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永

摘 要:文章突破會計界對無形資產定義的狹隘性,綜合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資產評估學、法學等綜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從價值創造視角構建了無形資產概念框架,重點分析了內部各個價值創造因子之間作用耦合,突出了無形資產價值創造系統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價值創造 無形資產 耦合 系統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3-100-02
一、企業價值與價值創造
(一)企業價值
企業價值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財務會計學理論關于企業價值的定義是: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平均加權資本成本的折現值,持續發展與成長是企業價值規模不斷變大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價值是企業對其資源綜合運用和配置的能力體現,這些資源主要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信息資源。現代企業以物質資源為基礎,人力資源為核心,通過利用財務資源和信息資源達到提升企業綜合運用資源的能力,進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因此企業價值最終表現為利用各項資源的能力所產生的效能之和。
本文借鑒財務會計理論與經濟學理論對企業價值的定義,吸收社會科學理論的觀點,認為企業價值是企業根據內外部經營環境的需要,綜合運用有形與無形資源所創造的能夠滿足自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價值量。
(二)價值創造
企業價值創造是創造價值的能力,企業價值創造理論的基礎有:古典利潤理論、創新理論、成長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等。古典利潤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途徑和表現就是不斷獲得利潤,利潤是企業價值創造的源泉,利潤越大,財富越多,企業價值就越大,這種觀點在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還具有強大影響力。創新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從根本上需要不斷創新來加以體現,創新能力是企業價值創造的基礎,通過創新可以使企業構建全新的盈利模式、使用更具競爭力的生產技術、優化管理模式、再造組織流程等,從而奠定企業在行業內的領先定位,提高獲取資源的能力,達到不斷增強企業價值創造張力的目的。成長理論認為:企業價值創造應關注成長質量、成長速度與成長效率,三者辯證統一,僅有成長速度或僅有成長效率,但沒有成長質量,就無法全面實現企業價值創造的目標。企業價值創造的首要對象是企業所有權的擁有者,因此應以成長質量為核心,構建企業成長體系,從而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競爭優勢理論又稱為鉆石模型,該理論認為總成本領先、差別化經營及專一化是企業不斷實現價值創造動力之源,因此企業應采取戰略措施,不斷獲得競爭優勢,從而增強價值創造能力。
企業價值創造從本質上看,是企業根據自身屬性和發展目標,綜合運用各項資源不斷創造企業價值的過程、狀態和具體表現。不同的企業由于擁有資源的數量、性質、運用能力不同,其價值創造能力也有差異。伴隨著現代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不斷發展,無形資源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一項資源,如何利用好無形資源成為提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無形資產定義與概念框架構建
(一)基于價值創造的無形資產定義
企業價值創造的基礎是企業擁有的各類資產,主要可分為有形和無形資產。伴隨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網絡經濟的發展,無形資產在企業價值創造方面作用日益凸顯。無形資產從形成來源來看,與有形資產有一定區別,但是又存在相同的特點,即無形資產的形成,同樣需要企業付出一定的資金或代價。無形資產的形成與資金投入、創新能力(主要是技術創新)、組織設計、組織關系和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緊密相連,無形資產需要這五類因素共同或某一因素主導下發揮聯合作用而形成。例如一些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無形資產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高研發費用投入和高級研發人才。再如一些旅游性企業(如迪尼斯樂園),依靠的是品牌和營銷能力。還有一些企業是依靠獨特內部組織設計和架構(例如安利公司)形成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形成是以企業資金投入、創新能力、組織設計、組織關系和人力資源為載體的,這五個節點通過橫縱連接、綜合交叉、無限循環為無形資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基于以上認識,綜合多方觀點,本文基于價值創造視角提出無形資產的定義:無形資產是以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為根本目標,以企業資金投入、創新能力、組織設計、組織關系和人力資源為基礎,通過企業科學決策、戰略規劃、優化管理所培育開發出的非物質形態價值創造來源。
(二)無形資產概念框架構建
本文將無形資產放到一個綜合的環境和背景下考察,從而分析出無形資產的形成框架,這對于進一步科學定位無形資產和后續研究的展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無形資產概念形成框架可參見圖1。
通過圖1可以看出,無形資產概念形成需要綜合考察多種因素和環境影響,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加以解釋。
首先,價值創造視角下的無形資產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主要包含內部和外部兩個變量,而外部變量包括環境變量(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等)、政策變量(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這兩個變量構成能夠影響無形資產形成與發展的外部價值基礎,企業在創造、培育無形資產時必須考慮環境和政策變量對自身的影響,通過能量交換和相機選擇來制定符合外部環境要求的無形資產發展策略。內部變量包含了企業對發展培育無形資產的戰略態度、企業發展的模式及企業擁有有形資源的數量、結構、規模及潛力。內部變量是無形資產形成的重要價值基礎,無形資產的形成與價值創造能力必須通過與內部變量綜合運用才能實現。
其次,從圖1可以發現,外部變量和內部變量如果進一步細化,可以提煉出五個具體的能夠影響無形資產形成因素,分別是企業與外部關系、信息及網絡、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組織變革與文化。一方面這五個因素同外部環境的關系呈現由強到弱的關系,例如企業與外部關系,包含了企業同顧客、供應商、零售商、政府等單位和組織的關系,企業與外部關系可以形成關系類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企業同外部單位和組織建立一定關系后形成的,它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具有比較強的敏感性。依次類推、信息及網絡、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組織變革與文化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會逐漸減弱,而對企業內部環境敏感性則會越來越強。
最后,通過綜合運用企業與外部關系、信息及網絡、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組織變革與文化形成了具有價值創造能力的無形資產,無形資產一方面具有聚合性,另一方面則具有可分離性。聚合性是指無形資產在形成過程中,需要綜合外部變量、內部變量所有因素的影響和進行能量交換,最終形成無形資產。分離性是指不同的價值影響因素形成了不同類別的無形資產,具體來看,如果將無形資產本身視為一個價值系統,包含關系類人力資產、技術類資產、人力資產、組織類資產四個因子。
三、無形資產構成要素相互作用與耦合
無形資產構成要素即價值創造因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和耦合的情況。耦合原意是指軟件系統結構中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程度,聯系越緊密,則耦合性越強,聯系不緊密,則耦合性弱。無形資產構成要素分為人力資產、關系資產、技術資產及組織資產四個價值創造因子,也可以理解為四個價值創造模塊,這四個價值創造因子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彼此間會產生相互作用和耦合現象,按照組合原理耦合的對數6對(兩兩成對)、4對(三三成對)、1對(四個一對)共構成相互可能影響11個模塊關系。為了簡化分析,本文分析四種價值創造因子之間相互作用和耦合的情況。
本文擬從人力資產為切入點,分析無形資產構成要素相互作用與耦合情況。人力資產是無形資產價值網絡體系中核心類價值創造因子,人力資產可分為個體、群體、組織三個類別。首先人力資產的價值創造性體現為個體的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個體通過發揮智力和知識優勢,為企業價值創造貢獻力量。然后個體通過一定的組織結構、制度設計和安排結合群體,即俗稱的團隊,團隊可以優化資源,明確分工,整合人力資源優勢,有助于人力資產更好的發揮價值。在團隊的基礎上,由個體、團隊不斷地疊加就形成了組織,通常所稱的企業組織,首先是人構成的組織。人力資產無論是個體、團隊還是組織形態,對于其他價值創造因子將產生直接作用,例如個體和團隊創新可以促進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形成、個體和團隊智力和知識資本也由有助于關系類無形資產的發展,許多企業關系類無形資產往往從一開始是由團隊開放和培養出來的。但是人力資產作用的發揮,必須依靠組織設計和架構,現代社會賦予人很大的自由和空間,而企業組織通過提供制度安排、具體架構促進個體人力資產知識資本和智力資本最終向企業價值轉化,因此組織類無形資產對于人力資產價值發揮也具有促進作用。通常關注的組織設計、治理結構優化、考核激勵制度及文化構建從根本上是在尊重個體人力資產基本權利的基礎上,提升人力資產的價值創造率。
無形資產價值創造因子的相互作用與耦合是網絡狀的鏈接,作用和耦合的程度表現出強烈的動態性特征。人力資產由最初的屬于個體的智力和知識資本轉化團隊和組織類人力資產,這其中涉及到如何解決個體權力與組織權力的問題,現代企業一般會通過加強激勵與考核、建立期權和股權激勵制度等激發個體價值創造積極性和主動性。伴隨著企業長期的發展,無形資產價值創造因子組織類特征將會更加明顯,例如關系類無形資產可能最初由杰出的企業領導人所創建,但是經過長期的維護和發展,即使杰出的企業領導人不在其位或退出企業,其關系類無形資產也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原因是長期的發展已經是關系類無形資產這種價值創造因子脫離了最初的生成主體,產生了組織化特征。同樣的還有組織類無形資產,以組織文化為例,最初的組織文化可能源于企業領導人的一個思想和創意、源于團隊合作的模式和具體做法,但是經過長期發展,組織文化會形成一個極富張力的價值創造框架,成為一個能夠包容不同個體、團隊的概念框架。
參考文獻:
[1] 王晨.以無形為核心的企業價值創造模型研究[D].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
[2] 蔣琰.基于網絡系統的資源配置與創租機制思考[J].當代財經2007(4)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1190)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