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發展中國家研究型大學的作用:引領國家和全球知識經濟發展

2015-03-31 19:50:53菲利普阿特巴赫胡穎別敦榮
大學教育科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大學教師

□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 著,胡穎 譯,別敦榮 校

發展中國家研究型大學的作用:引領國家和全球知識經濟發展

□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 著,胡穎 譯,別敦榮 校

研究型大學是各國學術系統的核心部分。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可以推動各國知識經濟的成功。國際頂尖期刊的編輯、作者和評閱人都來自研究型大學,同時,研究型大學能夠獲取全球知識信息,匯聚各類學者團體,資助教師參與國際專業學術機構和國際會議,并位于互聯網革命的中心,因此,開展國際學術知識交流和參與到國際學術網絡中是發展中國家研究型大學的核心使命。研究型大學作為“知識的倉庫”和“批判中心”,面臨著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面臨著語言的困境,并且亟需改善學術職業的條件。從卓越的研究型大學的典型特征來分析,各國應該思考如何改善研究型大學的基礎設施和智力氛圍以使其邁向成功。

研究型大學;發展中國家;知識交流

研究型大學處于全球知識經濟的中心,同時也處于國家高等教育系統的頂端。研究型大學常常出現在國際排名中,因此,它們也就成為最顯而易見的學術型大學(Hazelkorn 2011)。研究型大學在學術系統中承擔著一系列復雜的任務(Altbach 2009),包括開展研究、訓練學生參與研究等,可見,研究型大學側重研究生教育。研究型大學不是封閉的“象牙塔”,與廣闊的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校外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研究型大學開展研究。研究型大學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多層面的機構,具有多種社會功能(Altbach 2007a)。

各國的研究型大學有許多共同之處——起源于一個特定的傳統并具備相似的功能。摩訶曼、瑪和貝克(2008)發現了一個正在興起的、極具共同點的研究型大學的全球模式,但是,不同國家之間還是有些顯著差異(Altbach 2011)。這篇文章聚焦于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在促進學術系統分類和有效運作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事實上,正是研究型大學使得各國有機會參與到全球知識社會中,并且能夠在21世紀復雜的知識經濟中與他國一較高低。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型大學被定義為從事各學科和領域知識創新、傳播工作的學術機構,它以擁有足以支撐最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的實驗室、圖書館和其他基礎設施為特征。雖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學都是大而多層次的,但是,有些研究型大學可能是比較小的,設立的學科數量較少。研究型大學培養各學歷層次的學生,這說明研究型大學不只側重研究。事實上,研究型大學的大部分教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全職學者,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特征。

展開下面這些討論,是因為我堅信,知識的生產和傳播必須遍及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都需要在知識網絡中發揮作用(Altbach 1987)。世界各地可能既包括了“中心”國家,也包括了“邊緣”國家?!爸行摹眹抑饕腹I化國家,它們能引領未來;但為了使全球范圍內更多國家獲得科研能力,全球知識網絡必須為“邊緣”國家留有必要的空間。盡管每個國家都擁有一所研究型大學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能夠建立起有能力開展研究、且有能力參與到全球知識系統中的大學。小國可以形成區域性的學術聯盟,選擇幾門學科領域進行合作,聚合力量來促進各國在

全球科學中的參與。

為了能夠掌握領先的科學技術和有選擇性地參與到全球科學中,所有的國家都需要擁有與全球學術系統相連的大學。小國或貧窮國家的大學雖然無法與工業化國家的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相抗衡,但是,大多數國家至少能夠資助一所較好的大學參與到國際科學和學術的討論中,并且能夠在關系國家發展的一個或多個領域中開展研究。

研究型大學激起了全球不斷高漲的熱情。國際學術界業已達成的共識是:研究型大學是開啟21世紀知識經濟大門的鑰匙。研究型大學不僅培養全球領袖人物,而且通過提供一流的科學交流機會,打開一扇窗,使各國都有機會接觸到科學信息。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與全球各地的“同伴”保持著聯系,并積極參與到全球科學和學術中。美國和英國越來越擔憂如何維持研究型大學的現有標準(Rhoten and Calhoun2011);德國擔憂其頂尖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重新分配資源,將資源集中到一些關鍵的大學;日本政府啟動了競爭性的資助項目來培育“一流研究中心”;中國在重點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印度也終于開始重視其主要教育機構的質量問題。類似上述旨在提高研究型大學現有水平的項目也在韓國、智利、中國臺灣和其他一些地區得到了實施。非洲的數所歷史悠久的大學為了達到研究型大學的水平,在外部贊助者的支持下,努力改進其質量水平;但是,總體而言,非洲大學的發展進程仍落后于其他大陸的學術發展水平。

發展中國家研究型大學的不斷涌現,改變了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分析者,甚至一些國際援助機構和世界銀行的原有想法——只有基礎教育才值得支持,現在他們都意識到了研究型大學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那些意圖在全球知識經濟中謀求一席之地的大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問題已經被提上政府的政策議程。

雖然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還沒有躋身到世界大學排名的頂尖位置,但是,它們對于各國和地區的發展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在國際舞臺上的聲望和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雖然相對于北美和歐洲的頂尖大學,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還處于邊緣位置,但是,對于它們所屬的國家和地區,卻處于中心位置(Altbach 2009)。毋庸置疑,全球重要發展地區中的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軌跡是上升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持續的重視和資金投入,終有一天,它們將步入世界頂尖大學的行列。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世界各地的研究型大學都是活躍的“社團”的成員,所有成員都秉持著共同的價值觀、研究重點和使命。

研究型大學與學術系統

研究型大學,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只是整個學術系統中很小的組成部分。即使是發達國家,情況也是如此。比如,美國擁有大約220所研究型大學,但是,美國的學術系統卻是由4 000多所高等教育機構組成的;英國擁有100所大學和300所高等教育機構,而“羅素研究型大學集團”僅僅包括了其中的24所高校。一些更小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僅擁有一所研究型大學,也可能一所都沒有。一些大國,例如中國,正在通過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致力于建設100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而在全國范圍內,中國有3 000多所學術機構。

研究型大學雖然小而專業化,但對于任何國家的學術系統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在實際運作的學術系統,但是,有些國家由于缺乏有序的管理,研究型大學很容易定位不清,并且缺乏足夠的支持。如果研究型大學想要獲得發展,就必須建立起一個分類清晰的學術系統。這種分類清晰的學術系統的最好例證可能就是著名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加利福尼亞總體框架建立了一個三級公立高等教育系統,三級系統依據不同的功能相互區別,又通過總系統的協調相互關聯。這個系統已經成功運作了超過半個世紀。位于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頂端的是加州大學的10所分校,在伯克利分校引領下,這些大學錄取全州最優的8所中學的學生,并且承擔開展研究的職責。接下來的一層包括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的23所分校,共錄取約43.3萬學生,這一層次的大學僅提供學士和碩士學位,不提供博士學位;同時,與加州大學系統中的高校教師相比,這一層次大學的教師并不被期待開展過多的研究。社區學院系統包括112所分校,擁有300萬學生——這是全美最大的社區學院系統;這些學院都將教學和服務視為其核心職能,開展科

研的能力卻十分有限。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三級,在資助類型、大學使命和管理方式上各不相同,并且州的法規也規定了公立學院和公立大學的不同使命。加州高等教育總體框架使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各具特色。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又以其清晰的定位、有效的創新,服務了加州的發展。加州高等教育系統總體框架堅持資源配置以效率為核心,并且在其最好的研究型大學,如伯克利大學中規定了這樣一個使命:追求卓越(Douglass 2010)。

加州高等教育總體框架的設計師——克拉克·克爾,為系統中的研究型大學構想了一些關鍵特征,這些特征要素使得加州伯克利分校成為全球最好的大學之一。第一,教授掌控大學的內部管理權。只要是關系學術政策和學術發展方向的重大決定,即使是由管理者發起的,也需要聽取教授們的意見。這種“共同治理”的觀念是大學理念的核心。加州伯克利分校在實踐中,無論是教師的聘任和晉升、學生的錄取還是其他事務,都嚴格實行精英式管理。第二,該校中研究和教學是緊密結合的,但開展研究更具優勢。學術自由是該校學術團體的核心價值。第三,從建校起,該校就與社會溝通聯系,特別是一直與加州保持著密切聯系。在該校后來的發展中,服務社會職能也一直被放在重要位置(Kerr 2001)。

與加州模式相類似,發展中國家的學術系統也需要清晰地區分不同類型高校的使命,并依據使命以一種理性的方式引導其發展。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如果能夠實現清晰的分類,不同類型的高校就能依據自身情況采用不同的資助形式、教學制度、管理制度等。同時,在規劃學術系統時,在一定程度上將迅速擴張的私立高等教育納入其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愿景是美好的,但現實中發展中國家建立的學術系統很少能做到分類清晰。這仍然是一個關鍵的挑戰。沒有一個有序的學術系統,各國學術系統不能依據國家的需求去變革和定位,研究型大學就不可能繁榮地發展。各國高等教育機構必須獲得清晰的定位和足夠的支持。同時,研究型大學的數量應該是有限的,這樣才能使其獲得充足的資金資助和其他資源。如果研究型大學的數量能夠得到控制,那么,優秀的教師資源也不會因為散布在各類高校而變得匱乏。

交流與網絡

開展國際學術知識交流和參與到國際學術網絡中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職責。研究型大學居于國家學術系統的頂層,應當在本國學術系統中發揮引領方向的核心作用。同時研究型大學還是一個國家學術系統與全球知識網絡交流的媒介,因此,建立溝通交流網絡也是研究型大學的一個核心任務。互聯網的建立使得人人都能進行國際交流,人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容易獲取信息——這樣來看,教育實現了“民主化”。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知識交流其實是“集中化”的。

知識是有等級的。我們所說的“科學”和“學術”就是那些獲得了“合理性”的科學和學術知識。這些知識被發表在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并且被各個學科的“守門人”控制著。因此,不難理解的是,研究型大學,特別是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的學者們控制著學科的核心知識網絡。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也是全球知識網絡的一部分,并且有能力參與到全球知識網絡中。全球的研究型大學應該通過共同參與一系列的交流活動,分享科學和學術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幫助全世界的大學教師建立起非正式的聯系。

與研究型大學的學者相比,一些普通大學的學者雖然也能夠共享全球科學知識,但這些學者在參與直接的“學術對話”方面存在極大的劣勢。研究型大學的教師與全球范圍的同事有更多的直接聯系,能夠更好地參與到非正式的學術和科學網絡中,更容易開展直接的學術交流。研究型大學是國際知識通向各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入口,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傳播到更廣泛的全球知識網絡中的媒介。

當前人們討論得較多的是科學的“民主化”和全球“知識共享”新時代的來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認為當前的情形更適合被貼上這樣一個標簽——科學的“無序化”。來源渠道多元的可用信息不斷膨脹,但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來評估這些信息的價值和有效性。可以說,知識的“無序”使現有的知識網絡變得更具影響力,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混亂和無序”的信息中辨別出什么樣的知識才是有用的。

期刊

雖然互聯網入口的不斷開放使得互聯網變得越來越普遍,但是,傳統的期刊對于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仍然保持著核心作用。事實上,正是伴隨著科學“民主化”的趨勢,傳統期刊可能變得越來越重要,期刊系統提供了一種相對更可靠的方式來確保知識的質量。傳統的期刊實現質量監控的有效方式是外部評審制度。投遞過來的所有論文必須接受學術編輯的審閱,并且經過外部專家的“盲審”。盡管每個學科投遞的論文都非常多,但是,大部分頂尖期刊都只采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論文——有些期刊僅僅挑選2%的論文。大多數的學科、跨學科、專業領域都有一個眾所周知的、非正式的期刊等級。那些決定期刊影響因子和使用率的機構——例如,湯姆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的科學引文檢索(SCI)、社會科學引文檢索(SSCI)、人文引文檢索(AHCI)——正不斷成為眾多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和作者的重要掌控者。

期刊影響因子和使用率的“決定者”都來自于世界學術中心,這些機構不會積極關注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出版物。另外,期刊出版人、編輯、編輯董事會、評閱人都主要來自于世界學術中心,他們也并不太關心與發展中國家相關的研究或者學術議題。許多頂尖期刊都是由跨國出版集團發行的,例如,愛思維爾(Elsevier)和斯普林格(Springer),都征收非常高的訂閱費用——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費用超出了發展中國家大學的購買能力。盡管有一些特殊的折扣,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大學還是很難支付購買信息端口的費用。近年來,隨著在線“開放存取”期刊的廣泛流行,全球期刊系統變得更加復雜。這些在線期刊中,有些期刊的質量標準是非常高的,但是,有些期刊卻不過是毫無學術價值的、不可靠的“商業產品”。

期刊編輯、大多數的作者和評閱人都來自于研究型大學,這樣的情況進一步強化了研究型大學的作用。研究型大學,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是開展知識交流的中心機構。

圖書館

在傳統觀念中,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僅管理書籍和期刊,而現在,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還承擔管理數據庫和電子資源的職責。在發展中國家中,很少有圖書館能夠追隨當前的知識信息潮流。盡管常常預算不足,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還能夠獲得全球知識信息。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和信息科技職員提供的服務,也是在其他圖書館中不可能享受到的。這意味著研究型大學負有特殊的使命,即確保相關的信息能夠為本國更廣泛的學術群體所享有。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的重大作用常常被人們所遺忘——確切地說,現今圖書館不僅僅是書籍和期刊的“倉庫”,而且還是大學和學術群體的主要信息技術的“提供者”。

“無形的團體”

非正式的學者和科學家團體對于科學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Crane 1972)。這些無形的團體存在于每一個學科領域,并且常常是跨學科創新工作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時代的學者團體變得虛擬化——他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研究型大學是各類學者團體匯聚的中心。在國際層面,學者們傾向于把研究型大學的同行視為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地區或國家內部層面,研究型大學就是這些非正式的科學家和學者團體聚集的中心。

會議和專業機構

國家、地區和國際層面的學術會議都是實現科學交流的橋梁?;ヂ摼W上虛擬交流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學術會議的減少——事實上,舉行“面對面”的學術會議還是十分必要的。專業學術機構贊助的學術會議,或者其他類型的學術和科學會議,都為學者們溝通思想、分享研究成果、建立學術群體創造了機會,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往往參與其中。研究型大學的學者在專業學術機構中十分活躍,也往往只有研究型大學才有足夠的資金去資助教師參與這樣的會議。一些學術機構專門從事特定領域的研究,也為那些在特定領域表現活躍的科學家和學者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在上述這些方面居于劣勢地位。一方面,學術和科學機構被發達國家頂尖大學的學者們控制著,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很難獲得話語權;另一方面,這些專業機構的學術會議常常選擇在歐洲或北美國家舉行,受距離和資金的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也很難參會。

互聯網

互聯網是過去數十年中通訊革命的核心要素,

互聯網在未來也將持續影響高等教育的諸多方面。研究型大學位于互聯網革命的中心。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可以獲取到高速的網絡,便捷地進行交流和獲取資料。然而,發展中國家的其它大學,直到近幾年,甚至可以說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擁有完全可靠的網絡連接。研究型大學既擁有“硬件”,例如儀器設備和高速網絡;還擁有“軟件”,即具有信息技術能力的個人和在開展科研、交流方面都十分活躍的學術團體。

開展學術交流和參與學術知識網絡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使命,但卻很少被人們提及。上述這些討論對全球的研究型大學履行這一使命意義重大。這一使命是研究型大學的獨特貢獻,是其它任何機構都無法承擔的。

知識的倉庫

研究型大學是各種知識的儲備中心。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職員常常是本國各個領域中最博學多聞的學者和研究者。教授們不僅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而且通過咨詢、非正式建議、甚至直接的公共服務來向社會提供信息。因此,在國家危機時期,研究型大學的學者被任命為政府顧問、部長甚至政府領袖也就不足為奇了。教授們的專業知識有利于經濟、環境、農業等社會領域的發展。在發展中國家,由于社會領域中的專業知識十分有限,所以教授們的社會服務就意義非凡。研究型大學的學者通過為廣闊的社會領域提供專業知識服務,從而與政府、工業、公民社會建立起有益聯系。研究型大學是提供有用知識和經驗的主要機構,研究型大學的跨學科知識也有助于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

研究型大學是歷史資料、文化資料、文物的主要儲存地之一。研究型大學有時贊助博物館和其它類型的文化機構,如果某些國家政府在博物館管理領域能力有限,研究型大學也會管理博物館。博物館涉及多個不同領域,包括藝術、手工藝品、科學、醫學、文化等領域。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常常藏有珍貴的歷史手稿和手工藝品,為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源。有時,國立大學還掌管了國家主要的天文觀測臺。

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一般藏有最豐富的書籍和研究材料等。在少數特殊情況下,研究型大學的圖書館被設計成為國家圖書館,匯集了國家珍貴的研究資料,因此,并不只有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使用這些資源,其他人為了開展研究也可以到圖書館查閱資料?,F今,研究型大學也儲備數字資源,并且實現這些珍貴的歷史和文物的數字化,也是研究型大學對社會擔負的責任。

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擁有規模最大、裝備精良的科學實驗室,從而為國家的科學團體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其他機構(包括政府部門)常常將大學的實驗室視為共同的科研實驗室。

研究型大學作為知識“倉庫”的角色和職責常常在有關高等教育的討論中被忽略。研究型大學在進行財政預算時,也往往不會劃撥一定的資金來履行這一職責。

研究型大學——“批判中心”

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群體,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常常充當社會和文化的“批評者”。盡管時常不被政府領導人欣賞,知識分子還是敢于針砭時弊。教師常常在報刊上撰寫專欄,現身電視節目;越來越多的教師撰寫微博或者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事實上,大學學者在發表公開評論方面極具優勢。大學學者都是某領域的專家,發言具有權威性,并且他們也能夠在報刊和電視上清晰地、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者們在社會中代表著尊敬和威望,公眾通常非常重視學者們的觀點。大學通常保護學者們的學術自由,即使是在一些言論并不完全自由的國家,學者們也比普通群眾享有更大的言論、寫作自由。學者們擁有淵博的知識,享有極高的社會威望,因此,學者們常常可以通過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大多數時候也通過政治性組織和政治激進活動以多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批評意見。在發展中國家,激進活動的勢頭依然很強烈。學生抗議者就許多社會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反對政府、批評某個政策、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等等(Altbach 1989)。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學生團體充當了推翻政府的工具,有些國家的學生團體則重視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有時學生活動使大學變得極具政治性,加劇了社會的緊張狀態。學生的激進活動使得政府不得不將大學完全關閉,有時甚至會關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學者們和大學都會創辦一些期刊和出版物來促進知識和政治的對話。為了追隨當前的科技發展,學者們和大學還創辦了網站,并通過推特(twitter)和博客(blog)開展交流。大學教師有更多空閑時間,也習慣于為公眾寫作,因此,研究型大學在上述這些方面特別活躍。

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團體有動機、知識、責任參與到文化、政治和社會的對話中,他們還可以分享工業技術和專門技能。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研究型大學的學者是極少數擁有這些技能的人。因此,相比工業化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中極少有其他社會團體能夠參與社會批判。

科學和學術知識的全球化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而言,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Altbach 2004; Knight 2008)。研究型大學位于全球知識交流和知識網絡的中心。一方面,研究型大學“向下”將新思想和新知識傳播到高等教育系統中,進而傳遍整個國家。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學“向上”允許高校教師參與國際科學和學術活動。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能受益于全球化的知識。研究型大學資源豐富,因此,教師更容易和有效地參與國際交流。許多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可能是唯一能夠與國際平臺相聯系的機構,因此,研究型大學為知識交流提供了互動的通道。

同時,對于許多大學而言,全球化意味著“威脅”。教授和學生在全球學術市場自由流動意味著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可能會“流失”。在制定教授的晉升標準和制定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時,如果都以發表國際核心期刊論文為評價指標,可能會使“邊緣”國家的研究型大學的教授處于不利地位。全球化潮流更有利于頂尖大學發展,而非一般大學。這樣的情況并不利于真正實現科學和學術知識的“民主化”。全球化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全球化潮流席卷了21世紀的各個學科領域?;ヂ摼W可以使教授們“新鮮出爐”的科研成果立馬傳播到世界各地??茖W期刊在全球范圍內流通,世界各地的學者將論文發表在同一出版物上??茖W方法論和學術標準前所未有地為全世界所通用和共享。曾經尖端和昂貴的科學儀器設備,現在各國也都可以購買到。但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學在這種情況下備感壓力。如果研究型大學想要參與到全球科學研究中,就必須斥資建立最為現代化的實驗室。同時,隨著研究者和大學都想要搶先獲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專利、發現、發明許可證等,研究工作變得越來越富有競爭力。簡言之,科學研究已經變成了一個“高風險”和“高競爭”的國際行為。盡管開展高端科學研究可以使大學更具競爭優勢,但的確也耗費巨大。

建立先進的實驗室和基礎設施,已經使研究型大學面臨巨大的經費問題。同時,研究型大學還面臨著科學和學術的定義和方法論問題??茖W全球化意味著所有的研究者都必須遵循美國或西方國家研究者所使用的學術標準。大型科研項目和著名科學期刊所偏好使用的研究方法也逐漸統治世界科學。另外,世界領先的科學家和機構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和研究領域也和“邊緣”國家大學的研究興趣不相契合??偠灾斑吘墶眹已芯啃源髮W參與到世界科學中意味著必須遵守現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題。

參與全球科學知識競賽,耗資巨大,這使那些缺乏科研傳統和缺乏必要的科研設施和設備的學術機構陷入了困境。以前,大學提供的科研設施和設備足以支撐研究者開展當地研究或者地區研究,但是,現今如果一所大學想要參與到“國際聯盟”中,原有的科研設施就不再能夠滿足需求了。那些想要成為研究型導向的大學必須參與到全球科學知識網絡中,并且與全球范圍內的學術機構和科學家競賽。對于財力不足且在建立頗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機構方面毫無經驗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耗資巨大就變成了躋入研究型大學“聯盟”的一個關鍵問題。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型工業化國家中的小型學術機構,都在試圖轉型進入研究型大學的行列,同樣面臨著資金的挑戰。踏入全球科學知識大廈的大門,需要支付昂貴的門票,而持續的參與更將耗費巨大。

參與全球知識競賽時產生的這種“利弊共存”的情況,總體上是和全球化本身相類似的。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便捷的交流、高素質人才的全球流動等,全球化使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科學、學術、思想的全球市場中。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所有的參與者不得不承受不平等的全球知識系統所帶

來的壓力。全球知識系統由發達國家所掌控,并且向所有的學術機構輸出他們的學術標準和價值觀(Altbach 1987)。

國際化與研究型大學

研究型大學通常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教育機構。研究型大學通過積極開展科學研究、鼓勵教師參與國際活動,成為國家學術系統與全球知識團體交流的紐帶。研究型大學視自身為全球學術群體的一部分,為了能夠支撐國際活動,不斷完善校園基礎設施;與其他的學術機構相比,研究型大學擁有能夠開展國際活動的管理人員;也能夠為海外學生和海外教師提供較好的校園服務(Altbach and Knight 2007)。

研究型大學招募的海外教師能夠幫助其建立起海外聯系。因此,研究型大學的研究項目可能包含更多的國際元素,無論是研究方法、研究重點,還是研究團隊都是如此。與普通大學的學者相比,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更有可能在國際刊物上發表文章、與國外研究者開展合作、參加國際會議等,這意味著研究型大學的教師與國際學術群體的聯系更為緊密,并且擁有更多的參與國際活動的機會。

研究型大學是卓越的海外大學的理想合作伙伴。發達國家的頂尖高校特別傾向于與海外的頂尖高校建立聯系,而研究型大學似乎就是各國聲望最高的大學。

研究型大學通常開辦了許多的國際研究、區域研究項目,這些項目常常會開設一些外國語言和外國文化的課程。有些研究型大學設立了許多研究中心和研究機構,這些中心和機構側重研究世界不同地區的問題。此外,研究型大學還能夠為海外學生提供一些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學習項目——這對于國外合作高校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與國外高校合作進行“聯合培養”、建立海外分校、合作開展其他類型的學術項目,等等。研究型大學能夠挑選到最好的海外合作伙伴,并且達成高質量的合作協議。

為了建立更多的國際合作項目,與國外高校建立聯系,從而塑造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形象,研究型大學紛紛推出國際化戰略方案。盡管這樣的國際化方案以往一般都是在發達國家的大學中實施的,但是,當前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研究型大學也開始實施了。例如,中國的頂尖大學已經有所行動,而這種趨勢也會慢慢擴大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研究型大學。

與“南方國家”的大學互通往來是“北方國家”研究型大學肩負的特殊使命?!澳媳眹摇钡难芯啃痛髮W組成研究型大學聯盟可以使所有的大學受益?!氨狈絿摇钡膶W術機構能夠為“南方國家”的學術機構提供多種幫助,包括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學術管理、提供導師資源等;“南方國家”的大學也可以邀請“北方國家”的大學合作開展科研和教學。合作開展研究項目、培訓項目等其它活動都是互惠互利的。當然,開展合作一定要堅持“平等”和“責任共享”的原則。伴隨著全球研究型大學聯盟的日益國際化,南北國家的研究型大學都將從中受益。

語言的困境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而言,“語言”一直是一個復雜的議題(Altbach 2007b)。無一例外,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都必須使用現今的全球科學用語——英語。如果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夠高,大學就不能夠在全球知識網絡中獲得足夠的發展。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大學都要求入學新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

發達國家的大學,即使那些英語并不是本土教學語言的國家的大學,都希望用英語建立起國際學術關系。伴隨著英文授課課程甚至全英文授課的學位項目的不斷涌現,當大學設立“聯合培養”學位或者在海外建立分校時,人們都希望這些項目和分校能夠采用英語授課。

當前,在發展中國家的許多研究型大學中,全部或者大部分課程都采用英文授課,同時一些大學還將英語視為開展學術交流的有效媒介。南亞的大學保留了英國殖民傳統,因此,大部分的高校都采用英文授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所有的大學都采用歐洲語言進行教學——其中,大部分采用英語教學,小部分大學采用法語、葡萄牙語、荷蘭語進行教學。隨著非洲南部的大學放棄使用荷蘭語進行教學,英語獲得了發展機會;盧旺達的大學甚至都已經放棄使用法語,而采用英語進行教學。最有趣的例子是馬來西亞的大學,曾經一度放棄使用英語,采用馬來語進行教學,而現在一些大學又逐漸

恢復使用英語。

雖然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重視英語,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例外情況。例如,非洲的法語區和葡萄牙語區,仍然保持著法語和葡萄牙語的權威性。盡管英語變得越來越流行,拉美國家的教學語言仍然是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

總體而言,在許多的課程和項目中,英語已經被廣泛地用作教學語言。例如,中國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為各學科的學生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英語授課課程。

高校鼓勵并且時常要求教授們用英語發表研究成果,而且最好能夠發表在有國際影響力的權威期刊上。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教授面臨著語言的困境;另一方面,研究方法論和“同行評審”的評審專家都來自于發達國家,他們可能并不關注發展中國家研究者關注的議題。

本土語言和地域性的研究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英語使用率的增加也就意味著用當地語言進行科學、學術、文化對話的機會減少,這也使得本土語言和地域性研究越來越不受重視。事實上,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媒介,語言也是文化和歷史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Lillis and Curry 2010)。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亟需在“跟隨國際潮流”和“保持地域特色”之間做出權衡。

對于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而言,選擇哪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面臨十分復雜的情況。例如,在沙特阿拉伯,自然科學傾向于采用英語教學,而人文社會科學則傾向于采用阿拉伯語進行教學。在有些國家中,研究型大學采用英語教學,而其他大學則采用當地語言進行教學。雖然幾乎沒有大學會選擇拋棄英語而采用當地語言進行教學,但各國高校在對教學語言進行抉擇時,還是會充分地權衡利弊。

學術職業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研究型大學如果能夠吸引到優秀的教師,就能夠獲得長遠的發展。當前,各國學術職業的狀況既不利于教授個人的發展,也不利于研究型大學的發展(Altbach 2003)。研究型大學要求教師擁有最高學歷——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但是,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博士學位,這種看似顯而易見的要求就變得十分必要。研究型大學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可能要高一些。例如,中國幾乎所有研究型大學的教師都獲得了博士學位(Ma and Wen 2013)。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但是,在發展中國家中,還是只有少部分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

獻身大學教學、科研事業的教授、學者、科學家推動了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如果沒有眾多全職的大學教師,就無法形成一個忠誠的、高效的學術團體。研究型大學需要保持高度的學術自治和自主的教師管理模式,因此,全職教師不僅需要履行大學的核心使命,還需要參與大學的治理和管理。除巴西之外,大部分的拉美國家都因為缺乏數量足夠的全職教師而沒能建立起一定數量的研究型大學。

研究型大學聘用全職教師后,必須提供足夠的薪水使其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Altbach, et al.2012)。一般的大學教授并不追求非常高的薪資,但是,教授們必須成為所在國家中產階級的中堅力量。全職教授增加收入來源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在其他機構擔任顧問或者兼職、承擔額外的教學任務等。上述這些活動有損教授群體發揮其核心職能,也使教授群體很難維持其學術生產力。

在一些特定學科,教授們為工業提供咨詢服務、開展應用研究,與外部機構建立聯系等有利于教授推進科研工作。然而,許多國家的教授從事外部工作,過于依賴額外收入,實際上是不利于研究型大學發展的。當前,在全球范圍內,一方面,棘手的學術工資問題被擱置一邊,另一方面,校外機構給專業人員提供的薪資水平卻急速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吸引最好的和前途無量的學術人員,大學提供的薪資水平必須具有競爭力。

為了使學者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科學研究,大學應該給予教師有限的教學任務。美國研究型大學一般規定教師一學期開設兩門課程或者一個學年開設四門課程。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教師的教學任務甚至更少。歐洲大學也采取類似的做法。但是,發展中國家的教師,卻需要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因此,很少有時間從事科學研究。美國最活躍、研究型的教授主要面向研究生開展教學,有利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和提高學術生產力。在歐洲大學中,博士學位大部分都是學術型的,因此,教授們有充足的時間來培養和指導博士生(Nerad and Heggelund 2008)。

學術職業有其自身的“學術階梯”,有才能的教授可以基于工作表現、工作成果獲得職業的晉升;學術職業也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薪資結構,依據教師的能力來確定個人的薪資。但遺憾的是,許多國家的全職教師崗位就是“鐵飯碗”,高校教師職位的晉升并不依據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表現,而是論資排輩;高校教師的薪資也并不取決于教師的工作表現,而是取決于教師的學術輩分、職位高低,有時,還取決于教師所在的學科。在有些國家,特別是西歐的國家(Enders 2001; Altbach,et al.2012),視大學教師為國家公務員。在這些國家中,上述不合理的情況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公務員身份使高校教師獲得了穩定的工作保障,但也導致高校不再將教師的學術生產力作為其晉升的考核標準。

當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為高校教師提供合理的薪資,既要能保障教師的學術自由,又要使教師獲得職位穩定感而忠于崗位。美國高校的“終身教授”制度,盡管在美國備受批評,但可能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最好方式(Chait 2002)。“終身教授”制度給教師們提供了“試用期”,在“試用期”內教師需要接受一系列嚴格的評估。教師如果通過了六年的試用期,就能夠通向終身教職,至于進一步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仍取決于其工作表現,并且需要接受一系列嚴格的評估。大多數的美國學院和大學采用這種模式,其中研究型大學對教師的評估最為嚴格?,F今,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建立“終身教職后評估”制度,這意味著教師即使獲得了終身教職,高校還需要繼續評估其學術成果。特別是對于薪資的提升,教師的工作表現和學術輩分同樣重要。

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學術職業也面臨著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兼職教師的不斷增加和非“終身教職”系列全職教師的涌現。盡管研究型大學“終身教職”系列的教師比例比普通高校要高(Schuster and Finkelstein 2006),但總體而言,在美國的學院和大學中,50%的新增教師職位都屬于兼職教師或非“終身教職”系列教師。

學術職業對于大學的成功至關重要。研究型大學需要聘用優秀的教授——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決心從事科研和學術工作,在學術好奇心的驅使下從事研究。研究型大學也必須為教師提供全職的崗位和足夠的薪金。教師的職位晉升應該考量教師的個人能力,同時,高校給教師提供的薪資需要既能夠保障教師的學術自由,又能夠使教師獲得職位穩定感。研究型大學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時間從事創新性研究,還應該提供一定的科研設備和基礎設施來支持教師的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正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因此,更加需要改善學術職業的條件。

當前環境

借用查爾斯·狄更斯的話,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幾乎每個國家都認識到了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性,都認識到了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對于經濟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另一方面,建立研究型大學和鞏固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是一項復雜、耗資巨大的工程,許多國家對此并沒有深刻的認識(Salmi 2009)。

21世紀早期是許多國家建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時期,是各國高等教育機構不斷壯大的時期,是各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時期。

下面筆者試圖描繪卓越的研究型大學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分類清晰的學術系統,卓越的研究型大學就處在學術系統的頂端,并且獲得外部支持來履行其職能。

除了美國、日本的部分研究型大學和拉丁美洲的少部分羅馬天主教大學,大部分的研究型大學都是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盡管一些國家,如土耳其、印度和拉丁美洲的一些私立大學也開始側重開展科研,但私立高等教育領域還是很難擁有足夠的資源建成研究型大學。

研究型大學往往是一個國家中最成功的機構,原因在于研究型大學不僅不與校外科研機構競爭,而且還與之建立了緊密聯系。但令人遺憾的是,俄羅斯、中國的“科學院”系統、法國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及其它國家的校外科研機構并沒有與大學建立起緊密的聯系。一些國家正盡力整合校外科研機構和頂尖大學的力量,甚至會將兩者合并。毋庸置疑,這樣的做法將極大地增強大學的科研實力。

研究型大學耗資巨大。與普通大學相比,研究型大學需要更多的資金來吸引優秀的教師和學生,

提供開展尖端科研和教學所需的基礎設施。因此,研究型大學的“生均成本”不可避免地要高于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平均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為教師提供足夠的薪金、建立裝備精良的圖書館和實驗室、為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等。

研究型大學必須做好周密的、長期的經濟預算,長時間的資金不足和劇烈的財政動蕩都不可能帶來研究型大學的成功。建立和維持一所研究型大學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

研究型大學有能力增加收入來源。研究型大學的學位社會聲譽好、學生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并有機會接觸到最優秀的教授,因此,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往往愿意支付更高的學費;研究型大學擁有一些知識產權、發明、創造等,這些在市場上也價值不菲。另外,一些國家的研究型大學憑借其良好的社會聲譽,也能夠獲得社會捐贈的善款。

研究型大學要履行其職能,需要相配套的物質設施。這就意味著研究型大學需要建立起昂貴的圖書館和實驗室。研究型大學也需要配備尖端的信息技術,所有這些都耗資巨大。完善研究型大學的基礎設施是一項既復雜又昂貴的工程。

研究型大學需要享有一定的自治權來設計和發展自身的辦學特色?!白灾巍焙汀柏熑巍敝g的平衡,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而言,會更加棘手。

高等教育機構必須享有學術自由,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學術自由更為重要。

建設和完善一所研究型大學所需的條件是十分復雜的,既包括物質條件和人文條件,也包括涉及學術事業的諸多理念和選擇傾向。

結論

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型大學雄踞學術和知識系統的頂端。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可以推動各國知識經濟的成功。發展中國家需要把研究型大學推向高等教育的國際市場。因此,當前各國應該優先考慮的議題是:充分理解研究型大學的特點,并思考如何改善研究型大學的基礎設施和智力氛圍以使其邁向成功。

[1]Altbach, Philip G.1987.The knowledge context: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Altbach, Philip G., ed.1989.Student political activism: An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handbook.New York: Greenwood.

[3]Altbach, Philip G., ed.2003.The decline of the guru: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developing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New York: Palgrave.

[4]Altbach, Philip G.2004.Globaliz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n unequal world.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10: 325.

[5]Altbach, Philip G.2007a.Empires of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In World class worldwide:Transform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ed.Philip G.Altbach and Jorge Balán, 1 28.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Altbach, Philip G.2007b.The imperial tongue: English as the dominating academic language.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September 8:3608 11.

[7]Altbach, Philip G.2009.Peripheries and centers: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0: 15 27.

[8]Altbach, Philip G.2011.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In 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 ed.Philip G.Altbach and Jamil Salmi, 11 30.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9]Altbach, Philip G., and Jane Knight.2007.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1, nos.3 4:274 90.

[10]Altbach, Philip G., Liz Reisberg, Maria Yudkevich, Gregory Androushchak, and Iván F.Pacheco, eds.2012.Paying the professoriate: A global compariso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1]Chait, R.P., ed.2002.The questions of tenur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Crane, Diana.1972.Invisible colleges: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tific communitie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Douglass, John Aubrey.2010.From chaos to order and back? A revisionist reflection on the California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50 and thoughts about its future.Berkeley,CA: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4]Enders, J, ed.2001.Academic staff in Europe: Changing contexts and conditions.Westport, CT:Greenwood.

[15]Hazelkorn, Ellen.2011.Rankings and the

reshap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16]Kerr, C.2001.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Knight, Jane.2008.Higher education in turmoil: The changing worl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Rotterdam: Sense.

[18]Lillis, Theresa, and Mary Jane Curry.2010.Academic writing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s of publishing in English.New York: Routledge.

[19]Ma, Wanhua, and Wen Jianbo.2013.The Chinese academic profession: New realities.In The global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e BRICs and the United States, ed.Philip G.Altbach, Gregory Androushchak, Yaroslav Kuzminov, Liz Reisberg and Maria Yudkevich.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Mohrman, Kathryn, Wanhua Ma, and David Baker.2008.The research university in transition:The emerging global model.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1: 5 27.

[21]Nerad, Maresi, and Mimi Heggelund.2008.Towards a global PhD? Forces and forms in doctoral education worldwide.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2]Rhoten, Diana, and Craig Calhoun.2011.Knowledge matters: The public mission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3]Salmi, Jamil.2009.The challenge of establish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Washington, DC:World Bank.

[24]Schuster, J.H., and M.J.Finkelstein.2006.The American faculty: The restructuring of academic work and careers.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責任編輯 李震聲)

Advancing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The Rol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SA]Philip G.Altbach, translated by HU Ying, revised by BIE Dun-ro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a central part of all academic systems and are central to the success of any modern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st top journal editors, and most authors and reviewers are located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support access to global knowledge, and are centers of communities of scientists and scholars, and more often have funds available to send faculty members to conferences and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nd even at the core of the Internet revolution.So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are at the center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mission.As the repositories of knowledge and critical centers, globalization is both a bene t and a curse to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develope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but meanwhile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language and are required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profession.At last, this article outlines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points out to build the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needed for successful research universities is a top priority.

research universit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knowledge communications

G640

A

1672-0717(2015)01-0004-11

2014-11-18

菲利普·G·阿特巴赫(1941-),男,美國波士頓學院國際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莫南高等教育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比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胡穎(1989-),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輔導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歡
大學教師
“留白”是個大學問
最美教師
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大山里的教師
黃河之聲(2021年5期)2021-05-15 02:31:24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教師如何說課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師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久久99精品| 色悠久久综合|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日韩a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伊人无码视屏|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亚洲一区第一页|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欧美色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第一页| 久久不卡精品| 婷婷丁香色| 日韩麻豆小视频|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日本a级免费|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免费|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草久久伊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午夜不卡| 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内视频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 亚洲天堂啪啪|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综合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99性视频| 精品国产网|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69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色综合成人| 亚洲男女在线|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麻豆国产精品| 国产黑丝一区| 色综合久久88| 日韩av手机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