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魏楠
新年伊始,一場暴風雪突襲美國。和季節上的春天一起被推遲的還有美國的煉油產業。原本在去年下半年接連不斷的油價下跌刺激下,美國諸多煉廠雄心勃勃,意欲在2015年一掃煉油市場飽和的陰霾。
僅僅兩個月之前,美國的煉油業還是一片繁榮。美國原油供應的大幅增長使得煉油需求急劇上升,許多煉油廠產能利用率超過90%。美國煉油的產能已經達到大約每天1780萬桶,而2年前這一數據還是40萬桶。
埃克森美孚在當前低油價的環境下依然實現38%的利潤增長。這部分得益于埃克森美孚龐大的煉油網絡。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測,2015年美國家庭將平均節約550美元汽油成本,平均燃料支出將達到11年新低。除了消費者,汽車行業和煉油行業可能也希望油價能夠繼續下跌一段時間。
然而兩個月過去,美國煉油產業卻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罷工、爆炸、事故,期待中的春天不僅沒有到來,反而是一片“寒冬”。
由于鋼鐵工人聯合會未能與各大石油公司就改善工人工作環境的提議達成共識,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組織美國各地煉廠工人進行大罷工。2月1日罷工開始。在一周內,從加州和德州的9個網點迅速蔓延至美國中西部,波及十多處煉廠等。截止2月底,共有12家煉油廠工人離開了工作崗位,全美五分之一煉油產能受到影響。
上一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罷工是在1980年,當時的罷工持續了三個月之久。而再往前追溯,全美范圍的大罷工最負盛名的應該是20世紀40年代的那次。只不過那一次的主角是煤礦工人。
彼時,沒有進入石油時代的美國非常依賴本土煤炭產量,除了提供發電和供暖之外,煤炭還是當時主要長距離交通工具——火車的最重要能源。經過一系列博弈、妥協及其他政治手段,杜魯門總統打壓了煤炭工會。
今天的主角一方從總統換成了石油公司。盡管煉油效益很好,但是多數石油公司手中的資產以上游為主,削減開支成為必然。裁員或者減少工資能否實現?這一輪罷工決定的不僅僅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油品貿易的走向,更決定了石油公司2015一整年的財務報表的優劣與否。
禍不單行的意思是禍事總會接踵而至,至少對美國的煉油產業來說是這樣。2月18日,美國加州托倫斯,埃克森美孚公司一家煉油廠當天發生爆炸,4名工人受輕傷。這家大型煉油廠遭受破壞嚴重,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生產,這將會直接導致周邊地區汽油價格的上漲。
這并不是今年美國煉油廠的首次事故,美國當地時間1月10日6時,香港首富李嘉誠持股的赫斯基能源,旗下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的日處理15萬桶原油的煉油廠發生爆炸起火。大火整整燃燒了10個小時才被撲滅。
而就在埃克森美孚煉油廠爆炸兩天前,美國西弗吉尼亞州一輛載運原油的列車脫軌后起火,摧毀房屋。泄露的原油流入河流,迫使2個城鎮的人口疏散。
傳統上,油輪和管道運輸的原油占據了美國消費量的90%以上。鐵路運輸模式一直以來占據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近年來有猛增的趨勢。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鐵路運輸事故的頻發。因此,盡管對于美國的某些煉廠來說,鐵路運輸的石油更具經濟優勢,但是油輪和管道運輸的原油依然占據了美國石油消費量的90%以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