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學
摘 要:以沈陽市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碳排放量進行計算,在此基礎上努力分析碳排放量減緩速度相對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沈陽市推行低碳生活的途徑及減少碳排放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沈陽市;碳排放量;低碳生活;低碳環保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7-0153-02
引言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準確掌握各地的碳排放量。沈陽市在經濟活動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并產生CO2,具體經濟活動包括燃燒化石燃料、工業過程、生物呼吸、土壤呼吸等。當然,沈陽市在從事經濟活動中也會消耗CO2,如生物的光合作用。化石燃料燃燒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化石燃料都通過與氧氣發生化學作用從而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服務于經濟系統。由于化石燃料的數據主要來自《沈陽統計年鑒》,而《沈陽統計年鑒》統計的區域經濟系統輸入輸出的化石燃料僅包括煤炭、汽油、煤油、柴油和天然氣,因此本文所統計的化石燃料也僅包括煤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和天然氣。雖然不同質量的煤含碳量不同,其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不相同。但由于資源的可獲得性限制,也考慮到資料的同比性,本文并沒有區分不同質量的煤、不同質量的石油。由于所含碳元素的量不同,每噸化石燃料燃燒所需要的氧氣量也不相同,一般來說每噸煤含碳0.85噸,氧化系數0.982;每噸油含碳0.707噸,氧化系數0.918;每噸天然氣含碳0.483噸,氧化系數0.98。由于化石燃料燃燒的結果是燃料中的碳元素與氧元素化合成CO2,所以可以根據CO2的分子式計算出CO2產生量。
在計算區域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時,需要計算與經濟系統相關的由于生物呼吸產生的CO2。生物呼吸主要包括植物、人、動物與土壤四個部分。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可以近似地用農產品產量乘以1.47求得。
一、沈陽市碳排放量計算
人類呼吸消耗的氧氣可以用沈陽市消費的全部食品量0.283(單永娟.2007)進行估算。相應地人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則用全部食品量乘以0.389。動物的呼吸消耗的氧氣可以根據各類動物(牛、羊、豬和三鳥等)的數量乘以相應類別年均呼吸消耗氧氣量得到。由于沈陽市居民消費的肉類是按重量統計的,而計算動物呼吸量時理應考慮生產肉類產肉率,根據內蒙古的數據計算所得,每頭豬90.69公斤;牛153.83公斤。沈陽市年消費的牛折算為:計算呼吸時需要再除以2得到年平均數。另外,出于統計的便利。
排放二氧化碳是開放系統存在的必然現實,也是維系系統平衡的最基本要件。經濟系統的碳排放本身無所謂好壞,但是決定著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本節在前述章節碳排放量計算基礎上,對沈陽市經濟系統的碳排放狀態進行評價。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理論研究的有限性,本文不可能窮盡統計沈陽市經濟系統的碳排放量。但是本研究保持了各年份變量統計的一致性,所以計算結果可以用來分析沈陽市碳排放狀況與發展趨勢。沈陽市的碳排放量一直以慢于GDP增長率的速度在發展,即碳排放量與GDP發生的相對脫鉤。
二、沈陽市物質流的變化過程影響因素
沈陽市物質流的變化過程與發展趨勢既受自身條件的影響,也受宏觀因素的制約。沈陽市優先受惠于中國的國家政策,在新中國成立后快速實現了工業化,又在改革開放后率先對經濟結構進行了大幅調整。這也造成了沈陽市在改革開放前碳排放量大幅增加,而改革開放后碳排放量增加幅度逐漸放緩。沈陽市所處的優勢國際國內地位,使得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1985年沈陽市人口還只有6 063 377。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沈陽市人口達到8 106 171人。人口增長是促進沈陽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時也必然帶來消費量的增加,從而使得經濟系統所需要的輸入物質也相應增加。沈陽市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是以“大工業、大城市”為指導思想的,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化影響了沈陽市的統一規劃,帶來了嚴重污染,也造成一部分決策者以及學者始終保持著對工業的偏愛。
三、沈陽市減少碳排放相關建議
根據產業生態學原理設計的低碳產業鏈,沈陽市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模仿生態網絡打造新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改善GDP構成,建立能夠協調生產和環境保護關系的低碳產業體系。沈陽市政府可以通過低碳課程、低碳活動等形式將低碳思想融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去,培育低碳經濟的最廣泛基礎,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培育廢棄物定點擺放,分類收集,合理利用;引導公眾減少物質消費量,提倡市民重拎布袋子、菜籃子;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鼓勵居民進行文化創作,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以非物質消費代替物質消費。
沈陽市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慮,需要包括政府、企業與普通公眾在內的所有成員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各成員付出自己廣博的智慧和在技術、制度上的創造力。另外,物質流方法存在本身的重要缺陷,即僅統計物質的數據,而不考慮物質的種類與環境屬性。盡管如此,物質流方法仍不失為一種研究低碳經濟的有用工具。所以作者在能力范圍內以物質流為主要分析工具對沈陽市低碳生活方式加以探討,希望以此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 馮之浚.循環經濟的范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4):10-13.
[2] 黃和平,畢軍,等.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輸入與輸出分析——以常州市武進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6,(8):2578-2586.
[3] 龔剛,林毅夫.過度反應:中國經濟“縮長”之解釋[J].經濟研究,2007,(4):53-65.
[4] 劉純彬,張晨.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內涵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5):6-10.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