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磊
(云南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處),昆明 650500)
在橋頭堡建設中,云南既重視通道、產業、貿易等硬實力建設,也同樣重視教育、科技、文化等軟實力建設。高師院校國際化水平將對地方基礎教育水平和國際化產生重要影響。加快云南高師院校國際化是順應高等教育發展潮流的需要,是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需要。
2011年,教育部與云南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在加快高等教育發展、加強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創新教育體制機制等方面加強合作。云南省明確提出支持區域性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圍繞“一家園三平臺”(即在云南建設國際教育家園、國際教育基礎建設平臺、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平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平臺),不斷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近年來,云南省高師院校抓住發展機遇,國際化取得明顯成效。
云南高師院校紛紛把推進國際化擺上議事日程,設立專門的外事管理部門或配備專職外事管理干部,成立國際學院或國際教育學院,提出把“教育國際化”作為學校重點工程。一些沿邊院校還提出“國門大學”建設。
近年來,云南高師院校已與歐美、東南亞、港澳臺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互派師生和文化交流。積極承辦了多個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或論壇,拓寬合作交流平臺,在國內外引起較好反響。
云南省高師院校對外教育服務產業初見成效。近年來,就讀云南省高師院校的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以云南師范大學為例,1999年招收的留學生僅有85人,2011年這個數字擴大到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的1642人,增長了近20倍。2013年11月21日,云南師范大學成立全省第一家“教育部出國留學培訓與研究中心”,為出國留學人員提供系統的留學安全教育和行前培訓的需求。
近年來,云南省高師院校通過樹立國際化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留學生招生力度,留學生層次實現從非學歷教育、本科學歷教育到研究生學歷教育全覆蓋。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成長于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帶來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在多民族的云南匯聚,相互融合,形成云南高等教育多元化、國際化的文化特征。
國際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全球性趨勢,是國內外名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要素。但目前云南省高師院校對國際化的重要性、緊迫性還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仍停留在迎來送往層次。國際交流與合作多屬于零散、淺層次發展狀態。
在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高校與同在亞洲地區的日本、新加坡等還有明顯差距。在中國校友會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中,云南省排名第一的高師院校僅在全國高校排名中居一百七十四位,在全國師范類院校中排名二十一位。云南高師院校在東南亞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還相對有限,知名度有待提升,與國內發達地區和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知名高校相比,整體教學、科研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研究生培養規模偏小,還未形成優勢學科和辦學特色。
高校必須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氛圍,才能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師,專業課程建設的國際化水平才能提升,才能培養出具有全球競爭能力的人才。目前,云南高師院校了解國際規則、熟悉國際教育的專業隊伍仍顯缺乏;參加國際科研合作的專業教師數量偏少;聘請外國知名專家學者的總體規模還不大、在崗時限較短。
當前,設置的國際化專業課程中,參與省級、校級項目建設評比的課程多、實際開展國際化教學的課程少;面對留學生開設課程數量多,教學效果和質量有待評估,開設全外語和雙語教學課程、跨文化課程以及國際問題課程的高校仍然較少。
按照國際通行的一所國際化高校其留學人數達到20%~30%的標準來看,當前云南高師院校沒有一所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專業課程國際化建設和師資國際化水平的不足,直接導致生源結構和專業方向的單一。據統計,2011年來滇的2萬名留學生中,來自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有1.6萬人,占來滇留學生總數的80%。其中,絕大多數又來自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五國。語言仍是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向。
由于受到中國高校未納入國際高校評價體系、學校自身綜合實力不強等因素影響,與云南高師院校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的國外辦學機構和學校大多數仍是國外二流、三流水平,國際知名學校很少。此外,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人才培養還未能體現中外教育理念融合、合作的思想,云南高師院校基本上還是采取嫁接型模式,充分保留了中外雙方各自的教學模式和評價評估,導致了專業課程鏈接不順暢、國內外教學理論與實踐協調性不強等問題。
云南具有的毗鄰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地緣優勢和長期以來民間交往的傳統,使云南高校普遍把與周邊國家加強國際交流作為國際化的起點。但相比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省份,云南省社會經濟水平仍然較低,吸納優秀人才落地留(返)滇就業的能力還有限。另外,云南周邊東南亞、南亞國家經濟水平不高,獎學金成為吸引本地區學生來滇留學的另一因素。這些問題都將給云南高師院校國際化的深入推進帶來挑戰。
1.發揮教師教育聯盟合力,編制云南特色高師院校國際化發展規劃
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師教育聯盟成立于2013年4月,致力于制定共同的教師教育行動計劃,構建協同、共生、共贏的區域性教師教育發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教育發展結構和分工體系。教育聯盟可從教育橋頭堡建設的高度通盤考慮,盡快編制《云南省高師院校國際化發展整體規劃》,并根據各高校發展現狀和優勢特點,形成特色國際化發展戰略和梯次發展格局,有重點、分步推進國際化進程。
2.加大對地方高師院??缭绞桨l展的支持力度
相對于部屬師范院校和中東部發達地區師范院校,云南高師院校在資源稟賦層面上處于窘迫狀態。為此,可考慮在師范教育領域先試先行,設立橋頭堡建設師范教育專項基金,支持省內高師院校與國外知名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吸引知名院校在省內獨立建?;蛟O立分校;設立專項留學生獎學金,用于資助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留學生來滇學習交流;加大民間資本的引入力度,充分發揮民間資本效能;鼓勵省內高師院?!白叱鋈ァ保c周邊國家高校合辦境外校區,或在當地開辦各種層次的學歷班、培訓班;支持國際教學與科研合作;積極為高師院校提供對外宣傳的平臺,支持其參與或承辦國際和區域性教育展、高等教育論壇等活動。
1.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
辦學自主權是高校進行創造性教學活動和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是分析高校與政府關系的關鍵,反映了政府對高校的支持和干預程度。在處理地方政府與地方高校關系方面,應該從機構職能的角度明晰行政與學術、宏觀與微觀、管學與辦學三個維度,避免出現“由于行政決定學術,大學缺乏微觀運行的具體目標;由于宏觀干預微觀,導致大學運行中學術繁榮內生動力不足;由于管學代庖辦學,導致大學事業發展的創新空間不夠”[1]的現象。要防止地方政府非教育主管部門截留教育主管部門的職能;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校應多一些宏觀指導性意見,要“管大事,議長遠,謀全局”,負責方向、秩序、質量、公平,少一些微觀的指令性文件,杜絕截留高校自主權;地方高校要結合自身歷史和優勢,“辦特色、上水平、入主流”,明確自己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定位,管好自己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應,縮小與國內一流大學的差距,進快融入國際化大潮。
2.發揮政府監管職能
放權不是不管,而是要更好的把政府應該管的管好。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講的要把放和管兩個輪子都做圓一樣,政府對高校要堅持放權和監管兩輪驅動。政府在尊重教育規律、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等前提下,要把一些重要的資源用在教育的重要領域和環節,做好宏觀調控;要優化審批程序;要創新監管方式,科學評估大學的辦學質量。當前,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從水平評估改為審核評估以及針對新辦本科院校的合格評估。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相應作出政策調整。合格評估抓底線,而所謂審核評估,是按學校自己確定的辦學目標進行評估。審核評估代表了政府對大學管理的一種導向,即對大學的評估是一個相對概念,既不是用同樣一套指標體系去評價大學,也不是用定量的方式去考核大學,而是看大學是否遵循自己的辦學定位,是否實現了辦學目標[2]。
要加快推進高師院校國際化進程,需要在辦學理念上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要形成“國際化水平是高師院校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關鍵因素”的共識,要把國際化納入各高師院校和內部學院、部門的發展規劃中,把國際化與學科和學位點建設、隊伍建設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盤考慮。
要加快推進高師院校國際化進程,需要主動對接國際標準。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一流大學相比,云南高師院校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延續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方式;學校定位雷同、一味追求規模和“大而全”的學科建設,注重教學質量國際化標準評估不夠,還沒有形成自身特色的國際化戰略。
在師資培養模式方面,應主動與國際接軌。一方面,在原有的公派留學、訪問學者等形式的基礎上,可考慮實施“區域性高水平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計劃”、“教師教育海外進修提升計劃”、“教師國際化背景資助計劃”等,建設“境外教師培訓研修基地”,深入推進教師教育國際化模式改革。另一方面,各高師院校要加強留學生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應從全校范圍內精選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教師成為留學生教育的骨干力量,保障留學生教育質量。
在課程和專業建設方面,第一,針對中國學生,可通過設置一批有關國際問題研究課程、具有跨文化議題及提供跨文化技能訓練的語言學課程,開展“海外名師講壇”、“海外校友論壇”、“國際文化碰撞”、短期交換、夏(冬)令營等活動,融入跨文化理解和國際合作精神,培養國際化能力;第二,針對外國留學生,可增設一批具有云南高師院校特色的外向型國際化課程和專業,打造各高師院校國際教育品牌,推動國際化建設內涵式發展;第三,加強非通用小語種教育。高師院??砂l揮自身人才培養優勢,通過建立高師院校非通用語種教學基地、增設小語種專業和選修課程、設立專項支持經費、加強非通用語種師資隊伍建設等,提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非洲非通用小語種教育水平。
國際化師資和管理團隊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是增強教育核心競爭力的有力保障,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實質性引進和高效利用的關鍵因素之一。要在現有引智政策的范圍內,加大面向海內外選聘優秀教師的力度。同時,要對外籍教師的教學資格和水平進行嚴格審查,加強管理和評估。
擴大留學生招收規模。第一,制定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的中長期規劃,拓寬東南亞、南亞國家留學生生源結構的同時,加大力度招收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其他西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第二,通過增加政府留學生獎學金名額、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增加對外國中學生來滇留學的吸引力。第三,加強招生宣傳。高師院校需要走出去,采取教育巡回展、招生咨詢會、建立國外招生網站等措施,加大推介力度。第四,多層次發展留學生教育。各高師院校應根據各自特點和優勢,多層次、多類型深化留學生教育領域、拓寬教育層次,形成博士、碩士、學士、專科的學歷教育和語言進修、專業進修、職業培訓等非學歷教育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印度洋沿岸地區目前仍是漢語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的薄弱地區。云南高師院校可把在印度洋沿岸國家推廣漢語、承辦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做,努力把高師院校建成中國西南向印度洋沿岸國家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
1.維護教育主權,保持創新本土化
在國際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主導地位,擴大對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滲透力,給中國高等教育陣地帶來嚴峻沖擊,“在教育規模、價值觀、語言、科學知識產品等方面有淹沒和排擠中國的趨勢,特別是在高等學校的質量評估、學位的等值互認方面有嚴重的歧視現象”[3]。
為此,邊疆多民族地區高師院校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圍繞國家教育規劃和目標,鞏固自身民族文化守望者地位,結合邊疆民族文化和自身歷史傳統、優勢、特色等,有機融入國際教育,加強國際合作,增強文化理解,培養本土化、具有國際素養的優秀人才,提高本土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力。
2.做好國際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國際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和西方價值觀傳播給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帶來挑戰。部分師生出現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歪曲等不良現象。云南高師院校學生多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畢業后也多是到邊疆民族地區長期從事基礎教育事業。高師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將長期影響云南省和諧校園、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建設。為此,高師院校應增強國際競爭意識,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渠道,豐富教育內容、形式和載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傳承與創新,鞏固國際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1]校長書記談簡政放權:政府管大事高校辦特色[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403/t20140331_576210.html.
[2]高校缺哪些自主權[EB/OL].http://www.jyb.cn/high/gjsd/201404/t20140421_578887.html.
[3]李素敏.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