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巖熙 王吉恒
[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增加,我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日益顯現。在這種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不和諧的背景下,綠色金融應運而生。綠色金融將環境生態觀念引入商業銀行內部,使其成為銀行經營活動的核心理念。商業銀行是資金融通的樞紐,風險和機遇并存:一方面,在經營活動中面臨著影響銀行信貸資金安全的環境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引導資金流向,向那些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和企業傾斜,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商機。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和機制,建立建全銀行內部治理機制,大力建設低碳銀行,有利于實現商業銀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綠色金融;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簡介]于巖熙(198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東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財政與金融。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社科項目“基于金融模塊化構建黑龍江省金融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4B074。目前,從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倡導節能減排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應運而生。綠色金融來源于綠色文明(王軍華,2000)。自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提出以來,綠色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引發了人們對傳統金融發展模式的思考,國內外專家、學者經過深入研究形成共識:綠色金融是推動低碳經濟的重要工具,也是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綠色金融是國外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中國化。
一、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綠色金融
1概念及內涵
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稱為環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業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聲明》(UNEPFI,1997),引申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門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自己的一項政策,通過金融業務活動與加強資源環境保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強化節能減排有機結合起來,以確保能源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金融營運戰略(高建良,2009)。綠色金融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以及生態保險的方式,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是實現節能、減排、降耗的金融業務,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為目的(王順慶,2010)。
2功能與特點
綠色金融具有融資服務、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資源的核心功能和調節經濟結構、規避風險的市場功能;具有風險交易、信息傳達、消費引導、區域協調、財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綠色金融的特點是注重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利益,將生態因素納入金融業的核算和決算體系;關注環保產業、生態產業等長遠利益。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1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犧牲最小的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最大的經濟發展(馬傳棟,2002)。
2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
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會上提出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個世紀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策;1992年,在巴西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國家首腦大會,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
3可持續發展理論在金融業的實踐
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其完整的理論體系包括經濟、生態、自然、環境、資源和生產等方面,仍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國外對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自身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強調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倡導銀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國外金融業將企業競爭力和改善環境聯系在一起。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聯合國環境署發表了《銀行界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有100個機構和團體簽了字,由此創立了金融自律組織(UNEPFI),該組織從實踐和理論上不斷探討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國際金融公司聯合荷蘭銀行于2002年10月在倫敦召開“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問題”會議,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及西德意志銀行等九家銀行參會。會議制定了“環境與社會風險的項目融資指南”(即赤道原則),規定金融機構有義務對融資項目涉及的環境和社會問題進行審核調查。金融機構在提供融資前,要求項目發起人提交對社會和環境負責任的證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機構實行了“赤道原則”,其業務范圍擴展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在全球項目融資市場上的份額達到85%以上。
二、綠色金融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商業銀行以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為經營對象,經營特殊商品——貨幣和貨幣資本,提供貨幣收付、借貸以及各種與貨幣相關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具有調節經濟的特殊功能:通過信用中介活動來調節社會不同行業的資金流動。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體,作為資金融通的樞紐,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促進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社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推行綠色金融,重視環境問題,為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發展機遇。商業銀行通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可減少有害物資的排放,從而減少商業銀行自身的運營成本;商業銀行推行綠色金融,承擔社會責任,對影響環保的項目不予貸款,能夠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環境風險為商業銀行擴大了產品經營范圍,減排費用、環境友好技術的投資需求等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融資機會;通過提供綠色投資產品,可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endprint
三、我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資金融通、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銀行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的興起,實現了由單一銀行壟斷體制向以中央銀行、四大國有銀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等多種金融體制的過渡。四大國有銀行通過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業銀行發展模式。
(一)我國商業銀行對“赤道原則”的踐行
在“赤道原則”的指導下,我國商業銀行用具體行動來踐行綠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5家大型銀行共發放支持節能減排重點項目貸款10634億元,支持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貸款3878億元,節能減排技改貸款20941億元,收回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的企業貸款3934億元。中國工商銀行提出了《關于推進綠色信貸建議的意見》,建立了信貸的“環保一票否決制”;中國建設銀行組建了“赤道原則”研究團隊,推進信貸政策與國際行業“赤道原則”接軌;中國農業銀行推出了以CDM機制項下“經核證的減排量”收入為質押的節能減排融資;浦東發展銀行推出了《綠色信貸綜合服務方案》;深圳發展銀行和中國銀行開展了掛鉤海外碳排放權期貨價格的金融理財產品服務;興業銀行在經營理念、運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顯示出綠色金融發展的優勢,成為我國唯一的“赤道銀行”。
(二)我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商業銀行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傳統的金融活動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加上商業銀行內部對綠色金融的規律和知識掌握不足,綠色金融服務工具和人才相對缺乏;綠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屬性,綠色金融創新性強,風險相對比較高;政府有關部門政策扶植和激勵措施不夠完善等,致使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對資源、環境、生態因素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是沒有形成完善的綠色信貸激勵機制。在金融產品創新及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較高的風險,影響了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主動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綠色信貸信息供享機制。缺少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合作交流機制,主要表現為相關環保部門信息、技術標準化信息、產業政策信息溝通交流渠道不暢通;金融制度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同步,風險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創新能力不足。由于開發綠色信貸產品創新能力有限,對于科技含量較高、建設周期較長、風險較大的項目,傳統的金融產品無法滿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政府相關政策和機制
綠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質,需要政策引導,因此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商業銀行只有依據國家有關發展綠
色經濟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訂自身的綠色金融服務操作規程和工作細則;建立政府監管機制,政府部門通過綠色金融對企業實施監管,使綠色金融成為銀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約束力量;建立企業信息平臺、環保信用信息數據庫及銀行和企業的借貸信用體系,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項目投融資專家評估系統,綠色金融項目目前處于探索和創新階段,風險管理難度較大,通過評估系統來規避投資風險。
(二)建立建全銀行內部治理機制
一是商業銀行在建立內部治理機制中,融入綠色金融的理念,將綠色金融作為考核投資項目的重要指標。不僅在資金供給上要向實體經濟傾斜,而且要實現資源配置的社會效應;二是商業銀行應當在“赤道原則”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在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活動中,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確保在融資過程中資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設低碳銀行
商業銀行應遵循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將綠色金融作為銀行自身發展的特殊運作方式,將社會責任與銀行核心業務高度契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碳金融為商業銀行促進經營轉型帶來巨大商機,包括低碳產業項目的投融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強“低碳銀行”的基本建設,從人才培養入手,借鑒國外環境風險評估和管理經驗,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團隊;科學設置機構,完善系統配置和網絡建設等。浦發銀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國金融業“低碳銀行”的目標,倡導環保經營方式,號召全員將節能環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銀行建設經營模式轉型路徑,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參考文獻]
[1]杜莉,張鑫綠色金融、社會責任與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5)
[2]朱惠低碳經濟發展與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支持[J] 現代金融,2010(9)
[3]王順慶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
[4]孫瓊綠色金融視角下的我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09
(責任編輯:郭麗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