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福玲 肖 維
隨著當前學生思想意識的日益多元化,單靠輔導員個人的力量已經很難有效完成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輔導員團隊資源優勢,加強輔導員團隊建設已是必然趨勢。高水平的輔導員團隊必須有一種凝聚人心、引領方向的核心思想作為指導[1]。如何建設這樣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團隊,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雙師”教育思想為其提供了發展方向。
徐特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從事教育,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要既做“經師”又當“人師”的“雙師”教育思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觀點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師是有“經師”“人師”之分的。“教師是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人師就是教行為,就是怎么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2](P248)。第二,教師的職責應該是既做“經師”又做“人師”。他認為,“我們的教學是要采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每個教科學知識的人,他就是一個模范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2](P248),“教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人”[2](P248)。第三,教師自身必須是“經師”“人師”合二為一的典范。“教師之所首要者品性,次于品性者為教學能力”[2](P248),就是指教師既要具備淵博的學識,又要具備高尚的師德,要“以身示范”,“成為學生的表率”[2](P377),才能對學生產生感召力。
縱觀徐特立一生的教育實踐,他不僅在教育教學方面“學高”,而且在教育實踐中“德高”[3],具有高尚的人格風范和淵博的學識造詣,是“經師人師合二為一”的最好證明。他熱愛教育,把教師稱為“世界上最快樂的職業”,他愛生如子,被學生尊稱為“徐外婆”。徐特立身體力行,把“經師人師合二為一”[4]的教育思想詮釋得淋漓盡致:從毀家辦學到教育界的“長沙王”,從中央蘇區教育的奠基者到社會主義教育的開拓者,他秉承“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理念,70多年矢志不移獻身教育,成就了“當今圣人”的盛名;從“十年破產讀書計劃”,到年逾40仍赴法國勤工儉學,到72歲高齡還訂立“20年學習和工作計劃”[5]。徐特立終身刻苦自學,學貫中西,融匯古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是他的以身示范,培養了諸如毛澤東、蔡和森等一大批革命精英和國家棟梁;也成就了他所創辦和曾任教的諸如長沙師范學院、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周南中學等一大批名校,還深刻影響到了這些學校在新時代的發展路徑。
綜言之,徐特立“雙師”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就是:每個老師既要做有學問的經師,又要做有品行的人師,要合“經師”“人師”于一身。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理應成為“經師”“人師”合二為一的代表。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輔導員可能有所偏廢,或者只做“經師”,僅關注到了學生的專業發展,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提升;或者只做“人師”,僅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與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很好的結合,致使思想教育也只是個空架子。教育的效果如何,首要因素在于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能力如何[6]。徐特立“經師人師合二為一”的“雙師”教育思想,恰好為輔導員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以徐特立的“雙師”教育思想為指導組建輔導員團隊,能把具備不同“經師”、“人師”水平的輔導員組合在一起,讓輔導員在相互交流和學習過程中提升工作技能,創造出特色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讓團隊成員在教書育人和協同工作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在學生成長和自身工作成就中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
團隊是指有共同的組織目標、成員之間知識技能互補又相互分工協作并有效提高工作績效的正式群體[7]。引入團隊管理的理念,用團隊的方式開展輔導員工作,其達到的績效水平要遠遠超出個體績效的總和,能有效應對日益復雜的學生工作[8]。
前面說過,徐特立的“雙師”教育思想能為輔導員團隊建設提供良好的視角和指導,為方便稱謂,我們暫且把以徐特立“雙師”教育思想為指導組建的輔導員團隊稱為“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團隊由具有不同“經師”“人師”優勢特長的輔導員組成,以徐特立“雙師”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提升團隊成員“經師人師”水平并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為共同目標,以資源共享、分工合作為基本要求。團隊強調輔導員既具備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指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輔導員基本職業能力,又具備指導學生專業發展的一定專業素養和水平,指導學生成才,更強調輔導員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思想教育水平,能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成長,善于立足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教學生做人。
需要說明的是,就目前輔導員的專業現狀而言,很多輔導員與所帶學生并非同一個專業,而且即使是同一個專業也因為沒有承擔系統的教學課程而很難給學生以高深的專業學習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徐特立“雙師”教育思想,組建輔導員團隊,要使每個輔導員都像專任教師一樣成為專業的“經師”是很難的,但如果完全不熟悉學生所學專業,單純從德性、德育的角度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人師”也是很難的。所以,以徐特立“雙師”教育思想為指導開展輔導員團隊建設,并非指每個輔導員都應該成為能直接指導學生專業發展的專家(“經師”),而是指輔導員通過團隊建設學習到一定的所帶學生的專業認知和素養,了解學生的專業學習特點,能給學生的專業學習發展以宏觀指導和建議,并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的“人師”水平,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
從以上的分析當中,我們歸納出“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建設的兩個基本內容:其一,以徐特立“雙師”教育思想為指導,打造團隊精神和團隊文化,拓寬團隊成員的學習培訓和實踐成長渠道,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提高團隊成員的專業知識涵養、學生管理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等“經師”水平,提高團隊成員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開展學生德育工作能力等“人師”水平,實現團隊及其成員的共贏發展;其二,將“雙師”教育思想落實到每個輔導員的日常工作當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面向學生開展個性化特色輔導和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將專業學習和德育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德育水平,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1.自身的積累與提升:輔導員團隊建設的基礎
徐特立的一生奉獻教育、“破產讀書計劃”、70歲高齡仍訂立“20年學習與工作計劃”等事跡,給了團隊學習很好的榜樣和激勵。輔導員團隊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和宣傳徐特立的教育精神和理念,提高團隊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通過專家指導培訓、內部交流研討等途徑提升團隊成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業指導工作和學生工作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其一,注重精神引領,培育師德風骨。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價值取向,以使團隊具有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要注重徐特立教育思想和精神的學習領悟,可多種途徑開展“學徐”、“師徐”活動,如組織團隊成員參觀徐特立紀念館及徐特立故居等革命紀念地,開展清明祭奠徐特立等活動,領悟徐特立“雙師”教育精神的精髓,提高團隊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通過成立徐特立讀書會、沙龍研討、培育團隊優秀成員參與“徐特立優秀教師獎”的評定等活動,系統學習徐特立教育理念,學習徐特立一生致力教育、無私奉獻的精神,培養輔導員健康積極的心理[9],朝“經師+人師”型輔導員的目標努力。
其二,組織學習培訓,提高專業能力。團隊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調動輔導員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個體學習認知能力并助推團隊學習力的提升[10]。一方面,輔導員通過參與專家指導培訓等形式,提升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團隊可以邀請校內外專家或是團隊內有優勢特長的成員做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心理輔導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等相關專題講座和培訓,不斷提高輔導員的專業化程度和水平[11]。另一方面,輔導員通過專業學習和培訓,提升對學生的專業指導水平。團隊可以邀請專業教師或團隊中具有所帶學生專業知識背景的輔導員對團隊成員提供有計劃的專業指導和培訓,讓全部團隊成員都具備相應的專業認知,增強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專業活動開展及學業發展的指導能力。
其三,開展科學研究,提升理論水平。團隊成員之間定期的交流研討可以幫助團隊成員從紛繁復雜的學生事務枷鎖中跳出來,靜心加強工作的研究反思,并在思想碰撞中產生火花,收獲靈感,獲得系統支持,從而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建立自己系統的學生工作體系,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成就感。同時,進行共同研究,可以提高團隊成員的科研工作水平,并可以形成論文、項目、著作等學生工作科研成果,加以推廣[12]。
2.面向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教育:輔導員團隊建設的落腳點
輔導員團隊建設的最終實現,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到指導學生的創新實踐當中。“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可以在傳統工作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實踐途徑,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優化學生專業發展路徑,切實當好“經師”“人師”。
首先,個性化輔導與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可以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以個性化輔導和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開展輔導,做到點面結合,既有重點的做好個別學生的思想工作,又能照顧到全體學生。團隊可以建立工作室,根據團隊成員不同的特長優勢,每周定期面向個別學生開展“專業學習輔導”、“職業規劃輔導”、“生活適應輔導”、“心理健康輔導”等個性專題輔導[13]。同時,團隊可以圍繞學生熱點問題精心選擇教育主題,進行集體備課,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諸如“走近徐特立”、“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等主題教育活動,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學術精神,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學術修養和文化素質。
其次,專業學習與德育實踐相結合,指導學生提升專業能力和德育水平。教育使學生獲得發展,其本質主要在于思想和精神(觀念、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個體間的傳遞與流通[14]。高等教育應該更突顯學生品德的磨練,塑造學生更完整的精神價值體系,讓學生把握自己人生道路的正確方向并具有持久動力,“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需要在“德”“業”這兩方面都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引。一方面,團隊可以依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學生特點的專業教育引導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提高學習水平的同時加強實踐鍛煉。另一方面,“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更要突出團隊工作特色,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參加德育實踐。團隊成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項德育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偉人故居、組織學生到農民工子弟學校進行支教、到殘障中心進行幫扶、激起他們內心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增強社會責任感,磨練思想意志,提高道德水平[15]。
第三,構建網絡工作平臺,發揮網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載體作用。信息科技和網絡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已經不可小覷,“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要順應時代的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團隊可以通過建立微博、微信公眾平臺,開辟學術交流、心靈雞湯、時勢探討等不同板塊,針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問題以及當代大學生的普遍問題和社會的熱點問題面向學生發布正向信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強化和推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肩負下一代思想教育的神圣使命,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任重而道遠。以徐特立先生的“雙師”教育思想為指導開展“經師+人師”型輔導員團隊建設,可以有效提高輔導員的 “經師”和“人師”水平,將輔導員培育成德才兼備的“雙師”教師,同時促使輔導員將“經師”“人師”教育思想落實到日常工作實踐當中,指導學生將專業學習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培養德藝雙馨的大學生。
[1] 汪育文.團隊建設:高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31.
[2] 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三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248;377.
[3] 彭世華,伍春輝,等.弘揚和傳承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研究與實踐[J].特立學刊,2013(1):5.
[4] 陳文群.徐特立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2.
[5] 陳志明.徐特立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1.
[6] 陳巖松.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構建:一項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85.
[7] [美]喬恩·R·卡曾巴赫.團隊的智慧——創建績優組織[M].侯玲,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5.
[8] 虞蓉.提升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績效的途徑[J].思想理論研究,2013(8):93.
[9] 曹建平.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狀況調查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7):98.
[10] 吳勇.高校輔導員團隊文化建設策略[J].教育探索,2014(3):108.
[11] 周倩.建立高校輔導員培訓質量評估制度的構想[J].大學教育科學,2009(4):76.
[12] 夏孟君.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素養的應然與實然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8(4):75.
[13] 林娜.職業化、專門化、專家化: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N].中國教育報,2008-10-30(第04版).[14] 胡弼成.學生發展:個體教育經濟學的基本范疇[J].教育研究,2005(5):17.
[15] 胡弼成.教育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及內部效應探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