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青林
(武漢市黃陂區第六高級中學, 湖北 武漢 430300)
地理課評課的有效策略
馮青林
(武漢市黃陂區第六高級中學, 湖北 武漢 430300)
評課是教師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途徑。正確地評課,從而發揮其應有的引領、導向作用,應做到:基于教學“現場”進行評課;基于不同對象進行評課;基于活動目的進行評課;基于具體證據進行評課。同時還應不斷提高個人理論修養。
地理課;評課;策略;個人理論
聽評課是中小學最常見也最常參加的教研活動形式。無論是教研管理部門還是學校教務部門都熱衷于開展聽評課活動,并且形成了較為詳細的聽評課制度,用以保障聽評課活動的順利實施。然而許多一線教師卻不愿參與聽評課活動,參加聽評課活動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已,可以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評課沒有評到“點子”上,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引領、導向作用,沒能讓參與者獲益。那么,怎樣評課才能評到“點子”上,讓參與者從中獲益呢?
開課教師總是基于自己的班情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的。一節課(即使是刻意準備的課)不是孤立的,它與開課教師整體教學的延續性,學校校情、班情、學情等密切相關,根植于這個班級學生的種種狀況。因此,參加聽評課活動之前,聽課教師應和開課教師一樣:在聽課前充分備課——了解所要聽課的內容,了解開課教師所在學校的校情、班情和學情,使聽課者有目的地帶著問題和思考進入聽課現場。聽課時盡可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可以和開課教師一起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教學的答疑和交流。同時注意觀察和思考,一方面要觀察開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動作、表情,教學內容的導入、過渡、剖析、提問等);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行為表現(包括眼神、姿態、學習是否主動、與教師的互動、相互討論、練習完成情況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效果。將自己置于上課教師的教學情境——“現場”中去思考,體會他們思考問題的視角和方法。
在評課開始前,開課教師通常還會對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源狀況、聽課班級的班風、學風、學情及自己上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和意圖進行說明。參加聽評課的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盡可能掌握“現場”情況。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指出:“對一堂課的評價,要考慮個體、時間與空間、情境等因素,把小整體放到一個大整體中去思考。聽評課時必須基于‘現場’,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盵1]也就是說,評課必須考慮個體、時空、資源等多種因素,正視教學活動的連續性、復雜性,絕不能孤立地、割裂地聽之任之,更不能由自己的經驗作過多的類推和假設,隨意漫談,而要基于教學“現場”進行評課。只有基于教學“現場”的評課才能有效地規避“假、大、空、費”之弊病,使自己的評課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富有真情實感,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
從教師的成長階段看,評課的對象可能是剛入職的新教師、有經驗的教師、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專家型教師。從教師的教齡、個性特點看,評課的對象可能是教齡長短不一、個性特點不同的教師。在聽評課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開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課,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評課的效果。比如對剛入職的新教師,要放低起點,以鼓勵為主,評課要具體,并且力求以商量、啟發、幫助的語言為主,切莫以骨干教師的標準去評,避免挫傷開課教師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在評課的內容上,應該更多地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教材的處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和分解、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課堂語言的表達、課堂秩序的管理、師生活動的組織等方面來評課。對有一定經驗、教學比較成熟的教師則要高標準、嚴要求。如果評課僅局限于常規要素的評議,對其再提高便無任何幫
助,評課就失去了意義。評課時,應重點分析和討論開課教師課堂教育教學水平、對教材的處理、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策略的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對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或專家型教師,在評課過程中應該重點就專家教師或名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出來的教學特色或教學風格進行分析和研討,還可以從開課教師對課堂細節的處理情況,分析其高超的教學技巧、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此外,評價對象的教齡、個性特點,也是評課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作為評課者為了達到評課目的,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學會傾聽其自評,從而做出判斷,做出點評內容的取舍。如對教齡不長、性格內向、心理承受力較差的教師,評課時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注意語言藝術和交流的語氣、態度,既要把問題講清楚,也要讓對方感受到真誠和幫助,使其心悅誠服。而對一些教齡較長、教學風格已經固化的老教師,多尊重、商量,力求“止于當止”。如果不考慮不同的對象,而采用統一的模式進行評課,評課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大打折扣。
聽評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確定評價內容,視角不同,評價內容則不同。[2]評課有時需要對一節課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有時只需要評價課的幾個方面,甚至只需要評價課的某一個方面。課的類型和聽評課的目的決定了聽評課的類型和視角。不同性質、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課對聽評課的要求是不同的。目的不同,評課的內容或側重點也不同。具體到一節課上來,要先明確聽評課的目的,再選擇從何種視角去評課。[3]如以教學診斷為目的的聽評課,評課時應力求“務實”,聚焦“問題”,實事求是地評價。評課時,聽課教師應把聽課中獲得的信息與思考進行歸納與分析,遴選出體現主要矛盾的問題作為評課重點。避免對教學中出現的偶發性錯誤抓住不放,或去抓枝節的無關大局的非本質的東西,而應該關注課堂教學的要害問題、傾向性問題、本質性問題。而以主題研討為主的聽評課,如果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不按照設置好的主題進行評課,而是你一言我一語,那么評課的觀點將很難聚焦,評課的深度將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某地為解決高三地理二輪復習效率不高的問題,專門組織高三地理二輪復習教學研討專題聽評課教研活動。在聽完一到兩節二輪復習教學常態課后,參加聽評課的教師就應該圍繞二輪復習“專題內容的組織、學生思維訓練的方法、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和完善”等方面,對具體的課進行評析和研討,而不宜過多地去討論和評析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實踐表明,聽評課時,如果關注的內容過于廣泛,就很有可能拘泥于一些細節問題,而難以聚焦于某一個或幾個評價指標,難以發現深層次的教學問題。[4]如果是觀摩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就應該重點評價這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等。一般評課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幾項。
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評課是很“日?;钡模?,“日?;辈坏扔凇半S意化”。評課者決不能“赤膊上陣”,既要對教學內容研究深透,又要在課堂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在評課活動過程中要根據一定的目的詳細記錄具體的教學過程或教學細節,并在評課環節作為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要努力做到每說一句話都有一定的依據或證據,不能信口開河、張冠李戴、自說自話。[5]比如,對某位地理教師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一節課上運用“穿插”技巧進行評析——“‘穿插’不能游離于教學主題”,要支撐評課教師這一觀點,就需要在聽課過程中記錄和掌握一系列的證據,并形成“證據鏈”。
教師在運用“穿插”技巧時,沒能很好地把握住度,游離了教學主題,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建構。如在分析“人口壓力”時,教師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等內容穿插進來,并根據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要求學生計算出我國每年新增人口的數量。結果不僅沒有起到知識的遷移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的正常學習。當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時,相當一部分同學都忙著在書上記筆記,還有幾個學生悄悄地問旁邊的同學,人口增長數量如何計算?把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對“人口公式”的理解和計算上,而將人口壓力和人口問題對環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一學習主題給忽略了。又如,教師在分析完“我國資源短缺狀況令人擔憂”時,穿插進了“華北地區資源分布”的例子,以此來說明我國資源分布不均及其帶來的影響。通過實例分析,加深學生理解是應該的,但問題是,教師在舉例時,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熟悉華北地區的范圍和地形,不僅游離了教學主題,而且讓人感到很唐突,使學生的學習一下子渙散起來,也直接影響了后面的教學。再如,在“怎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穿插了“世界農業地域類型”和“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的特點”等內容,一下子將同學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對上述內容的復習上,淡化了教學主題。致使我國特色生態農業模式這一難點知識未能有效突破,學生對學習也感到很茫然。
如果評課過程中沒有基于具體的證據進行評課,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分析還是建議,都不免流于空泛籠統,評課自然難以切中肯綮,評到“點子”上,甚至會鬧出笑話。
評課,作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礎的形式,其鮮活性、及時性、互動性和針對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難以替代的。同時,聽評課也是一種有效合作的研究方式,要使評課活動取得應有的效果,學校要大力創造合作的文化,為教師合作提供保障;[6]而作為每一位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要想評好課,還是需要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支撐的,如認知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學科教學心理學、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各種理論相互借鑒,都可以為評課時所用。教師應該多學一點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個人理論素養,從各種理論中找出適合自己的理論,消化、吸收,才能不斷提高評課水平,從而更自如地作出對一節課整體和局部的價值判斷。唯有如此,評課才能切中肯綮,發揮其應有的引領、導向作用。
[1][6] 尤煒.聽評課的現存問題和范式轉型——崔允漷教授答記者問[J].基礎教育課程,2007(11):41-44.
[2][3] 丁道勇.評課中的視角差異及其重構[J].上海教育科研,2012(5):14-17.
[4] 周坤亮.指向課堂教學改進的聽評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6):52-53,61.
[5] 張賢金,吳新建.怎樣評課方能讓人心服口服[N].中國教育報,2015-7-22.
(責任編校: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