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萌
寓中國傳統文化于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路徑分析*
●肖 萌
由于國際、國內與學校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片面重視西方文化的傳播,造成了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為了避免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被曲解及流失,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勢在必行,同時要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并切實提升高校英語專業教師跨文化交際的素養。
英語專業;傳統文化;文化失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融匯各種思想、觀念形態的傳承理念。它包含各種各樣不同的文化形態,其中儒家文化是核心文化,除此之外,還包含法家、道家、墨家等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積累頗深。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全球化的迅速擴展,西方文化隨著圣誕老人的馬車遍及中國的各個角落。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2000年10月《光明日報》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概念:“許多中國青年學者雖然具有相當程度的英語水平,但是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該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1]而高校英語專業作為接觸世界較多的一個特殊學科,應該承擔起介紹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如何在高校英語專業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必須要引起高校英語專業教育者的共同關注,以尋求解決高校英語專業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問題。
由于英語專業的專業特定性,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幾乎所有課程都是圍繞英語開設。為了培養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的狀況,早在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和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中,都強調了在高校語言教學中要適當融入中國文化教學的內容,但缺乏如何引入的具體指導以及相關的規范及考核要求。隨后的幾年中,專家學者的不斷調查顯示,中國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都沒有真正落實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開設理念,沒有或者很少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英語專業結合起來。
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高校英語專業開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教學相結合。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適應時代和內涵建設的要求,筆者所在的高校所秉承的理念是:高校在我們國家是文化領域的制高點,應著重加大傳統文化宣傳的力度。對于我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應首先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在學院和學校,利用宣傳、演講、板報等,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加大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普及,同時,在授課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對西方文化秉承批判接受的態度,堅決杜絕盲目崇拜,自覺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校于2012年新生入學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通識教育。大一新生入學第一年就接受統一的全面的素質教育,第二年再分專業重點進行專業素質的培養。外國語學院開設了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經典讀本、西方經典、中國傳統禮儀等綜合素質課,課程覆蓋了外國語學院包括英語系、韓語系、日語系所有專業的新生,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外語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此后的每一屆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活中都將得到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洗禮。我校的其他專業也是如此,盡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較晚,但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視逐步顯現。
盡管如此,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與統一的指導,再加上高校的各自不同情況,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高等教育英語專業教學結合的效果還不是很顯著。根據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察以及對一些兄弟院校的調查了解,發現學生對外國的節日盲目崇拜。從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四月一日的愚人節到十二月二十五的圣誕節,玫瑰、巧克力與平安果在學生中隨處可見,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乞巧節、中秋節等,卻在大學生中備受冷落;他們用熟練的英文復述美國的感恩節,但如果要求他們用英語介紹一下中國某一傳統節日時卻很少有人能熟練的講解。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失衡,使外國人無法從我們擔負文化交流使命的學生口中了解到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我們所說的“文化失語”現象。所以,筆者認為在高校英語專業課堂中還應繼續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和宣傳力度。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教育受到一系列沖擊,傳統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伴隨而來的是受教育者們人文精神失落,價值體系混亂,而這一現象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就是大學生群體,尤其是英語專業大學生。他們功利主義思想嚴重,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雖然秉承全面發展的人生規劃理念,但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卻片面重視學生的業務能力,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人文精神匱乏,無法將自己的業務能力與傳統文化所承載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成了人生路上的跛腳者。而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個主要群體,在跨文化交流中作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使者,他們能否正確的理解和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影響著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的地位并沒有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而發生改變。英語專業成為大學生選擇的熱門專業及人人羨慕的專業,英語專業的學生也一度成為人們眼中的“厲害人”。作為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借助語言溝通上得天獨厚的條件頻繁地接觸西方的文化標準與生活方式,有利于他們更好的了解世界與接受跨國文化。但同時,由于學校過于強調學業成績,英語專業的學生只注重學習英語、英美文化以及與英語直接相關的知識,無視學院開設的諸如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等其它課程,更不用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了。他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與英美文化、知識不搭邊,認為學好英語即可,其他都是多余。這樣造成的首要后果就是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逐漸偏離中國傳統文化的軌道,偏離中國傳統的價值觀。
筆者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這種問題不僅僅是某個大學的問題,而是我國多數高校英語專業存在的普遍問題。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起步相對較晚。與西方高教相比,我國高等教育起步晚,發展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到現在還是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筆者所處高校為例,我校地處魯西,相對于山東省的其他地市而言,屬于經濟落后地區,信息比較閉塞。近年來,我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針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嘗試實行通識教育,外國語學院也在新生入學第一年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但是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主要原因一是學生思想認識上有偏差,二是學生學習英語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許多學生自動放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忽視了在全球化語境下,英語專業學生應掌握中西兩種文化,具備跨文化的能力。
其次,高校教師專業能力有限。我國高校的大部分教師,尤其是英語專業教師,大多屬于專才,本身在受教育過程中就缺少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再加上自身對專業的片面認識,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他們成為教育者再教育下一代,無形中就會將自己的認知融合進自己的教育過程,影響了大學生的知識觀和世界觀。
第三,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高等學校英語教育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對課程標準、價值觀念、制度規范等方面的把握有偏差。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標準對中國大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語言的優勢,他們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理念,進而放大了西方文化的某個點,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英語專業教學應是融貫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外語教育。在實踐中,應該加強制度保障,加大宣傳力度,自覺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繼承和發揚的習慣,從而確保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持續穩固的地位。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為了徹底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為高校英語專業必修課,使它獲得應有的地位,在思想意識上徹底得到學生的重視;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英語專業必修課程的講授中穿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真正使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專業學生思想中扎根,發芽,成長。在高校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受體,因而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引入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和相關的課程設計。
1)通常中頻信號強度較高,為了防止發生空間信號串擾消弱濾波效果,必須對濾波器周圍空間可能串擾的地方物理隔斷措施;
(一)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為高校英語專業必修課
作為專業必修課,首要一點就是要制訂科學的培養方案,編寫相應的教材。不同專業的學生,文化需求也必然不同。同樣是英語專業,不同的高校有著不同的起點和條件。所以,需要編寫中國傳統文化的校本教材。這樣,可以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取舍偏重,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更貼近學生,拉近教材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為高校英語專業必修課,可以參考以下幾方面:
1.修訂教學大綱,完善培養方案
教學離不開教學大綱。目前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課程涉及到的各種細化項目,如詞匯、語法等,都設定了詳細的分階段目標,但對文化的掌握,即使是西方文化也往往是一筆帶過,更不用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理解能力了。所以在實際的英語專業教學中,勢必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由此,重新修訂英語教學大綱勢在必行。按照這一思路,修訂后的教學大綱除了涵蓋原有的必要的英語專業課程之外,還應該重點列出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要求,其中可以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詞匯、背景知識、內容、價值觀,以及這些內容相應的英語表達等等。
2.編寫校本教材,科學培養學生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跨文化研究大多是理論探討,幾乎沒進行實際操作,也沒有系統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跨文化教材,因而對于跨文化交際,我們英語專業培養的學生大多是理論家,而不是實干家。我們現在的目標不是要編寫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教材,而是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出發點,編寫一部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中國傳統文化教材。教材體例可自行調節,內容可以涵蓋中國的神話傳說、哲學禮教、傳統節日、歷史名勝、飲食習慣以及相應的民俗民風等。可以嘗試編寫漢語、英語兩種版本,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編寫一本像樣的這種教材,需要我們靜下心,學習,努力,思考。有了這樣的教材,我們才能培養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英語專業的學生。
3.完善測試內容,優化測試效果
測試是檢驗教學大綱的執行情況和教材內容的教學效果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渠道。測試是緊扣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的,所以,好多教師和學生為了出成績,片面理解教學大綱,只摘取教學大綱上的只言片語,片面追求對語言知識的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也是如此。一旦增加這門課程,制訂了相應的教學大綱,選取了測試點,根據以往的經驗,容易導致教師學生過分關注測試點,進而引發學習的片面性。為了全面學習掌握這門課程或者說其他的任何課程,就必須在大綱修訂、教材編寫的基礎上改革測試手段,完善測試內容。可以不拘泥于考試形式,例如今年撰寫小論文,明年出試卷,內容都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常識、精髓,以此循環或者跳躍測試。另外,也可以在各級各類英語測試中增加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題目,有效激發師生在英語教學中傳授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動力。
(二)在英語專業必修課程的講授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第二種路徑就是不專門編寫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材,而是在英語專業必修課程的講授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講解。
1.提升高校英語專業教師跨文化交際的素養
提升高校英語專業教師跨文化交際的素養是英語專業必修課程的講授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根基。唐代著名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千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無論是開設傳統文化課程還是穿插傳統文化知識,中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師都應該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的素養,能自由的穿梭于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因為只有具備跨文化交際的素養,教師才有可能在日常語言文化教學中將兩種或幾種文化以及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增強交流意識,將不同文化及其差別內化于思維中,并能服務于語言運用。在多元文化語境下,高校教師應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又是本土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創設者。[3]英語專業教師應具備相應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能夠熟練用英語傳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能增強教學的效果以及實用性。
2.課堂講述中適當穿插中國傳統文化內容
課堂講述中適當穿插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是英語專業必修課程的講授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基本思路。[4]近幾年節日熱,西方東方的節日在我們國內都很盛行。例如,談到西方的情人節,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傳統的七夕共同比較探討。七夕,現在年輕人都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可以分析其來源,探討西方情人節的起源、中國七夕的傳統故事,分析其中共通的人類情感和不同的文化內涵。
3.課后組織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
課后組織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是對英語專業必修課程講授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鞏固提升。可以結合課堂所學內容,或者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組織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相關的活動。[5]如,在全院或者全校范圍內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可以以《論語》、《弟子規》、《千字文》等為誦讀內容,開展這些經典讀本的中英文誦讀比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充分利用板報、墻壁文化,激勵學生精心合理布置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中英文圖畫、詩詞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結語
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不是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強化素質教育,增強民族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突出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和平等的文化交流。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全球多元文化交融,任何兩種文化的有效交流都應該是雙向交流,中國傳統文化卻處于隱性狀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勢在必行。這個過程雖然緩慢而艱難,但值得我們共同努力。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馬巧娥.綜合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導入[J].當代外語研究,2014,(5).
[3]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53-59.
[4]饒品良.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分析[J].教育探索,2014,(6).
[5]吳平安.在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調查及策略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7).
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漢英翻譯中文化意象失落現象的后現代主義視角”(J12WE07),聊城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譯者主體性”(Y1002025)階段研究成果。
肖 萌/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文學碩士,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心理語言學
(責任編輯:孫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