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兩會上城鎮化話題熱度不減。其間的輿論波峰表明,兩大輿論場對該話題高度關注,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平臺對兩會代表及委員相關表態的報道和轉發也證明,城鎮化關系國計民生。
從傳播趨勢可以發現,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對此話題的關注走勢大致一致,均在監測期首日呈現“高開”態勢,雖然次日傳播量有小幅下降,但第三日傳播量同時飆升,達到整個輿情監測期的最高值。
當日走勢與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城鎮化有較大關系。輿情監測后期兩大平臺傳播走勢雖略有不同,但后期的“翹尾”走勢表明該話題的熱度還將持續。

除資金難題、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內容外,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尤其是“鄉愁”得到了媒體更多的關注。此外,智慧城市和城鎮化建設的融合發展,城市生態環境等問題也受到了輿論的高度關注。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已在城鎮就業和居住但尚未落戶的外來人口,以居住證為載體提供相應基本公共服務,取消居住證收費。有媒體感慨﹕“個中意義,沒有感同身受,人們很難體會。不知戶籍堅冰漸融,能驅走多少無奈與恓惶。”
融資問題早已被業界視為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第一大難點,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戶籍制度等都需要解決資金來源。同時,地方政府負載能力有限。因此有代表建議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外來資金參與城鎮化建設。“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到2030年,我國需要合計144萬億~238萬億元的城市基礎設施投入。”
隨著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智慧城市建設熱潮升級。評論認為,“智慧城市建設通過頂層設計、技術主導、人文架構、理念融合等,能夠有效解決城市擴張帶來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智慧城市建設可在硬件方面提升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和民眾生活水平,文化建設則在軟環境領域守護并傳承發展民族特色,讓民眾在城鎮化進程中獲得更多的情感寄托。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省長陳敏爾在兩會期間說:“保護山水、保護田園、保護古村落、保護民族特色文化,這都是我們城鎮化道路當中必須面對并且要努力做好的事情。”這句話看似加大了城鎮化建設的難度,但卻包含著對未來“自由呼吸”和“又見鄉愁”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