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玉+陳曉紅+辛松林
摘要:本文通過對5個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過程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概括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的理論模型。模型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有機會拉動型和資源推動型兩種路徑。機會拉動型創業由成就性動機驅動,創業者根據發現和捕捉的創業機會去獲取創業資源,強調創業機會與創業資源相匹配;資源推動型創業由經濟性動機推動,創業者根據籌集掌握的創業資源去尋找和利用創業機會,強調創業資源與創業機會相匹配。二者的區別不僅在于創業路徑的起始階段不同,更重要的是創業過程的主導因素不同。本文構建的理論模型不僅具體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過程,更重要的是對創業過程的主要環節和構成要素進行了總結歸納,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創業路徑;新生代農民工;機會拉動型創業;資源推動型創業
中圖分類號:F249.2;D4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3-0096-08
一、問題的提出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擁有農村戶籍而在城市務工、經商的人員,包括成長于農村、中學畢業后直接從農村走向城市的就業者,以及成長于城市的傳統農民工子女。學術界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典型特征總結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而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農民工同處在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中,面臨著共同的社會境遇,自然潛移默化了這一群體共有的一些特征。但由于其成長于改革開放背景下,又明顯帶有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時代烙印,因而對土地沒有很深的依賴,也難以適應傳統的農村生活,更渴望城市生活方式并希望在城市立足。由于制度性障礙,新生代農民工很難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會。面對身份不被城市接納以及對鄉村的不認同感,越來越多新生代農民工選擇自主創業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以創業替代就業成為眾多新生代農民工的選擇。但是,創業是一項風險活動,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偏小,創業知識匱乏,創業能力和創業經驗明顯不足,所以,在創業活動中往往比其他創業主體遇到更多的問題和障礙。本文在梳理農民創業研究成果和創業過程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5位實現創業的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探索性研究,旨在回答兩個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如何創業?創業過程的主要環節和構成要素是什么?以其指導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的具體行動,減少創業障礙,提高創業成功率。
二、文獻回顧
1.農民創業相關研究成果
相對于創業研究的豐富成果,國外針對農民群體的創業研究較少。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業的經營方式是農場,農場實行集約式生產,農民已成為一種職業,農民創業者與其他創業者并不存在明顯的差別。政府利用高度發達的經濟優勢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也不存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加之農民主要從事種植業、漁業和畜牧業等傳統的農業活動,因此,國外學者主要關注農民創業的環境因素,把創業分為城市創業和農村創業,并使用“農村創業”來研究農民創業問題。Stathopoulou等[1]認為,農村創業與城市創業并沒有什么不同,但農村創業反映了不同的創業機會并受到不同條件的限制,而不同的創業機會與限制條件最終會影響農村創業的過程及結果。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往往是通過非正式學習過程而獲得的,因為農民創業者更多的是從當地環境中獲取專業或特殊的知識技能,從中學習識別機會進而創造和開發新業務。農民生存環境的變化迫使或促進農民從事創業活動,當農民從農業生產活動獲得的利潤下降時,他們更傾向于創業活動。農村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消費者、供應商和信息資源的可獲取程度,影響創業的投入和產出成本,從而影響農民創業以及農村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希臘學者Petridou和Glaveli[2]提出,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轉型會出現很多商業機會,這些機會促進了農民對娛樂產品和高品質自然產品的需要,進而激發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可見,國外學者對以農村和農民為主體的創業研究成果較少,因而對我國農民創業研究的借鑒意義有限。
國內對農民創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大批涌現以及數千萬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引起學術界對農民創業研究的極大興趣。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我國農民創業現象進行了多維度的理論透視,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見地的觀點和見解。宏觀層面的農民創業研究包括農民創業的經濟社會影響、農民創業的屬性和農民創業的地區差異等;微觀層面的農民創業研究集中在農民創業動機、創業行為的影響因素、創業類型和創業模式等。此外,針對不同農民群體的創業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務農農民、失地農民和返鄉農民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能力,擁有不同的創業資源,因而創業行為和創業績效等也存在明顯差異。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職業發展、角色轉換和就業觀念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少數學者開始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展開研究。鄧婉婷等[3]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具有強烈的創業動機,但由于客觀環境因素和主觀自我因素的影響,他們對創業采取實際行動的比率并不高,新生代農民工普遍表現出較強的創業意向,賺錢以及改善現有工作環境是最強的創業動機。李麗群等[4]指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的優勢和機會是具有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較好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和當前國家良好的制度及政策等,同時也存在創業競爭力薄弱、兩重身份邊緣化和創業融資困難等劣勢和威脅。劉美玉[5]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行為進行質性分析,探索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機理。
以上農民創業研究聚焦于創業環境和創業者特征上,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的相關研究較為匱乏。鑒于新生代農民工在發現機會、整合資源和駕馭環境等方面明顯不同于其他創業主體,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路徑,需要對相關理論進行回顧與深入分析,以便為本文提供解決思路和理論基礎。
2.創業過程的相關理論
自坎蒂隆創造性地提出“創業”一詞以來,創業研究先后經歷了從關注誰是創業者、創業者做什么,逐漸發展到研究創業活動的一般過程和行為規律;從關注個體創業,到關注公司創業和社會創業;從關注創業活動本身,到關注影響創業活動的內外部環境要素,形成了創業研究的基本框架。學者們普遍認為誰在創業并不重要,關鍵是揭示創業行為或創業活動的本質,并通過各種途徑試圖揭示創業的復雜過程。Low和 Macmillan[6]認為,創業過程研究不能只關注組織是否得以創建,更應關注組織創建的過程,重點是揭示與創業有關的各種情境因素,并找出這些因素同整個創業過程的關系。創業過程是一個理性的、非線性的、不斷修正的實際過程,包括識別機會、建設產品生產線、創建組織、交易和顧客反饋等內容。Holt[7]從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出發,將創業過程劃分為前創業階段、創業階段、早期成長階段和晚期成長階段,Bygrave和 Hofer[8]從機會觀出發,認為創業過程是與機會識別和組織創建相關的一系列職能、活動和行為,Aldrich和Martinez[9]從資源觀出發,指出創業過程是創業者利用知識和資源來創建新組織的過程。進入21 世紀以來,創業研究將創業視為一個系統過程,更多地關注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為此,張玉利等[10]指出創業研究正朝著以下兩個方面不斷深化:一方面,立足于探索創業過程要素之間以及要素與行為之間關系的解釋邏輯與作用方式;另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創業情境和行為的獨特性,試圖在總結創業行為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理論并加以驗證,再把它們拓展應用于創業和企業管理實踐。
隨著創業過程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外學者相繼提出了具有獨到見解和深遠影響的創業過程模型,這些模型豐富了創業的理論研究并指導著創業的實踐活動。Garner模型創造性地提出創業過程的多維概念,指出創業是合理地整合相互獨立的行為要素的過程,并從創業者、組織、環境和過程的框架系統出發闡釋創業過程的復雜性[11],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創業過程的構成要素,為后續創業過程理論模型的構建奠定了基礎。Timmons模型把機會、資源和創業團隊看做是創業過程的重要驅動因素,認為創業過程由機會啟動,創業團隊建立后應設法獲得所需資源,創業者及創業團隊既要善于學習更要適應環境的變化[12]。Timmons模型揭示了創業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過程,成功的創業活動必須對機會、資源和創業團隊做出最適當的匹配,并隨著事業的發展不斷地進行動態平衡。Sahlman[13]認為創業過程是人、機會、環境和創業者的交易行為相互協調的過程,強調外部環境的重要性,指出人、機會和交易行為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并反過來影響環境,Sahlman模型擴大了創業要素的外延,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為創業過程的研究開辟了新視野。Philip[14]提出基于學習過程的創業模型,認為創業過程由創業者、機會、資源和組織四個要素構成,創業者處于創業活動的中心地位,承擔著確認創業機會、管理創業資源、領導創業組織和實施創業活動的職能。因此,創業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創業者通過學習以便對機會和挑戰做出及時反映,從而不斷地變換要素間的關系,實現要素間的動態平衡,最終取得創業的成功。
上述經典創業模型描述了創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不僅多維度的創業要素都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而且創業要素的互動機制在不同環境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綜合考察各要素及其組合在環境作用下是如何影響創業過程的。經典創業模型對于解析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路徑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對新生代農民工究竟如何創業、創業過程具體采取怎樣的策略和方法,并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基于此,本文以上述理論為基礎,結合對5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的案例分析,從而構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的理論模型,為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的各個階段及主要構成要素做出具體分析。
三、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的選擇
案例研究方法是組織管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案例研究通常是基于多途徑數據來源、對于某種現象的具體表現進行豐富的、實證性的描述,適用于觀察和研究企業發生的系列變革,這恰好與本文專注的過程研究相一致。由案例研究構建理論的核心在于其可重復性,理論的構建是通過案例數據、所產生的理論及現有文獻三者之間的反復循環而進行的。相較于單案例用于挑戰理論,多案例更多的用于構建理論,多案例研究通過案例的復制來支持結論,提高了案例研究的效度,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較研究探索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路徑。
2.目標案例的選擇
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間,筆者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山西、四川和甘肅等省進行實地調查,走訪了三百多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積累了大量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的案例,這為本文的定性研究提供了素材。同時,在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集中的地區,選取38名創業者進行重點考察,樣本分別來自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省份,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此外,通過博士生、碩士生的親人、朋友和同學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活動,為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資料提供了方便,保證了數據的真實可靠,為案例分析提供了基礎。
2013年1月,通過大連火車站對在連打工的新生代農民工發放調查問卷。
每年春運期間,火車站為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提供集體訂票服務,筆者通過這一途徑,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發放問卷2 000份,調查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回收有效問卷738份,問卷的有效率為36.9%。其中,針對有創業意愿并打算創業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未來可能的創業行業或領域,前10位分別是種養殖、餐飲旅游、電子產品、汽配汽修、服裝銷售、零售超市、建筑裝飾、美容美發、電器維修和家政服務,為此,筆者從中選擇排在前5位的創業領域,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從自然人到創業想法的不斷實現,并取得初步成功的完整創業過程,最終選取5個目標案例:胡某,男,33歲,安徽岳西承包茶場;楊某,女,25歲,浙江諸暨淘寶開店;滕某,男,28歲,山東淄博電腦銷售;宋某,男,30歲,江蘇金壇汽修汽配;趙某,女,24歲,遼寧本溪經營農家樂。Yin[15]一再強調案例研究要選擇典型和極端情形才更為合適,以上5位創業者的創業過程表現出來的階段性及各自不同的特點,符合Yin所說的“典型案例要使研究過程清晰可見”的特征要求。
3.資料收集方法和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理論模型的構建,是以實現創業的典型創業者的探索性研究為基礎。本文以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普遍選擇的10個領域為目標研究環境,這些領域中比較容易找到符合案例研究要求的創業者,從中選擇前5個創業領域的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調研和深度訪談,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過程以及是否適合作為案例進行研究,并選擇成功創業能夠提供詳細介紹和面談機會的創業者為研究樣本。5位創業者分別為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以及創業3年以上的創業者。與5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進行深度訪談,每位創業者的訪談時間在1小時以上。為了確認及獲取更多的信息,也通過后續的電話溝通和電子郵件等方式進一步核實了相關信息。在案例資料的收集過程中,為避免筆者對資料收集可能具有的傾向性以及受訪對象回答的主觀性,遵循Eisenhardt[16]與Yin[15]等的建議,嘗試采用多種辦法避免或彌補這一影響,例如,盡量將訪談記錄與創業企業的內部資料、采用的廣告和宣傳資料、公開找到的創業資料以及走訪當地獲得的相關評價等結合起來,以強化證據之間的互相印證,確保資料收集的信度與效度。
四、目標案例分析
1.目標案例的創業過程、創業環節和構成要素比較
通過5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關于創業過程的比較分析,筆者可以得出關于創業路徑的四個重要環節:首先,創業動機。創業者特征和創業環境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動機的形成。其次,創業機會。新生代農民工發現、識別、尋找和利用各種市場機會、政策機會和環境變化的機會。再次,創業資源。包括創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后,創業管理。創業活動啟動后,創業機會和創業資源的相互匹配與動態平衡。如表1所示。
表1目標案例創業過程、創業環節和構成要素的比較分析
環節要素胡某:承包茶場楊某:淘寶開店環節要素滕某:電腦銷售宋某:汽修汽配趙某:經營農家樂
創業動機
創業者從小夢想當老板,不想一直打工希望成就一番事業
環境國家鼓勵回鄉創業,出臺相關政策互聯網前景廣闊,網絡創業興起創業動機
創業者打工收入低,生活艱難,一心想賺錢與老板發生矛盾,沒技術難找工作四處打打零工,賺不到多少錢
環境在城里打工接觸新事物新農村建設汽車多了家住旅游風景區
創業機會
發現機會村里有個茶場對外承包互聯網創業神話,淘寶網免費
識別機會賺錢效應,優惠政策網絡創業起點低、投資小、回報大創業機會尋找利用機會發現農村電子市場的潛力巨大,代理聯想電腦,并增加電子產品的銷售適應汽車擁有量不斷增長的需求,提供汽車配件和美容服務,并擴大經營面積小吃店賺錢后開飯店,開小旅館滿足游客早起登山看日出,再經營農家樂續表
環節要素胡某:承包茶場楊某:淘寶開店環節要素滕某:電腦銷售宋某:汽修汽配趙某:經營農家樂
創業資源
人力從小耳濡目染,打工經歷積累經驗專業裁剪和打版、計算機操作技能
財務個人家庭出錢、政策貸款少量啟動資金
社會交往生意人積累人脈淘寶網上找代理創業資源
人力熟悉電腦知識,聯想做過有經驗腦子靈,專門學技術,用心學手藝全家齊上陣
財務家人出錢加向親戚借錢父母出錢開汽修店缺少資金先做個小吃店
社會親戚提供市場信息依托當地旅游資源
創業管理機會匹配資源茶樹精深加工,拓展銷售渠道,擴大承包面積,經營茶館和飯店,多元化經營先代理后采購,臨近服裝批發地,利用淘寶規則不斷學習適應,再自己設計生產創業管理資源匹配機會利用聯想的高認知度,改變經營策略,針對農村電子產品的需求,增加經營項目技術好、價格公道贏得顧客,利用新農村建設和競爭者不多的契機,擴大經營從小吃店到農家菜飯店,從小旅館到經營農家樂,做到淡旺季都能賺錢
2.創業路徑理論模型的構建
基于創業過程理論和經典創業模型等理論分析,并對比分析5位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過程、重要環節和關鍵要素,本文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形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在圖1中,左邊虛線框內為機會拉動型創業,右邊虛線框內為資源拉動型創業。
圖1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的理論模型
五、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路徑理論模型解析
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創業者特征和創業環境不僅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動機的形成,而且影響“可選擇的創業機會”和“可利用的創業資源”。成就性動機驅動的新生代農民工,為了實現自身價值會有意識地發現和識別機會,并根據創業機會的特點去獲取和整合創業資源;經濟性動機驅動的新生代農民工,迫于無奈通過籌集資源進入創業行列,并根據掌握的創業資源尋找和利用創業機會。由此,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路徑可以概括為機會拉動型和資源推動型兩種:機會拉動型創業由成就性動機驅動,創業者在發現和捕捉到創業機會后,根據創業機會的特性和需求去整合創業資源,強調創業機會與創業資源相匹配;資源推動型創業由經濟性動機推動,創業者在掌握必要的創業資源后,根據創業資源的特性去利用已有的創業機會,強調創業資源與創業機會相匹配。
1.機會拉動型創業
(1)成就性動機
創業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人們愿意參與到這項活動中,而這種“愿意”就是創業動機。創業動機是個體創業行為發生的驅動力,分析5個創業案例不難發現,創業動機有著“成就事業、實現夢想、渴望成功”和“迫于生計、賺更多的錢、找不到合適工作”等描述,前者為實現自身價值的成就性動機,后者是出自物質需要的經濟性動機。胡某的“夢想是當老板、不愿一輩子打工”和楊某的“希望成就一番事業”,這種出于實現個人夢想和成就一番事業的強烈愿望“拉動”了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創業領域,加之國家鼓勵回鄉創業以及互聯網催生了網絡創業等環境因素,激發了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的動機。成就性動機突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創業活動的主動性與自愿性,他們除了創業之外還有其他選擇,但為了實現人生價值和創業夢想而自愿創業的。
(2)發現和捕捉創業機會
由于創業是主動的自愿的選擇,所以新生代農民工會主動地關注創業信息,更有可能感知和發現各種機會,并在商業機會的吸引下做出創業決策。創業機會可能存在于客觀市場,也可能隱藏在事物背后,而善于發現和謀劃有潛力的市場機會是機會拉動型創業的關鍵。胡某得知村里有個茶場要對外承包,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創業的好時機,楊某在感受互聯網帶來各種機遇的同時,敏銳地發現其中蘊藏著創業的機會。創業機會一旦被發現,新生代農民工還要識別與評價,從而判斷哪些機會能夠為己所用,并選擇其中的可行性機會。胡某在承包前了解到種植茶樹的賺錢效應,知悉鄉里提供的優惠政策,楊某識別出網絡創業的起點低、投資小、回報大。創業機會的有效識別,主觀上取決于新生代農民工獲取信息、感知機會的能力,客觀上依賴于良好的創業環境。萌生成就性動機的新生代農民工,會憑借其人力資本、創業膽識和過往經驗,不僅善于發現和捕捉各種創業機會,也有能力識別機會的潛在價值,甚至對機會還在形成的過程中就表現出了快速識別它們的能力。
(3)獲取和整合創業資源
創業機會的發現和識別只是機會拉動型創業的開始,而創業資源的獲取能力決定了創業機會能否轉化為現實的創業活動。創業資源是創業者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所擁有的能夠實現自身目標的各種要素及要素組合。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需要人力、財務和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接受的文化和職業教育、專業技能的培訓以及打工經歷中掌握的技能和經驗等,財務資源是指創業所需要的資金和物質資源,社會資源主要指社會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等形成的資源。胡某的個人素質較高、打工經歷豐富,擁有一定的創業資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資源,這些創業資源使其能夠感知并抓住和利用創業機會。楊某雖然缺乏創業資金,但網絡創業只需少量資金就可以啟動,其熟練的計算機操作和服裝剪裁技能,使其能夠快速抓住機會并馬上形成創意。掌握一定的創業資源,創業者還要對各種資源進行選擇、吸收和配置,否則,創業者可能忽略創業機會,也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利用創業機會。
(4)根據創業機會匹配創業資源
創業資源的獲取與整合,使新生代農民工可能開發出更多的機會,隨著創業機會的深度開發,創業資源需要做出應有的反應,以便重新搜索與利用這些機會,這一階段隱含著創業資源的整合與管理要為創業機會的開發和利用而服務。胡某在經營中發現高端茶葉市場的利潤大而采取精深加工,利用積累的人脈資源拓展銷售渠道,借助鄉里提供的優惠政策擴大茶場規模,并憑借自己的膽識籌劃開茶館、經營飯店,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增加收入、分散風險。楊某最初做代理,隨著銷量的增加,開始采購與代理廠家風格一樣的衣服,逐步建設團隊,招自己的代理商,利用淘寶規則適應變化,目前已著手建設生產線,打算自己設計生產。創業機會的持續開發利用和創業資源的不斷配置整合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環境的不確定性會造成機會模糊和資源短缺,新生代農民工必須協調各種創業要素,把握創業環境中的不確定風險,不斷地整合和管理創業資源,持續地開發和利用創業機會。
(5)創業結果
機會拉動型創業充滿了風險,新生代農民工是否發現創業機會,能否獲取創業資源,并使創業機會和創業資源相匹配,決定了機會拉動型創業的結果。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可能成功,由此獲取創業收益并不斷發展壯大,也可能創業失敗,從而選擇就業或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2.資源推動型創業
(1)經濟性動機
資源推動型創業是由經濟性動機推動的,為了擺脫生活窘境、增加收入,推動了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創業行列。目標案例中,滕某在北京打工生活艱難,迫于生活壓力選擇創業;宋某與老板發生矛盾,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靠創業改變現狀;趙某打零工賺不到多少錢而無奈創業。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里打工接觸新事物、新農村建設和整個社會創業氛圍的形成,這些環境因素推動了新生代農民工在不滿現狀和增加收入的動機下選擇創業。經濟性動機折射出資源推動型創業的被動性,創業行為并非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主動追求,而是苦于實在沒有更好的就業或工作機會,迫于無奈而從事創業活動。
(2)籌集和掌握創業資源
新生代農民工在萌生經濟性動機后,當務之急就是為創業籌集必要的資金,擁有創業資金、掌握創業技能、獲取創業信息和客戶資源,才能使創業活動順利進行。資源推動型創業是新生代農民工迫于無奈從事的創業活動,因而所能得到的或可用的創業資源相對匱乏,例如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充足的創業資金,也缺乏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通常從事擺地攤、沿街叫賣和自辦小作坊的創業非常普遍,即便是這樣,創業也需要啟動資金、掌握技術、尋找門店和供貨渠道。滕某的創業資金靠家人加親戚借錢,在聯想電腦打工掌握了相關技能,親友能幫忙提供信息、介紹顧客;宋某由父母出錢,自己專門學習過汽修技術,打工時用心跟師傅學手藝;趙某依托當地旅游資源,全家共同出錢出力,模仿別人經營小吃店。
(3)尋找和利用創業機會
創業資源并不能自動產生效益,新生代農民工要依據初始創業資源尋找存在哪些機會、何種機會可以利用。滕某在電腦組裝贏得顧客后,發現聯想品牌的認知度高而代理聯想電腦,并針對農村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增加電子產品的銷售;宋某利用汽車擁有量不斷增長的契機,經營汽車配件和汽車美容,針對當地為數不多的幾家競爭者,大膽擴大經營面積、增加服務內容;趙某的小吃店賺錢后,在羊湖溝風景區開飯店,得知游客喜歡登老禿頂山觀日出、看云海,就在山腳下經營小旅館。與機會拉動型創業更為關注新的市場機會所不同的是,資源推動型創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往往關注現有的創業機會,一般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尋找機會,也會從打工積累的經驗中判斷創業機會是否可以利用。
(4)根據創業資源匹配創業機會
資源推動型創業是新生代農民工迫于無奈選擇創業,創業過程是不斷擺脫資源約束去搜尋創業機會,并隨創業機會的利用而增加對創業資源的需求。滕某向親戚借錢在鎮上開店,利用聯想品牌的高認知度和農村電子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改變經營策略,增加經營項目;宋某全家出錢開汽修店,在提供周到和增值服務的同時,增加汽車配件和美容服務吸引客戶,并根據日益增加的客戶資源果斷地擴大經營;趙某從小吃店到農家菜飯店,從小旅館到經營農家樂,既避免了淡季生意冷清,又滿足了城里人休閑度假的需要。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往往根據初始資源反復評估創業機會,以此判斷創業的收益和風險,隨著創業機會的變化協調和整合創業資源,從而實現創業資源與創業機會的合理匹配。
(5)創業結果
資源推動型創業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新生代農民工缺少創業資金和技能,難以獲取必要的創業資源,就無法識別和利用創業機會。創業資源的匱乏常常使資源推動型創業呈現出規模小、層次低、競爭力弱的特點,因而難以應對創業中出現的突發事件,無法抵御創業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導致資源推動型創業也有創業成功和創業失敗兩種結果。
六、研究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創業路徑理論模型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分析框架來解釋復雜的創業行為,為解析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過程提供了概念化的分析方法。
(1)創業動機是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行為的啟動閥
創業意味著要投入創業者全部人力財力的重大決策行為,是否做出創業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者的創業動機。由于個體因素與客觀環境的差異,創業者創業的驅動力有所不同,某些人創業可能出自物質需要,另一些人則是為了實現自身價值,而更多的個體創業是出于多種需要。創業動機是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行為的“啟動閥”,創業動機驅使新生代農民工發現機會、籌集資源進而選擇創業。所以,我們不能僅憑某些創業者獲得創業機會的偶然性而否認創業行為是創業動機的產物,強烈的創業動機將激發新生代農民工關注創業信息,捕捉創業機會,突破資源約束,從而實施創業行為。
(2)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有機會拉動型和資源推動型兩種路徑
迫于生計、找不到工作的經濟性動機,可能使新生代農民工對潛在的商業機會視而不見,通常在籌集一定的創業資源后進入創業行列,而提高社會地位、實現自身價值的成就性動機,則驅使新生代農民工主動去發現和識別創業機會。由此,新生代農民工創業主要有機會拉動型和資源推動型兩種路徑:機會拉動型創業是由成就性動機驅動的,創業路徑的關鍵是如何發現、識別、開發和利用創業機會,強調根據創業機會的性質和內容來獲取和整合創業資源;而資源推動型創業是由經濟性動機驅動的,創業路徑的關鍵在于如何籌集、獲取、配置和整合創業資源,強調根據創業資源的多少和結構去識別和利用創業機會。
(3)兩種創業路徑的起始階段和主導因素不同
機會拉動型創業起源于機會的認知及發現,決策方法常為因果分析法,即為了實現目標去采取手段,而資源推動型創業始于籌集和整理可用的資源,決策方法為探索實踐法,是根據已掌握的資源有目的地尋找機會。二者的區別不僅在于創業路徑的起始階段不同,更重要的是創業過程的主導因素不同,機會拉動型創業以創業機會為主導,根據發現和識別的創業機會去獲取和整合創業資源,強調創業機會與創業資源相匹配,而資源推動型創業是以創業資源為主導,根據掌握的創業資源去尋找和利用創業機會,強調創業資源如何與創業機會相匹配。
2.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建議
本文基于5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者的分析,得出的研究結論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構建的理論模型能否適用于其他創業者有待進一步驗證。未來研究可以以更多個創業者的案例為基礎,對提出的理論模型進行修正。當然,也可以通過定量研究進一步改進提出的理論模型,尤其是對模型中各環節創業的內容和構成要素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Stathopoulou, S., Psalopoulos, D., Skuras, D.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2004, 10(6):404-425.
[2]Petridou,E., Glaveli,N.Rural Women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Co-Operatives: Training Support[J].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2008, 23(4): 262-277.
[3]鄧婉婷,岳勝男,沙小晃.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意向調查實踐報告[J].學理論,2011,(18):107-112.
[4]李麗群,胡明文,黃大星.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與創業動機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1,(3):581-583.
[5]劉美玉.基于扎根理論的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3):63-68.
[6]Low,M.B., Macmillan, I.C.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 14(2):139-161.
[7]Holt, D.H.Entrepreneurship: New Venture Creation [M].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2.
[8]Bygrave, W.D., Hofer, C.W.Theoriz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1, 16(2):13-22.
[9]Aldrich,H.E.,Martinez,M.A.Many Are Called, but Few Are Chose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41-56.
[10]張玉利,楊俊,戴燕麗.中國情境下的創業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研究建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1):1-10.
[11]Gartner,A.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4): 696-706.
[12]Timmons, J.A.New Venture Creation[M].Singapore: McGraw-Hill, 1999.
[13]Sahlman, W.A.Some Thoughts on Business Plan: Th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M].NY: HBS Publication, 1999.
[14]Philip, A.W.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M].NY:Pitman Publishing, 1998.
[21]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2]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M].CA: Sage, Newbury Park, 1994.
[23]Pettigrew, A.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 Change: Theory and Practice[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0, 11(3): 267-292.
[23]Harry, F.W.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M].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0.
[24]Shane, S.,Locke, E.,Collins, 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3, 13(2):257-279.
[25]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 17(1): 99-120.
[15]Yin, R.K.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M].CA: Sage, Thousand Oakes, 2003.
[16]Eisenhardt, K.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 14(4): 532-550.
(責任編輯: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