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硯青

北京時間3月11日凌晨,秉燭圍觀2015蘋果公司春季發布會的中國“果粉”驚喜地發現,他們不但等來了Apple Watch,甚至還在屏幕正中央看到了熟悉親切的中國元素:當蘋果COO杰夫·威廉斯向全球介紹全新的醫療研究平臺ResearchKit時,他身后的大屏幕上竟然出現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的LOGO,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主任陳彪的影像,也出現在了發布會現場播放的視頻中。
攜手研究帕金森
“我們這次是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合作,共同參與開發了依托蘋果手機和Apple Watch平臺、用于帕金森病人數據采集和管理的App——mPower。”陳彪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獨家專訪時說,相比蘋果此前推出的HealthKit健康管理平臺,ResearchKit平臺是一個針對疾病研究的平臺。
為了更好地推廣這一平臺,蘋果決定從帕金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和乳腺癌5種疾病入手,在ResearchKit上示范性地開發針對這些疾病的應用。半年前,他們找到了國際運動障礙協會專家陳彪,后者一直從事移動遠程醫療研究。
陳彪介紹,帕金森最大的特點是會出現形體和運動障礙,人們患病后會出現抖顫、無法正常走路以及說話聲音變化等等,而這些表征又都可以通過傳感器來接收,所以非常適于用穿戴設備檢測。
作為帕金森癥治療專家,陳彪介紹說,由于抖動具有間歇性,他經常聽到家屬反映患者明明在家抖得很厲害,卻在就醫時一切正常。
“有了mPower以后,醫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時監測患者情況。”他說,目前全球約有500萬名帕金森癥患者,中國人占了47%。隨著中國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預計到2030年中國帕金森癥患者數量將占到全球的57%。
“世界上有一半的帕金森癥患者在中國,而宣武醫院又是中國接診治療帕金森癥患者最多的醫院。”陳彪透露,2014年宣武醫院的帕金森癥患者門診就診次數超過3.5萬人次,“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這個樣本量非常龐大,這也是蘋果找我們參與這個項目的重要原因。”
移動醫療必須切入疾病
在陳彪看來,醫療最大的意義在于真正找到醫生和患者兩端的需求,并連接在一起。“我們之所以接受蘋果的合作邀請,一方面是看重蘋果的用戶數量,另外一方面是因為認同這種真正切入疾病研究的想法。”
“這些年來移動醫療的概念一直很熱,各類智能可穿戴設備也推了不少,但為什么都是叫好不叫座?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產品沒能調動起醫生的積極性。”陳彪認為,無論是醫療還是移動醫療,都必須有醫生和病人的參與,而現在市場上無論哪種形態的產品,大多數只停留在健康管理層面,“與醫生的需求不吻合,所以參與度始終不高。”
“對于醫生來說,移動設備、移動醫療能否真正跟疾病關聯起來,是一個硬指標。”他說,以帕金森癥為例,這是一個對醫生參與度要求很高的疾病,如果能實現對患者動態的全天候監測,追蹤其震顫、步態、動作快慢、發聲變化以及其他基本生命體征,不但可以為診斷提供極大的數據支持,甚至還可以幫助專家研發新藥和嘗試新的患者管理辦法。
“移動醫療的目的是把大夫和病人連接在一起,并滿足他們各自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滿足網絡公司的需求。”陳彪說。
未來要建醫患管理群
陳彪說,ResearchKit是一個專注于醫療研究的平臺,因此基于這個平臺推出的mPower,主要功能也是向醫生推送帕金森癥患者的數據用以醫學研究,并沒有打通醫生和患者的個人聯系。而他和同事正在研究一款與之類似,卻會讓醫生真正參與到患者管理的遠程醫療產品。
在陳彪看來,大家現在都是病了才去找醫生,這種方式不但成本高昂,還無法實現醫患之間的長期聯系。“我們的設想是建立一個醫患管理交流群,在時間空間都不受限的情況下,讓醫生通過患者上傳的數據,對其身體狀況加以檢測和管理。”
他表示,患者就醫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做檢查、打針、吃藥等。“對于慢病而言,很多時候患者只是來進行一些健康咨詢,醫生幫助其釋疑解惑,這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群里完成。”
老百姓之所以認為“看病難”,是因為難于找到高水平的醫生,“如果有了這樣一個醫患管理交流群,不但可以把醫生的工作覆蓋面放大,還可以讓大醫生帶領小醫生管理患者。”
“至于這個產品是一個軟件還是硬件,是建立在安卓系統上還是蘋果系統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更多的人相對公平地享受到中國雖然有限卻十分優質的醫療資源。我認為這才是移動醫療在中國發展的最大意義和方向。”陳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