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青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444)
所謂“最后貸款人”概念最早由英國商人沃爾特·白芝浩于1873年在其名著《倫巴特街》中提出,當時他建議英格蘭銀行要公開宣稱在市場發生恐慌時扮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自那時以來,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職能日益受到重視并逐步確立為中央銀行法律制度之一。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是指由一國依照法律規定的具有履行最后貸款人職責的金融機構或政府依法向出現暫時流動性危機的金融機構提供緊急救助,以防范和化解由該問題金融機構引發或可能引發的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的制度安排。美聯儲在此次金融危機后的行為證明,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職能是不可缺失的。最后貸款人這一職能是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來臨時,整個金融體系保持穩定、避免崩潰的重要保障。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能可能會令貨幣額外增發,并可能加劇通貨膨脹,但是為了維持金融體系的秩序和正常的清算功能,也不得不付出這樣的代價。
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向可能或已經發生信用危機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其中,規則最明確和最清晰的一類是在中央銀行法或規章制度中詳細確定了基于規則的緊急操作方法,代表國家為美國。《美國聯邦儲備法》規定,作為最后借款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可以向會員銀行提供臨時性抵押貸款。此外,償付和抵押的要求、償還款項的條款以及聯邦儲備體系在緊急貸款時所要求的利率等內容也有相關較為完善的規定。
面對頻頻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近年來金融危機跨國界的迅速傳染與蔓延,全球社會有必要重新審視當今的國際金融架構,特別是最后貸款人的問題。國內最后貸款人的必要性與基礎理論已經取得相當程度的共識,但是對于是否需要國際最后貸款人以及由誰來擔任最后貸款人的角色還在研究與探索當中。國際金融一體化減少了國內政府可利用的政策工具來應對外部沖擊與傳染,因此應當采取加強國際合作成為一個重要的替補,而國際最后貸款人就是這樣一種重要的替補。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充分顯示了國際最后貸款人角色的缺失帶來的不良后果。為了防止金融危機在國際之間的傳染,同時也為了減少危機國家所遭受的一些不必要損失,國際貨幣體系構建并完善最后貸款人制度有其必要性。
目前學界對于哪些機構能充當國際最終貸款人沒有一致的主張,但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大部分學者認為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承擔國際最后貸款人職能比較合適。二戰以后,根據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國際最后貸款人的職能。該組織策動和提供的援助對于平抑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事實上承擔了部分國際最后貸款人的職能。但IMF本質上只是一個信用聯盟性質的合作組織,根據IMF協定有關規定,其救助資金來源有成員國出資繳納的份額、SDR、向成員國借款、捐款和經營收入。從IMF的五項資金來源構成來看,彈性最大的是借款安排,但該項借款由于受資金借出國本身政治、經濟狀況的影響,往往在借出資金時附有一些較苛刻的條件,國際最后貸款人的職能發揮的范圍有限。
另一種觀點認為,國際清算銀行可以行使國際最后貸款人職能。被稱為“中央銀行家的俱樂部”的國際清算銀行一向積極推動中央銀行之間的互相合作和援助。由于各國中央銀行的高級官員通過國際清算銀行經常會面商談,保持著經常的聯系,這一安排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更為及時,并且沒有附加條件。但它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僅限于其成員國之間,與發展中國家基本無緣。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較發達國家普遍,因此,國際清算銀行的這種援助也是有限的。
為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機制約全球經濟的發展,如何在符合當今國際經濟秩序的條件下建立國際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并逐步完善,對今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重大影響。在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沒有一個像一國中央銀行的機構來行使最后貸款人的職能,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建立,因此建立國際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可以先建立起區域化、多元化的能夠充當國際最后貸款人的國際合作或組織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最后貸款人的職能,再逐步走向建立能在全球范圍內充當國際最后貸款人的機構。目前已有國家之間建立起了或即將建立的區域性的國際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
各國中央銀行已經開始聯手,通過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方式發揮最后貸款人職能。隨著世界金融子市場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局部市場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其他市場的連鎖反應,危機極容易在各國之間相互“傳染”。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各國中央銀行和監管當局充分認識到國際金融合作的重要性,聯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為了緩解國際市場上的流動性壓力,2007年開始,美聯儲與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和瑞士央行等發達國家簽署了不同規模的貨幣互換協議,允許這些中央銀行向其國內銀行提供美元流動性。此后,隨著危機在世界范圍內蔓延,美聯儲又分別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丹麥、挪威、瑞典、韓國、墨西哥和新加坡等14個國家中央銀行進行了貨幣互換,價值最高達5831.35億美元。危機期間,歐洲央行也進行了央行間的流動性互換操作,向匈牙利、俄國、丹麥和冰島提供了315億歐元的貨幣互換。人民銀行先后與韓國央行、中國香港金管局、馬來西亞央行、白俄羅斯央行、印度尼西亞央行和阿根廷央行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6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使其成為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重要手段。同一貨幣互換協議雖然涉及的國家少,但是其具有靈活性且能充分滿足雙方國家的意愿,今后貨幣互換協議將在更多國家間簽署以發揮國家間最后貸款人的職能。
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實力較弱,以其一己之力渡過國際性金融危機難度過大,為抵御世界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的破壞,發展中國家聯合建立起能充當最后貸款人的機構將有利于聯合國家之間的金融力量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磚五國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2013年3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在南非德班舉行,本次峰會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就是籌備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2014年7月15日金磚國家發表《福塔萊薩宣言》宣布,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5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總部設在中國上海。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可以給金磚國家提供貸款,幫助金磚國家應對短期的流動性壓力,穩定貨幣幣值,提供國家之間的相互支持,特別是當金磚國家出現像歐債危機國家類似的問題時,金磚國家可以從外匯儲備庫得到幫助以渡過危機,進而維護各金磚國家金融穩定。因此可以說金磚國家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其作用即設立了一個發揮最后貸款人職能的機構,就好比織了一張金融安全網,可以共同應對資本運作的風險和金融領域的動蕩。
歐盟國家在經歷主權債務危機也意識到了國際最后貸款人的重要性,于是歐盟小組會議表決通過的一項法律草案,該項立法提出設立國家級銀行重組基金。這是歐盟關于銀行恢復和重組的重要措施,該銀行重組基金在歐盟國家發生銀行危機時發揮國際最后貸款人的職能,將有助于緩解或解決銀行危機,維護金融穩定。
在全球范圍內實行的國際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在符合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建立起區域化、多元化的國際最后貸款人制度不僅有利于國家之間共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也是逐步建立統一全球的國際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必經的過程。
在金融國際化的條件下,金融風險的跨國傳染性增強,國際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日益突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蘊含著國際最后貸款人功能的制度缺失,并不斷以全球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表現出來。為有效治理金融危機,構建全球性的金融安全網絡,各國應積極尋求完善的跨國金融合作框架,建立功能齊全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完善的國際最后貸款人法律制度應該在金融危機的預防和干預乃至救助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1]常健.論中央銀行的核心角色: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1).
[2]任康飪.全球化背景下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角色探討[J].國際金融研究,2010,(8).
[3]劉社芳.最后貸款人最新理論與實踐發展動態[J].貨幣政策研究,2012,(6).
[4]王吉培.金磚銀行發展定位[J].金融博覽,2014,(9).
[5]尚毅.論IMF在主權債務危機解決中的定位和作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