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亮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21)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3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經超過了15%,總人數超過2億,65歲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0%。預計到2020年,60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將近19%,65歲以上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近13%。①中國社科院報告建議:2018年起延遲退休年齡.http://news.sina.com.cn/o/2014-12-26/160831331943.shtml。我國老齡人口迅速膨脹,家庭結構趨于扁平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漸減弱,社會養老資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傳統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已經承擔不了了這種壓力,居家養老成為解決我國現實養老問題的重要選擇。“居家養老”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以居家養老為形式,以社區養老網絡為基礎,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為保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1]。它區別于傳統養老模式,是以單個家庭細胞為核心,通過鏈接整合社會優勢資源和專業人員的服務,來滿足老年人生活服務、醫療康復和精神慰藉等多元化的需求,上門提供服務為其主要運作形式。
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和市場公共需求的平衡差距擴大,非營利組織產生并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社會服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國內外經濟背景、法律發展程度和相關學者研究領域的不同,非營利組織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意義。綜合學者們的觀點,本文可以認為: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在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之間發揮服務、溝通、協調、監督等作用,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導向,向社會提供公共事務,從事社會福利事業的組織機構[2]。
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是指非營利組織依法通過相應途徑并以多種方式,參與居家養老管理并提供相關服務,從而增加社會和公眾養老服務的行為[3]。非營利組織涉及到藝術、慈善、教育、環保等各領域,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它也是影響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非營利組織憑借其組織的非營利性、組織性和自治性,通過靈活和多元化的服務緩解了政府在養老領域的壓力,補充了市場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欠缺,也能夠促使我國養老體制的完善,促進我國養老事業的全面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深度發展和老年人數量的持續增長,老年人的生活服務需求呈現出了差異化、復雜化和多樣化的趨勢。作為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和主導者—政府,因自身資源、能力和知識的限制,僅能為老人提供單一化、廣覆蓋和淺層次的服務,而這些養老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和政府職能部門不同的是,非營利組織產生于民間,作用于民間,它能夠及時了解老年人生活所需,并能以彈性和靈活的方式在較小的范圍內開展全方位服務。非營利組織在提供服務的內容上也有突出優勢,它可以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化娛樂、健康養生等各方面提供多樣化服務,承擔微觀的養老服務職能,填補政府在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盲區。
受“官本位”思想、龐大冗雜的程序和行政體制化的鉗制,政府部門在面對老年人隨時變化的新需求時具有滯后性,會出現機能失靈現象。相對于體制化的政府職能部門,獨立于政府管理體系之外的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能避免官僚主義帶來的問題,其組織體制和活動方式有較強的可調整性,可根據需求服務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應,能夠保障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此外,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多樣化服務的過程中,可招募和吸納志愿者與群眾參與,從而降低服務成本,減輕社會經濟負擔。
近年來,我國“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問題愈演愈熱,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漸漸弱化,機構養老也凸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只能通過剛性的行政手段來整合社會優勢資源,解決老人面臨的普遍性問題。非營利組織可在獲得更多社會支持的基礎上,依托其公益性、專業性和非營利的特征,高效整合社會有效養老資源以滿足不斷變化著的老人需求。此外,非營利組織在提供養老服務過程中,能夠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其中,例如高校學生、留守婦女、低齡老人等,用他們愛心和知識為老人提供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服務,營造尊老愛老的社會良好風氣,提高公眾參與社會服務,確保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老年人口眾多,需求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要多方合作聯動實施“一攬子”計劃,更是一項艱巨長久持續性的工作。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與政府部門沒有利益沖突,能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一個政府提供給非營利組織資金、合法地位和養老資源,非營利組織幫助政府操作實施多元化公共服務的良性循環模式。非營利組織通過非盈利性、專業高效等顯著特征,來提高自身的社會形象,與高校、企業和其他組織展開合作,保障其人才隊伍建設、資金來源和提供持續化的養老服務。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逐漸走向準市場,替代政府行政組織的服務功能,提高公眾參與意識,改變傳統服務思維模式,建立健全混合經濟的養老服務產業體制。
非營利組織的培育發展及其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政府相關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支持,但我國非營利組織管理體制存在嚴重問題,體現在非營利組織準入機制過于嚴格[4],其培育發展尚處于自發狀態,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管理程序。即使現在運營的大部分非營利組織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服務內容不能滿足老人即時的需求,嚴重依靠政府部門,存在著濃厚“官方味道”。
目前,主要依賴政府財政資金支持的非營利組織很少開展資金籌集活動,生存發展意識淡薄,缺乏創新動力;參與居家養老的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使用信息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等因素影響了其在公眾中的資金募集信度和效度。由于資金的匱乏,非營利組織的創新發展和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都受到限制和約束。
從我國非營利組織的成員構成來看,組織機構嚴重缺乏專業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尤其是專業服務人員的流失致使提供服務的質量低下,不能滿足老年人差異化和多樣化的需求。由于資金不充足和缺乏完善的組織發展動力機制,非營利組織招募到不到所需的工作人員,即使是現在的從業人員也是經過短期簡單培訓直接上崗,專業素養和技能根本達不到要求。更有很多人不愿意從事這樣臟累、風險大和薪酬低的工作,這就導致了非營利組織人員流動性大和留不住人才的現狀。
政府的支持是非營利組織產生和規范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展開調查,搜集數據資料并在聽取相關領域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界定非營利組織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明確雙方責任義務,加快非營利組織自主化和自治化的進程,為其參與居家養老并發揮積極作用搭建通道。
為了使非營利組織更好地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就需要多方努力來拓寬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渠道。首先,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和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以及改革稅收政策等措施的實施有利于解決非營利組織資金困難的問題,保證其正常運轉;其次,非營利組織要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改革創新,提高社會公信度,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實現透明化,營造民間捐助氛圍,從而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最后,在政府的規范和監控下,適度引入市場機制,使本屬義務的或無償的服務需求變成有償的和可以等價交換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實現社會服務資源的高效配置。
一支理論素養高、專業技能強、服務水平一流的人才隊伍是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的重要前提。首先,組織機構應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招聘流程和機制,保證入職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和業務能力;其次,政府、社會和機構給予工作人員豐厚物質報酬、精神激勵和社會認可,使其獲得成就感,加強對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明確職業發展通道,激發員工參與工作的熱情,千方百計留住人才;最后,應逐步健全人事評估考核制度和退出機制,從而保證組織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服務水平和團隊活力。
政府的簡政放權為非營利組織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政府部門的角色也應由管理職能轉換為跟蹤、監督、評估和考核職能。政府和社會要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精神,建立多維度監督評估機制,使非營利組織在陽光下運作,為非營利組織在居家養老事業中的健康發展營造社會氛圍。
[1]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問題的未來之路[J].人口與經濟,1999,(2).
[2]祁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對大連市首創的“居家養老”模式的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5,(2):57.
[3]祁峰.非營利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角色、優勢及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1,(10):75-78.
[4]敬義嘉,陳若靜.從協作角度看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與管理創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