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秋靜
小學語文教學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時秋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具說和人文說的爭論就十分激烈。正是因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清,這些年來,語文教學始終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像一個鐘擺一樣在“人文”與“工具”之間搖擺,或忽左忽右,或矯枉過正。新課改以來,老師們在理論上都接受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觀點,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仍然是人文性張揚有余,工具性夯實不足。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老師們也意識到了人文性、工具性不可厚此薄彼,但在具體教學中卻感到難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實,不懂得如何把握好尺度,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此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還表現在,語文的學習還有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的確,各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聽、說、讀、寫等語文的基本功。
同時,語文可有傳承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以維系社會正常運作。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掌握語言工具。
(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所謂人文性,就是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意味著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將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類文化的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還將在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方面獲得陶冶和培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工具性是語文的根本屬性,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屬性。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育就會陷入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泥沼;但是片面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忽視、削弱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也是背離語文的學科特點,同樣是不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一)工具性不能脫離人文性
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目標時,不可能是單純的語言文字教學。語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賴于一定的語境。要做到對語言文字的準確理解就不能脫離語境。同樣,要正確地掌握字、詞、句、段、篇,也不能脫離它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閱讀教學中,作為語文能力之一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不僅是了解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還要通過語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產生情感共鳴。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文本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讀與剖析。
(二)人文性必須依托工具性
語文課程中人文性教育同樣不能脫離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教學,即不能脫離文本來抽象、孤立地進行人文性教育。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任何人文性的內容都孕育于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本中,不能離開語言文字的學習來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第二,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簡單說教、抽象說理、機械灌輸的方式進行,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閱讀來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義,通過感悟、熏陶來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在扎扎實實進行語言積累和語文能力培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在品詞析句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品詞析句是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維的過程。通過對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的仔細品析,含英咀華,想象作者心中情、胸中境、筆中意,豐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鮮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維過程。學生在教師具有張力的問題引導下,圍繞文本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思考、品味、爭論,領悟作者的寫法?!暗靡舛浴睂τ诔扇碎喿x或許沒有什么不妥,但對于學生以語言理解和運用為目的語文學習來說就不合適。長期以來,“讀懂課文”一直是我們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習一篇篇課文似乎就是為了認識一個個人,了解一件件事,獲得一次次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所以,閱讀教學應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著重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進行語言實踐訓練。我們要充分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從語言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在“理解內容”與“領悟表達”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一篇課文,當然要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內涵。但是從學習語文的角度講,僅僅理解課文內容是不夠的,還要關注言語形式,領悟表達方法。因為理解內容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領悟表達方法解決的是“怎樣寫”的問題。從言語內容中得來的東西只有在言語形式的爐中整理、歸納、熔煉,才能化入心靈,融入骨髓。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其咀嚼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進行積累、運用語言的訓練,則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行進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和諧統一的道路上。
(三)在朗讀感悟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朗讀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葉圣陶說過:“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應?!遍喿x是一個“走近文本——走進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復的螺旋上升的流程。首先,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走近文本,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心向,形成積極的閱讀狀態。其次,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悟情誦讀。言語轉化理論認為:文章是文、象、意的統一體。文,即文章的語言文字系統;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統或材料內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意蘊或主旨。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循文——識象——明意——悟言”的過程。也就是說是一個循文識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過程。循文識象,即通過認真閱讀語言文字去感知、識記文章的形象系統或材料內容;因象明意,即通過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白文章的思想內涵;由意悟言,即從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內涵中領悟語言規律、意蘊,進而把自己個性獨特的體驗,再通過誦讀表達出來,提高語文素養。
(四)在聽說讀寫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葉圣陶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與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痹趯W生對文本的人文內涵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時,應努力營造一種調動學生知識積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大環境,并提供一定的語言形式,讓學生有依可循,有例可鑒,從而不斷豐富、擴展、積累語言,達到熟練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目前的課堂上,“聽、說、讀”占了絕大部分時間,而由于“寫”比較費時,容易影響教學流程,則很少與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同步進行。其實,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若沒有凝結成文字,過不了多久,就會消解、淡化。捕捉這種情感的蓄積點,及時練筆,能將這種情感與感悟積淀下來,久而久之就能凝結成學生的思想,轉化為語言文字實踐的能力。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著文本的價值方向,進行表達訓練,能將學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將個性化的理解感悟流淌筆尖,在生長言語的同時釋放自己的情感,從而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相生的境界。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1.
[2]肖川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責任編輯:金傳寶)
時秋靜/山東省濟寧市和平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