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
摘 要:從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內涵、特點出發,全面研究了主體性體育教學的作用及其發展,并提出了實施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對策,為在體育教學中實施主體性體育教學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主體性;體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147-02
引言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承擔著三項任務,即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基礎知識、技術和技能;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與道德意識教育。為完成這三項任務,教師要備教材、寫教案,吃力地去教;學生要費勁地去學。心血與汗水付出了許多,回報與收益卻少而又少,以至于學生跨出校門走向社會仍不知體育課上學了些啥。如今,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體育教學要通過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體現“學生主體性”。因此,主體性教育作為一種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素質為核心的新的教育思想,是一種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宗旨的教育,它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和要求完全一致,也必將會對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內涵、特點
(一)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內涵
我們把主體性教學定義為一種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組織成一個在教師激勵和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過程,實質就是樹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中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從事體育鍛煉,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創,讓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
(二)主體性體育教學的特點
1.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主體性體育教學,必須首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備課 、授課和課后輔導要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同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立性,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主體性教學這種方式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育能力的培養。現代教學論認為,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為重要。素質教育與終身體育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會學生體育,而是要教給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手段。因此,主體性體育教學應當重視學生體育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
3.教與學的結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和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師進行引導、指導和督促。因此,在主體性體育教學中,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在教與學的雙邊關系中調動兩者的積極性,以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4.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在主體性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從而使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主體性體育教育的發展
(一)主體性教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從教育實踐方面看,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重視主體性素質的培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趨勢?!敖逃谠匠鰵v史悠久的傳統教育所規定的界限。它正逐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整個人的各個方面雖然一個人正不斷地受教育,但他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了?!薄敖逃m然建立在從最近的科學數據中抽取出來的客觀的知識的基礎上,但它已經不再是從外部強加在學習者身上的東西,也不是強加在別的人身上的東西。教育必然是從學習者本人出發的。”有的學者將主體性區分為破壞的主體性和建設的主體性,將建設的主體性又具體區分為重復的主體性和創造的主體性。著名的羅馬俱樂部在其研究報告《學無止境》中,將學習區分為維持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維持性學習有利于形成個體重復的主體性,創新性學習則有利于促進創造的主體性的形成。
(二)主體性教育與現代體育教學改革
20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工作時間減少,余暇時間增多,他們開始對枯燥的體育教學反感,對歡樂愉快的快樂體育興趣日增。體育界的一些專家、學者開始重視體育教育怎樣進行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培養出適合世界和社會發展的人才的研究,這為日本的快樂體育思想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引入我國打下了基礎,從而我國也產生了快樂體育和終身體育。之后又連續出現了許多以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牛自主能力、創造能力、能動能力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各種類型的體育,如成功體育、情感體育教學、發展能力的體育教學、群體體育教學、研究性體育等等。這些種類的體育無一不是圍繞著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進行改革的,直到現在人們還一直在研究如何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夠真正得到發揮,使學生的能力真正得到鍛煉和培養。
(三)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建構
主體體育教學強調的主要是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主體性的發揮,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的主動思維、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分析、比較、創新、語言表達、組織、評價、總結等各方面能力都有所鍛煉和提高,同時,可以使學生從中體驗做一名老師的樂趣與感受,并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鍛煉,創造一個充滿創造性學習、能力鍛煉與培養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條件。具體的實現條件如下:在教學觀念上,打破傳統的教師“教授”觀念,向“學習指導”觀念轉化;批評教師的權威,強調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誘發和指導;建立一個主體參與和能力鍛煉有機結合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討論學習”的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自我設計、自我編排、自我組織、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促進學生間的互教互學。它是學生主體性發揮、享受樂趣、創造性學習和學生各方面能力鍛煉的必要條件。在教學評價上,打破傳統的教師評價的方式,向教師評價、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綜合評價方式轉變,提高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判斷能力。
三、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實施的建議
(一)注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在制訂一學期、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是否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動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目標,這是關系到實施主體性體育教學成敗的首要問題。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和學生活動的定向、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方式方法、活動結果的評價,都受教學目標的制約。教師有了明確的自主性體育教學目標,就能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自覺、主動地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加強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實施主體性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法,又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兩者要緊密聯系在一起。要采取多樣性和形式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認識到體育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深刻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主體的自覺性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在對不同類別的體育項目和不同難度技巧的掌握,尤其難度較大的運動技能學習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和恐懼感比較大,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心理上的指導。因此,體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人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調控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控制自己,從而增強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覺性,達到主體性體育教學的目的。
(四)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應盡可能滿足主體學習的需求
以往的教學習慣以教材為中心,研究教師如何循序漸進地教,而忽視學生樂于怎么樣學。這些過分注重講授的教學方法和忽視對學法研究的現象還沒有徹底擺脫。學生個性很強,又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基礎,獨立思維占主導地位。在教學中應遵循青少年情感變化的規律,盡可能創設有一定技術性且對抗性較強的課堂情景。
(五)關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體育能力和終身體育觀的培養
主體性教學相對于傳統的客體性教學而言,更關注學生體育能力和終身體育觀的培養,認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鍛煉比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因此,在將主體性教學應用于體育教學實踐中時,體育任課教師應在關注學生體育基礎知識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方法,關注學生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興趣。
結語
我國體育教育理論工作者認為,“培養學生主體性是當代體育教育的主題,是正確作出體育教育價值取向,提高體育教育質量與人的素質的關鍵?!庇械膶W者經過主體性發展實驗研究,對以主體教育思想為核心的現代體育教育觀進行了探索,認為其內涵應包括:第一,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特殊主體,需要充分信任,尊重和關懷,必須理解學生。第二,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關鍵在于促進發展。第三,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需要的是耐心與指導,“區別對待”。第四,實施有特色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自我,“形成特色”。當然,對主體體育教育理念的內涵與實際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但以主體體育教育觀為理論基礎,以學生生動、活動、主動發展為內容的現代體育教育意識,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參考文獻:
[1] 魯飛.現代教育觀與體育教學[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0,(2).
[2] 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8.
[3] 周云卿,談仲奇.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J].學校體育,1986,(2).
[4] 丁香.論主體性體育教學[J].南平師專學報,2001,(4).
[5] 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高閏青.試論主體性體育教學的實施[J].教育探索,2004,(7).
[7] 韓丹.論主體性原則在運動訓練中的運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0,(2).
[8] 易炳奎.啟發式教學模式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資訊,2010,(4).
[9] 高清海.主體呼喚的歷史根據和時代內涵[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1994,(9).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