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馬莉

東旭集團董事長李兆廷
李兆廷是國家恢復高考后較早的一批大學生,1986年畢業于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技術出身。畢業后被分配到石家莊市柴油機廠,從技術員做起,擔任副總經理的時候,只有30出頭。
在那個年代,30出頭就管理幾千人的國企,可謂鳳毛麟角。“不安分”的李兆廷卻選擇了辭職創業。1997年,他創辦了東旭集團有限公司。冒著巨大風險,也頂著無數人不理解的目光。
“年輕人應該闖闖,努力做一些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的新興產業。”李兆廷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成立18年來,通過持續的自主研發,東旭成功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的整套工藝及制造技術,建成了國內第一條TFT-LCD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并迅速實現產業規模化。
“產業報國是我最大的心愿,國家的崛起,實業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李兆廷說。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瞭望東方周刊》:在東旭的成長歷程中,從機械制造型企業轉向以液晶玻璃基板產業為切入點的新材料產業,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轉折。當時為什么要進行這樣高風險的產業跨越?
李兆廷:2003以后,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風向變化,美日韓等在顯示器領域處于前列的國家,逐漸從傳統CRT彩電轉向平板電視研發。那時,國內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但顯示產業方面卻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逐步拉開距離。
當時東旭的CRT彩色玻殼生產設備在國內市場一度占50%,轉型雖然并不緊迫,但我們還是有危機意識,決定進行產業升級。2004年開始,東旭投入了液晶玻璃基板的研發。
這對我們來說并不容易。當時液晶玻璃基板的技術和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沒有技術、設備,缺乏材料、經驗,對于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而言,資金問題更是難上加難,不過,我那時更相信自己對產業前景的判斷,所以就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瞭望東方周刊》:實際上,技術應該是最關鍵的因素,這個封鎖是如何突破的?
李兆廷:整套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不論是技術、設備,還是生產工藝,要求都非常高。由于技術封鎖,沒有現成的經驗技術可以借鑒,只能一邊摸索一邊改進。
就拿其中關系到玻璃液成型的溢流磚為例。為了制造出最理想的溢流磚,我親自帶領技術攻關團隊,熬過了無數個通宵,經過反復研發和調試,終于研制成了,解決了玻璃基板成型過程中的一大技術難點。
有了技術鋪墊,2009年底,我們開始著手在鄭州旭飛公司建設第一條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破解了很多疑難雜癥,終于在2011年建成投產。沒多久,我們的旭飛一線就正式實現了良品下線。一年建廠、一年批量供貨,短時間內實現良品率與國際水平相當。
2012年,我們集團的石家莊旭新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改造,將環保、節能的理念滲透到液晶玻璃基板的生產制造過程之中,經過對生產工藝、設備技術性能的改進,實現了有砷料方向無砷料方的轉換,將產品的環保特性提升至更高水平。
在這個市場,中國企業剛剛起步,面臨著國外競爭對手的強大壓力,所以我們將有限的資源向技術研發傾斜,特別注重在科研機制創新上的探索。我們先后成立了6個研究院,截至目前,各項專利已經突破400多項,真正實現了自主技術創新。
《瞭望東方周刊》:在突破封鎖的過程中發生過哪些你印象深刻的事?
李兆廷:從頻頻受國外公司的技術封鎖,到通過自主研發實現液晶玻璃基板的真正國產化,東旭集團完成這一過程僅用了7年。這個過程中,我們經受了來自國內外的多重壓力。
大家最熟悉的,是東旭集團與國外廠商的一次從訴訟到和解的事情。當時,對于剛剛經過艱難技術攻關的我們而言,的確感到憤慨,同時面臨輿論壓力,東旭到底還能不能走下去?最終,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我們經過一輪輪談判,最后雙方友好協商簽署相關協議,糾紛妥善解決。
除此之外,當時,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對東旭研發的TFT玻璃基板生產線抱有懷疑態度,后來,國家發改委專門組成了調研小組前來考察,最終認可了我們的項目,并繼續給我們支持。應該說,沒有國家的支持和信任,就沒有現在的東旭。
國家應支持投建高世代玻璃基板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中國的平板顯示產業現狀如何?
李兆廷:目前全球已經進入電子信息化時代。平板顯示不僅是電子信息產業的“糧食產業”,其發展水平更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屬于國家戰略性基礎產業。液晶玻璃基板作為平板顯示行業的上游關鍵材料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已建、在建和擬建的本土化液晶面板生產線約30條。一批本土企業逐步掌握了部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生產制造工藝,初步解決了我國的“缺屏之痛”。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的平板顯示產業起步較晚,在國際上面臨著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你認為這個產業的發展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李兆廷:以玻璃基板為例,該上游核心原材料占液晶面板材料采購成本的20%左右,目前被境外企業高度壟斷,特別是8.5代玻璃基板中國尚不具備產業化能力,嚴重影響了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安全和后續健康發展。
首先是本土產能嚴重不足。預計2016年,國內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產線將達到10條,總產能為650萬平方米/月,玻璃基板需求量將達到1300萬平方米/月,而國內企業液晶玻璃基板產能不到300萬平方米/月,不足1/4,且全部為6代以下產品,高世代線G8.5用玻璃基板全部在國外幾家企業手中。

東旭光電液晶玻璃基版生產線
其次是本土企業議價能力弱。東旭等國內企業雖然已經突破了6代以下玻璃基板產業化生產技術,但由于競爭等多種原因,本土企業仍無法掌握議價權。自2008年以來,5代玻璃基板價格下降59.8%,6代玻璃基板價格下降63.6%,遠高于8代以上基板玻璃的降幅。而玻璃基板技術標準和產品種類進化日新月異,需要長期、穩定的創新投入和產業化投入。
《瞭望東方周刊》:你希望國家給予什么樣的支持?
李兆廷:希望國家能支持國內企業建設大尺寸玻璃基板。目前東旭集團在6代以下的生產線研發建設上已經取得了突破,為大尺寸生產線建設積累了可貴的經驗。然而,我們獨立建設8.5代玻璃基板生產線還有一些困難,希望國家能進一步加強對玻璃基板產品的戰略布局,一是以補貼、貼息等直接手段,對高世代玻璃基板生產線建設予以支持;二是鼓勵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共建認證平臺;三是對玻璃基板在面板廠認證使用給予補貼。
也希望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對于建設高世代線玻璃等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的定向增發、融資融券等資本項目,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給予精簡審批手續、優先考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表明,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難以引進的。因此,建議國家利用我國平板顯示市場需求大、產業規模大這一優勢,對玻璃基板前瞻性技術予以高度關注,重點支持平板顯示玻璃技術和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技術研發,實現玻璃基板產業的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