(guī)律、評優(yōu)劣、達成共識,規(guī)律性的東西和學生的獨立見解用燈片打出,使之充分交流,條理化、系統化。后面“鞏固性練習”,可安排部分課內部分課外完成,同樣依次按:①自學練習;②小組討論交流;③反饋輔導;④講評小結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作好全節(jié)課的講評小結,提高對概念、公式法則、數學方法的認識層面。
五、值得研究的問題
(1)此種教學法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學為主”,學生根據導學案引導學習,在導學案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指導釋疑,維系學習,通過評價從鞏固性練習中獲取知識、悟出方法、矯正認識、形成技能,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工處理教材,編寫《導學案》,把要學習的內容全部問題化,問題設計要暴露數學思維過程,對教師駕馭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練習題設計要緊扣教材,低起點、高要求,分散學習難點,突出學習重點,盡可能使用教科書上的原題或變式題,發(fā)揮原有教材的示范性與啟發(fā)性。(3)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教具、投影儀、影視及時捕捉“練有特色”,“錯有蹊蹺”的信息,通過投影及時反饋交流。使抽象問題變得直觀、具體而印象深刻。(4)貫徹鼓勵性原則,尤其是對提供解答的學生,不論解答正確與否,對他人都是一種奉獻。要展示他們思維的亮點,讓學生覺得展示自己解答是有益的。(5)總體設想是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課后作業(yè)應精減。(6)有部分學生沒有按《導學案》要求學習,有些學生自學能力不強,開始不太適應,對概念理解不完整,預習時間過長,又要完成鞏固性練習,沒法完成。(7)小組合作學習中是否充分釋疑不好把握,以前教師教,講得很系統、規(guī)范,現在學生說,意思是對的,不是很清楚,學習好的聽明白,學習差的沒有聽明白,教師應如何釋疑?如何關注“東郭先生”?減少盲點?有待進一步探索。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