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宇
投資失敗是商界常事。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如果是經濟周期、產業環境普遍不佳等不可控因素所導致的失敗,則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存在程序缺失或者人為故意等因素,則應該好好追究相關責任。
能源項目投資金額往往十分巨大,動輒上億元,投資更應該慎重,一旦投資失敗,損失必定慘重。我們無意指責特定企業的投資失敗是否應該追究責任人,只是想借機探討對于國企投資的失敗,應該如何總結教訓,理清原因,防止失敗重演。
中海油退出新能源板塊的行動從差不多兩年前就已開始,但是這一攤子事至今仍未收拾完畢。春節前的2月17日, 中海油總公司下屬的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項掛牌轉讓海油碧路(南通)生物能源蛋白飼料有限公司(下稱海油碧路)74%股權及39186萬元債權。
海油碧路74%股權對應掛牌價格僅為1元,也就是說其實只要有人接手該公司的債務,海油碧路的74%的股權就歸其所有。
石油公司兼營新能源的案例不少,中海油當初選擇進入新能源產業的戰略并無不可。如果遇到產業形勢發生轉變,退出也是有智之舉。不過,不管是進入還是退出,總該有個程序和交代。
盡管海油碧路以及中海油總公司并非上市的公眾公司,但作為國有資產,上億元的投資失敗是否該有個解釋,其內部是否有相關程序和調查,我們不得而知。
海油碧路的主營業務是研究、開發、生產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油。中石化以及其他一些企業也有相關的業務,生物柴油產業近幾年的確波瀾起伏,但仍有活下來,甚至活得好的企業。
根據審計署此前對央企的審計,未經批準擅自投資、未經集體研究決策擅自投資、未評估風險貿然投資等行為在央企中并不罕見。相關部門應該對這類行為嚴格查處,杜絕再次出現非不可控因素導致的投資失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