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煥靈
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運行機制分析*
——以北京市三所多校區學校為例
●馬煥靈
近年來,多校區學校文化發展倍受關注。以北京市多校區學校為例,對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運行機制進行分析,認為理念融合、精神重構、差異認同、數字傳媒、環境改造構成了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機制的基本架構,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達成了完整的學校文化協同發展機制的運行。
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運行機制
所謂 “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是指依據認同方向、融合差異、共生共存的原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校區的不同文化資源,使各校區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學校的統一的教育目標,達到各校區共同發展的多贏效果。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領域里,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尚屬新生事物,其機制的運行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參照。所謂機制是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1]學校文化作為一個有機體也鮮活地存在著,其協同發展更應該具有其內部特有的構造,并且相互聯系發揮著其獨特的功能。從目前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的實際來看,理念融合、精神重構、差異認同、數字傳媒、環境改造構成了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機制的架構,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達成了學校文化協同發展機制的順利進行。結合已有改革經驗,我們以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花園村二小、中關村二小等學校作為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的樣板,來探索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運行機制,以期望對基礎教育的發展有所裨益。
在校校合并的多校區學校中,各校區在歷史上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文化,這些學校文化不會因為學校的合并而立刻發生變化,而合并后的學校需要在多校區的背景下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形成新的學校文化,這導致了整體上的學校文化建設的非同步發展,造成新老校區、新新校區間的文化差異,形成一種多元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理念的融合就成為多校區學校文化協調發展機制的有效前提。
我們必須意識到多校區的學校文化的多樣性是一種統一于學校文化共性中的多元性。對于已經形成了多校區學校來說,盡管是多校區,但是學校要遵循統一的辦學宗旨與教育教學理念,服從學校整體發展。
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創建于1965年,原名花園村小學,1990年更名為海淀區實驗小學,在“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逐漸成為一個多校區學校,目前學校為一校三址:分別是位于西三環北路107號的本校區,阜成路10號的阜成校區和廠洼街4號的蘇州街校區。事實上,在合并之初海淀區實驗小學存在著學校文化的多樣性。合并后的海淀區實驗小學認為,辦學理念是辦學者對學校發展的理性思考,體現著學校的發展定位,也決定著學校的文化發展的方向,必須做到多校區學校辦學理念的有機融合。因此,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確定、融合各校區存在著的舊有的不同辦學理念的合理內核,因為只有確定了新的、融合了的辦學理念,才能確立學校新的辦學目標、探尋新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促進多校區學校文化的協調發展。為此,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重新審視多校區自身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在“為學生發展奠基,為教師成長搭臺,為社會進步服務”辦學思想的引領下,統一多校區學校辦學理念為:“全面發展、著眼未來、育人之上、求實創新”,并依據這一理念設定了“以教育科研為龍頭,以可持續發展為突破口,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藝術教育為特色,全面提高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保持實驗小學高質量教育”的學校整體辦學目標。在依據辦學理念整體規劃學校文化時,注重多校區文化的協調發展,堅持一個學校,一個品牌,一個文化傳統,一個精神的理念,使學校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的精髓——不斷進取,完善自身,追求發展,奉獻社會;凸現了自身的多校區文化特色——教師:文明、團結、奉獻、進取;學生:團結、勤奮、誠實、活潑,這些都是在多校區學校文化融合基礎之上協同發展的結果。
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本身就意味多校區學校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學校精神。眾所周知,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凝聚,它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歷史積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個由外到內、由淺至深的發展過程。[2]在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逐漸沉淀下來的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內在核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形成,必將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使學校成為成員的情感認同與歸屬的精神家園,學校精神重構是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的根。
總結海淀區實驗小學、花園村二小、中關村二小等學校的經驗,我們看到,多校區文化協同的精神重構需要把握以下三大要點:首先,應該尊重原來每一校區的優良傳統和歷史文化,然后立足于學校整體,著眼于未來發展,在繼承、更迭中實現創新,形成新的學校精神。這種新建的學校精神應該既融入了原有各學校的合理內核,同時又融進了時代特征的一種共同追求,它應該而且也必然是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的產物。這種學校精神應該是所有校區全體師生共同認可的信念、追求和價值取向,而不是過去合并前的那個主導校區的信念、追求和價值取向。其次,校訓、校歌作為學校精神的載體,是學校全體成員治學理念、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必須要獲得多校區的全體成員的首肯,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加以宣傳,使其成為凝聚全校師生、促進學校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再次,在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中,要通過舉辦各種科技、文化、藝術、人文、體育、文娛活動等,使各校區的師生相互尊重、相互鼓勵、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逐漸形成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信仰,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的學校精神。最后,以學校精神為核心,各校區可以形成具有各校區特色的 “亞文化”,這些“亞文化”共生共存、和諧互動,既統一于共同的學校精神之下,又帶有自己特色,形成百花齊放,欣欣向榮之氣象。[3]
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要承認各校區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將具有差異的“多”和諧地統一于“一”中,才能實現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的目標。反之,如果否認多校區事實上存在著的學校文化差異,就會影響各校區領導之間的管理,師生之間的和睦,有可能加深隔閡,這樣就很難在實質性上形成協同合作的文化氛圍。
在對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探尋過程時,海淀區實驗小學、花園村二小、中關村二小等學校強調,各校區的學校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的發展、變革而積淀下來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身的特點,是創建新的多校區文化的基礎;不存在主次和好壞,更不可以強行要求學校師生接受某一校區的文化,要認同差異,協同發展,要在各校區文化相互交流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善于發現各校區文化的共性和存在的優勢、特點,促進全校師生對各校區獨特文化的認同、溝通,凸現各校區文化的特色。獨以北京海淀區實驗小學為例,三個校區各有特點,要實現差異的認同,要在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過程中努力彰顯各校區的文化特色:(1)花園村校區立足建書香.靜美校園。花園村校區以中高年級學生為主,學校各職能辦公部門也集中于此,人多地少、空間狹窄,注重空間的巧妙利用,讓狹小空間最大限度發揮育人功能。(2)阜成路校區立足建童趣.本真樂園。阜成路校區以中低年級學生為主,結合了學生年齡特點,創設了清新而富有童話色彩、形式活潑、有趣、蘊含不同教育主題且符合兒童心理的童真校園。(3)蘇州街校區立足建自然,崇善家園。蘇州街校區一至六年級學生還兼有住宿部學生,建設中因地制宜,兼顧校區職能傳遞人文關愛。蘇州街校區具有寬敞現代的操場,敞亮整潔的樓道,明亮溫馨的教室,處處體現出家的溫馨,彰顯人文關愛。上面這三個校區凸顯自己校區的特色并實現了差異的認同,從而做到了海淀區實驗小學學校文化的協同發展,最終使一個更加新鮮、活潑、充滿生機活力的海淀區實驗小學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多校區學校就意味學校校區分散,歸屬于不同的地理位置,這在客觀上使得各校區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但在信息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這種空間距離上的不便和困難,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化、信息化的數字傳媒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加以消除。通過數字傳媒網絡,將分散的多個校區緊密聯系起來,建立起一個快捷、暢通的溝通渠道,從而使學校進入到數字傳媒時代的文化協同發展,使學校教育資源得到優化、共享和充分利用。
花園村二小始建于1967年,1997年合并潘莊小學,現一校兩址,分校坐落在環境優雅的潘莊小區,本校坐落在綠樹掩映的花園村社區中。該學校積極開拓學校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充分發揮數字傳媒等新型媒體在學校文化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建成虛擬演播室,實現了網絡視頻直播;新概念互動教室,實現了真正的互動教學;遠程互動視教平臺,使得遠程教學和視頻會議成為現實。班班安裝了觸摸式一體機,為學生快捷的學習提供了平臺。該校將計算機局域網、多媒體雙向教學網,智能數字廣播網,教學觀摩/評估網,遠程教學網等電子系統有機地整合起來,使廣大師生輕松享受數字傳媒時代的樂趣,全面推動教室資源、校園網資源、遠程資源三位一體的應用,讓校園網絡和管理應用輕松易行。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學校網站,精心設計網頁,并設有每一個校區的專屬部分,時時更新網站內容,豐富信息流量;該校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搭建一個快捷的數字傳媒交流平臺。
中關村二小由本部校區、華清校區和百旺校區三個部分組成,其不遺余力地將學校打造成服務教師、學生及社會的數字傳媒網絡,努力彰顯學校文化的正能量,使學校文化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伸,為學校、教師、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進步的平臺。學校內實現了千兆桌面萬兆骨干網,各校區之間開通了遠程視頻會議及下一代網絡(NGN)數字電話系統,無線局域網的全覆蓋,使各個角落隨時可以無限漫游。25個視頻終端隨時傳遞著三個校區的動態公告,及時與全校師生進行交流,保障教育效果的優質同步。
花園村二小、中關村二小和海淀區實驗小學三所學校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數字傳媒,這種現代性的學校文化使得三個學校的各個校區都能夠及時獲得學校文化發展的新動態,并且實時更新,基本實現了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目標。
多校區文化協同發展是否實現,還會直觀地體現在學校文化環境的改造上。因為,學校文化需要“外化于形”,從而將其內在的精神與信念物化。[4]
海淀區實驗小學認為,學校環境應當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的生動展現,應當是學校文化的集中呈現,應當是學校精神的直觀體現。依據這一原則,海淀區實驗小學最終確定了三校區學校環境的改造的方向,即圍繞“守真、從善、修美”的學校教育核心價值將藝術美、環境美、文化美有機融為一體,打造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氛圍濃郁、人文關愛彰顯的現代性的學校文化。讓學校的每一面墻說話;每一處景生情;每一個角落育人,讓師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啟迪美好心靈,提升人文素養,讓學校環境成為促進師生心靈健康和精神成長的家園和樂園。
花園村二小的學校環境的改造是在“孕育多彩人生,培養未來的終生學習者”的辦學理念引領下而實施的,其設計的學校環境就如同一座絢麗的育人花園。“多彩、童趣”的校園環境洋溢著“清新、惟美”的氣息,其中的一草一木能說話,一方一寸有故事,一磚一瓦顯文化。主體突出,特色鮮明,達到寓教于景,以景育人的境界。盡可能地恪守“勤學博思、明理篤行”的校訓,營造“上善、優雅、開放”的校風。在這種學校環境的改造過程中實現了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
總而言之,前文提到的五個方面構成了多校區學校文化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它們彼此相互聯系,不斷開創多校區學校文化建設的新內容、新形式和新成效,并且增強了學校文化協同發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
[1]機制-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9349.htm?fr= aladdin。
[2]尤逸萍.文化融合多校區大學建設不可或缺的工程[J].遼寧教育研究,2006(6):46.
[3]王炳華等.文化融合多校區大學建設不可或缺的工程[J].北京教育,2008(3):10.
[4]牛玉祥.打造學校環境文化 彰顯文化育人特色[J].華夏教師,2012(6):34.
(責任編輯:金傳寶)
*遼寧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研究基地專項課題《在校學生人身傷害糾紛干預機制研究》,批準編號:JG12ZXY22。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基地專項課題《教育行政調解制度研究》,批準編號:JG13ZXY10。
馬煥靈/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出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教育政策與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