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婷婷 甘曉芳 魏 敏 張 媛
提升小學教師工作投入度探究
——心理資本的角度
●喬婷婷 甘曉芳 魏 敏 張 媛
本研究共選取660名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去掉無效被試,最終獲得有效被試為589名,考察了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的狀況與關系,結果顯示:(1)小學教師在工作投入以及活力與專注維度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年齡、教齡和月收入差異;(2)小學教師在心理資本總體與樂觀、自我效能與心理抗逆力等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年齡、教齡和職稱差異;(3)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各個維度與工作投入及其各個維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對這些關系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小學教師的心理資本對工作投入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最后,從組織、個體和工作角度出發,提出提升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有效策略。
心理資本;工作投入;小學教師
發表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教師的工作投入度比例嚴重下降,工作倦怠的比例顯著上升,這些嚴重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唐晨,毛晉平,譚美金,2014)。因此,如何提升教師的工作投入度成為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課題之一。積極組織行為學(POB)認為,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提升教師工作投入、促進個體積極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僅次于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后的第三大資本。所謂心理資本,主要是指個體內部可以進行開發和投資,對個體績效具有重要影響的積極心理資源,是個體發展的一種內在積極狀態(Luthans et al.,2005)。先前的許多研究顯示,心理資本既是緩解個體工作壓力,提升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提升個體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以及組織效能的重要變量(Luthans et al.,2007;吳偉炯,2012;許紹康,盧光莉,2008)。心理資本的研究與實踐已經引起了教育科學、心理科學和領導科學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在仔細分析教師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師心理資本的概念。本研究認為教師心理資本是教師積極從事教育教學的一種內在心理力量,是可以進行投資與開發的積極心理資源,對提升個體與組織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心理資本主要包括樂觀、希望、自我效能和心理抗逆力。其中,樂觀是指教師在工作過程將積極的事件歸因于自我,而不是他人或意外;希望是指教師對自我的工作目標明確,并且持有積極的信念,預期能夠實現;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對于自我完成所承擔工作能力的信心水平;心理抗逆力是指教師面臨各方面沖突、逆境等問題時的心理復原力。關于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關系的研究剛剛開始起步,并且許多研究只關注高校教師,而忽視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本文選取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尋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的關系,為提升小學教師的工作投入,降低工作倦怠提供一些較為科學和可靠的策略。
研究使用整群抽樣的方式,選取10所小學共660名小學教師為測試對象,整個調查共發放問卷660份,回收問卷589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9.2%。整個測驗過程完全符合心理科學測試的標準。
研究使用的測量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量表是由張文(2010)編制的《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問卷》。該問卷是在Luthans(2005)等人編制的PCQ-24發展而來,共包含4個維度19個題目,采用利克特5點計分的方式作答。問卷所測量的四個維度分別是樂觀、希望、自我效能和心理抗逆力。經過檢測,該問卷信度和效度良好。另外,研究選用的測量小學教師工作投入的量表是Schaufeli等(2002)編制,張軼文等(2005)修訂的《工作投入量表》。該量表共包含三個維度17個題目。其中三個維度分別是活力、奉獻與專注,計分也是采用利克特5點計分作答,分數越高表明教師的工作投入就越高。經過檢測,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將獲取的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的數據由心理學專業人員使用SPSS21.0錄入數據庫,并通過科學統計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管理,獲得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工作投入的現狀數據,并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兩者的關系。
對獲得的小學教師工作投入量表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明晰了小學教師工作投入的特點。研究結果顯示,小學教師在工作投入以及活力與專注維度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的工作投入程度以及活力與專注得分顯著低于女性(M男=3.02,M女=3.32,t(588)=3.88,p<0.01),這同以往的研究一致(王芳,許燕,2004)。這可能與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男性從事收入較高的工作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有關。而小學教師工作的收入遠遠達不到社會贊許的程度,導致男性的工作滿意感不高。女性的社會壓力較小,并且更愿意投入感情性的教育工作,因此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的工作投入要高。研究還發現,小學教師在工作投入以及活力、奉獻與專注等各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45歲以上這一年齡階段的小學教師的工作投入及其活力、奉獻與專注等各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年齡階段(M25-35歲=4.14,M36-45歲=3.82,M45歲以上=3.34,F=4.86,p<0.01),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教師的疲勞和認知枯竭程度日益增加,以至于不愿意再接受知識的不斷更新,更多的時間關注自身健康與家庭等一些相關問題,出現工作投入降低的情況。在教齡上,8-15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工作投入度及其活力、奉獻與專注等各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7年以下和16年以上的教齡,這與一些研究的結果是相同的(Pierce,1990;葛麗2010)。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小學教師從剛開始適應工作的新奇感逐漸轉入繁忙的教學與管理的任務,導致工作投入度下降。同時,在這一階段許多教師要承擔教育教學、家庭管理以及處理其他社會關系等多重壓力,分散了教育教學的注意力,出現工作投入下降。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小學教師的工作投入及其活力、奉獻與專注等各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3001-4000元,4000元以上組,這表明低于收入的教師,工作投入的內部動機較低,從而出現工作投入度較低的情況。
對獲得的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得到了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特征。研究發現,小學教師在心理資本總體與樂觀、自我效能與心理抗逆力方面出現了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教師在總體心理資本及各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性教師(M男=3.86,M女=3.42,t(588)=4.26,p<0.01)。男性在處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時比女教師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和抗逆力,更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具有更為積極的傾向,這同張文(2010)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在年齡和教齡方面,35歲以上和8年教齡以上的小學教師在心理資本、樂觀、自我效能和心理抗逆力的得分分別顯著高于35歲以下和8年以上教齡的教師。這表明,隨著年齡和教齡的增加,小學教師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以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育教學的自信心水平顯著提高,教育教學任務目標明確,應對各種教育教學工作困難的抗逆力提升,因此心理資本能量提高。在職稱方面,具有較高職稱(小高、小一)教師的心理資本、樂觀、希望、自我效能顯著高于其他職稱的教師。職稱高的教師在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把握、教學目標的確定以及各種困難的處理方面具有豐富的應對經驗,能夠靈活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擁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
通過心理學的相關與回歸分析的工具,對獲得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及其各個維度與工作投入及其各個維度之間都呈正相關關系,可以推測小學教師的心理資本越高,其工作投入程度就會越高。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表明,心理資本總體對工作投入、活力、奉獻與專注等因素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樂觀、希望、自我效能和心理抗逆力以及各個維度對工作投入以及活力、奉獻與專注等因素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學教師的工作投入度受到教師心理資本的巨大影響,也就是說小學教師的心理資本越高,教師的工作投入度就會越高。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小學教師的心理資本可以通過提升教師的樂觀、希望、自我效能與應對困難的心理抗逆力,來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或工作直接補充心理能量,提升自我與組織認同感,從而提高對工作的認同與投入度。
通過上述的關系分析,不難發現,要想提升小學教師的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倦怠,必須要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能量。
從小學教師的個體角度出發,通過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培訓,讓教師充分認知到心理資本對自我職業發展與職業成功的重要性,進行自我心理資本管理與提升,促進自我職業發展與職業幸福感。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自我的實際,自主設立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并且合理設計通達該目標的途徑來提升自我的希望感;通過參與一些可以提升成功體驗的活動或教育教學,在體驗中提升自我的效能感;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有效的換位思考,讓自我的心理同“蘆葦”一樣柔軟,這樣才不至于讓自我心理“崩潰”,提升自我的心理抗逆水平;要懂得珍惜當下成果,感恩地面向未來,尋找發展的途徑,提升自我的樂觀精神。
從學校組織角度出發,要為教師創立良好開發心理資本的環境,實施員工幫助計劃(EAP),讓教師充分體會到組織的關愛,從而激發其積極工作的動力,提高教師的工作投入與幸福感,為學校組織效能與品牌建設“增磚添瓦”。員工幫助計劃(EAP)起源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美國干預員工心理,提升員工心理資本能量的重要方案。在學校中,可以通過心理資本的測驗,發現心理資本能量較高和工作投入較高的教師,通過合理的搭配心理資本能量較低和工作投入較低的教師,形成“幫帶”的良好氛圍,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能量。同時,學校聘請專業的EAP工作人員,讓教師遇到自我以及家庭的相關問題時,可以通過EAP咨詢與工作人員的幫助,有效地解決相關問題,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能量,同時也讓教師感受到學校組織對其的關懷,感恩于組織。
從教師從事工作的角度來分析,教師自身所從事的工作是影響教師心理資本建設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對自身的工作存在濃厚的興趣,愿意為從事的工作而奉獻,自身的心理資本能量肯定會增加。因此,組織可以通過對小學教師的工作賦予更多有意義的環節,提升教師對工作的興趣感和投入感。同時,可以通過工作崗位輪換,或工作職位的豐富化,來提升員工的希望、樂觀以及自我效能等,從而提升心理資本能量。
[1]Luthans,F.,Avolio,B.O.,Walumbwa.F.O.,Weixing Li.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 (2):249-271.
[2]Luthans,F.,Avolio,B.J.,Avey,J.B.,and Norman,S.M.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3):541-572.
[3]唐晨,毛晉平,譚美金.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倦怠的關系: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702-705.
[4]吳偉炯,劉毅,路紅,謝雪賢.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2,44(10):1349-1370.
[5]許紹康,盧光莉.高校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4):987-988.
[6]張文.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問卷的編制及其特征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0:14,15-24.
[7]張軼文,甘怡群.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3):268-270.
[8]賴小霞.中學教師心理資本、薪酬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的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38-41.
[9]Pierce,M.,&Molloy,G..Psychological and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ing high and low levels of burnout[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 60(1):37-51.
[10]葛麗.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調查及對策研究——以安徽省C市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1]王芳,許燕.中小學教師職業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36(5):568-574.
(責任編輯:劉君玲)
喬婷婷/內蒙古醫科大學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教師心理、臨床心理、精神衛生與衛生政策研究 甘曉芳/內蒙古醫科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醫學教育 魏 敏/內蒙古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醫藥市場營銷 張 媛/內蒙古醫科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教育與發展,臨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