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根 譚麗濤
摘 要:服務地方經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分析了當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工作過程;課程;知識
中圖分類號:F74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137-02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包括教學觀念、教學原則、教學內容組合、教學方法運用、教學過程控制、學習考核方式、課程教學評價標準、教材開發在內的課程教學樣式。其對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制約或促進作用。
一、當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進入新世紀,許多高校專業特別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定位越來越明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是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需要。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學科型教學思想的影響,時至今日,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中,還有相當部分教師仍然忽視高等教育的特征,仍在沿襲學科型教學模式,專業課程教學仍是普通教育的簡單復制。其主要表現是:
1.以學科知識系統和邏輯為導向,忽視職業崗位能力需求;
2.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忽視職業能力訓練;
3.以教科書為平臺,忽視職業活動實際狀況;
4.以教師為主體,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5.以終結性評價(期末卷面考試)為主要手段,忽視職業能力的日常養成。
其主要弊端:一是課程教學與職業實際相脫節;二是重知識輕能力,重講授輕實踐,知識傳授與職業能力訓練相分離;三是學生職業能力和教師教學能力無法客觀驗證。(因為學科型教學體系對學生成績的考核是“紙上談兵”,對教師教學能力及水平的考核,其核心指向是看“老師講不講得好”)。四是教材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導向。
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和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這是當前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發展中一個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迫切性
隨著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及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式愈加嚴峻,所以正確認識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從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看,高等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就業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所以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必須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因此,課程的設置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反映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反映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需要,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
1.以工作過程確立課程教學體系。即課程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接職業崗位工作環節、環境和典型工作任務或活動。具體來說,課程目標特別是職業能力目標要以完成職業任務、勝任崗位資格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為導向來設定;教學內容要以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內容為根據來構建;教學組織與實施要以職業崗位工作環節和實際情境為邏輯來安排;課程考核要以職業崗位工作規程、作業標準等為規范來進行。
2.以能力培養確定教學目標。即課程教學組織必須重點突出的六個核心要素:職業能力需求分析、職業能力目標(包括職業技能和相關素質目標)、職業能力訓練項目、職業活動素材、“教學做”結合、形成性考核。
3.做到能力培養與崗位需求對接。即“課程對接崗位”為內核,將上述六個核心要素有機整合,融為一體而形成的高職課程教學基本原則及程式。具體包括以下七個方面:以職業崗位活動調研為前提進行職業能力需求分析;以職業能力需求分析為導向確定明確、具體、可檢驗的課程職業能力目標;以職業能力目標的需求為依據,按“必需、夠用”原則確定明確、具體的知識目標;以課程目標、崗位工作過程和認知規律為依據,組合教學模塊,設定教學內容;以能力訓練項目作為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載體;以真實的職業活動實例作訓練素材,實現項目教學的職業仿真性;以項目教學為平臺,真正實現“教學做”三者的融合;以學習過程中訓練項目完成情況及主觀性表現考核為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見圖1。
參考文獻:
[1] 羅桂蘭.基于工作過程的《出納業務核算》課程教學[J].現代營銷,2012,(10):46-47.
[2] 潘欽鋒.應用型院校建筑結構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2,(35):143-144.
[3] 陳春林,朱張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學科教育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1):43-44.
[4] 陳麗婷.基于CDIO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J].職教通訊,2010,(3):18-20.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