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聲,丁志欣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牧業機械試驗鑒定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透過高鐵發展看我國農業裝備的創新之路
吳新聲1,丁志欣2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牧業機械試驗鑒定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農業裝備制造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決定著我國農業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在分析我國農機裝備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剖析我國農機裝備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借鑒我國高鐵發展的成功經驗,探討我國農業裝備科技創新的途徑和實施方式。
農機裝備;中國高鐵;自主創新;資源整合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產業也達到了迅猛發展的高速期。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制造行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但技術水平與世界農機制造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停留在簡單低端、小型農機設備的制造上,高端農機市場一直被國外企業所占據,當前技術水平與鄰國韓國、日本相比差距在10~20年之間。為滿足我國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需要,在農機制造領域縮短與世界農機制造強國的差距,需要大力提升農機裝備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中國高鐵與農機裝備產業相似,也曾處于起步晚、技術落后等困境中,但在短短十年的時間內,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高鐵品牌。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機裝備產業存在的問題,借鑒中國高鐵的成功經驗,提出引進消化系統集成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機裝備產品和品牌,從而能夠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快速轉變和農業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農業機械裝備方面的差距。
1.1 我國農機裝備存在的問題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作業工具,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大量轉移,及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農業機械化在當今農業生產中越來越重要。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黃金發展期,《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分別從法律和政策上支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成效十分顯著。過去十年間農業機械總量幾近翻番,2014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較十年前提升了二十七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的短缺,保障和穩定我國農業發展,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雖然較快,總量較大,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層次較低端,在產品質量和技術上與國外農機制造強國相比差距依然明顯。
(1)農機企業多、散、小。我國現有農機制造企業近萬家,規模以上企業僅有2000余家,行業的小型企業較多,相關農機產業上下游裝備制造集中程度低。從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與國外企業生產總值上看,僅相當于農機制造巨頭約翰迪爾一家企業的總產值。
(2)自主研發能力弱。雖然國家近些年對農機行業扶持力度較大,但大部分農機制造企業創新意識不強,急于眼前利益,在科技創新方面技術創新人才匱乏,物力和資金投入很少,產品同質化嚴重,制約了農機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在農機領域,國內企業授權專利只占9.5%,且重要領域關鍵技術的擁有量很少。
(3)農機多以小型機械為主。我國農業機械制造雖然體量較大,但大型、中型農機生產較少,如動力方面看,我國生產的大馬力拖拉機大部分集中在90~120馬力,而國外農機制造強國生產的大馬力拖拉機已在500馬力以上。
(4)國外企業占據我國高端農機市場。國產農業機械在智能化、自動化等方面與國外農機制造強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高端農機基本需要進口,國產農業機械大多數停留在發達國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水平。目前,我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高端農業產品加工設備需要從國外購買。大量進口國外農業機械設備不僅購買價格極高,議價能力弱,而且打壓了我國農業機械生產企業的發展空間。
1.2 中國高鐵的發展經驗
在2007年之前,我國沒有一條完全意義上的高速鐵路,而如今我國高鐵運營總里程已超過一萬四千多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一半以上,并且走出國門,承建多個國家的高鐵項目。我國的高鐵發展是在原有鐵路技術基礎上,融合國際上高鐵先進技術與經驗,通過消化吸收、自主創新最終在高鐵成套技術、制造施工等方面取得國際領先水平。面對本已競爭激烈的高鐵市場,我國高鐵能夠成功追趕并超越主要因素如下。
(1)培養內生力,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和自我創新相結合,目的是培養符合國情、符合現實的自主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技術標準體系,在較短時間內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鐵成套技術。
(2)整合國內高鐵相關力量資源,加強企業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在理論、技術、方案實施等方面的合作,完善高鐵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群,形成從產品設計、工藝制定、裝備制造、試驗分析和方案實施等全產業鏈的協同研究。最終實現我國高鐵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實施產業轉型,自主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
目前我國的農業機械行業與十多年前的高鐵行業狀況十分相像。政策上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大力支持,市場需求廣闊,但產品層次低、技術力量薄弱、制造水平落后,希望通過挖掘我國高鐵技術的成功,為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特別是高端農業機械的發展提供借鑒。
(1)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并舉。掌握高鐵的核心技術是我國高鐵能夠走在世界先進水平前列的重要因素。提出: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基本方針,采取先進技術引進學習與自主研發創新相結合的方式,盡量少的引進,盡量多的自己研發生產,以我為中心的方針。
同樣在我國農機技術引進過程中,實施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研發并舉的符合國內實際。引進國外農機企業先進產品與技術,加強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等方面的合作,立足科研,逐漸獲取和掌握核心領域的核心技術,最終實現自主發展。但要防止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不能只重視引進技術,不重視消化吸收,不能只是購買新的生產線,而不注重自主開發。
(2)加強產、學、研資源整合。我國的高鐵發展是以企業為主體,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緊密合作,發揮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的資源優勢,自上而下,從設計研發到方案實施產、學、研緊密結合,最終保障了我國高鐵事業的高效發展。
對于我國農業裝備制造,尤其是工藝復雜、技術性高的高端農業裝備,必須有組織、有系統地提升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這需要創新機制,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優勢,與企業形成技術合作研發聯動機制,積極加強產、學、研資源整合,立足自身,促進產品和技術創新。多年來,我國農機市場對國外開放,希望用市場換技術,但是技術卻沒有學到,許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是換不來也買不到的,只能靠自主創新來解決,但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
通過產學研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企業全面提升技術實力。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核心,產學研聯動的創新機制,鼓勵校企聯合、企業間的并購、技術轉讓、技術合作等方式,來增強我國農機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3)改善科技創新的支撐條件。我國高鐵在發展初期重視高鐵基礎技術研究,投資資金中研發經費占了很大比例,這為保障我國高鐵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啟示我國農機行業加大在基礎技術方面的研究,特別是高端農機方面的基礎研究。政府應重視現階段農業基礎條件和農機科研的投入,對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與中試給予政策上的引導,使相關單位和企業重視農業技術裝備研發與中試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等物資的投入,高鐵創新平臺的建立帶動了我國鐵路及相關領域基礎理論與工程技術研究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國家給予了農機和農業很多優惠政策和補貼,吸引了眾多其他行業資本進入到農業機械行業,很多資本的進入僅僅是為了套取補助資金,在科研和基礎研究方面投入很少,一味的仿造,產品也停留在低端層次注定企業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外資企業的進入使我國農機企業處于競爭的劣勢,亟須國家給予自主創新方面政策的引導。我國農業機械研發創新能力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企業的裝備技術落后,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限等。
因此,應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需要建立農業機械裝備技術創新體系,搭建自主創新平臺,以促進農機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快并高效的完成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
(4)培育大型農業機械制造企業。我國高鐵的發展的主體是行業內龍頭企業,其科研人才雄厚、科研基礎條件完善、資金充沛,有力的支撐了我國高鐵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行業中小企業占大多數,科研基礎差、研發人才稀缺、科研經費不足,企業創新能力有限。因此,政府各部門可以利用各種經濟政策,通過重點扶持,按專業化分工協作的要求,促進農機行業間企業兼并和聯合,組建形成大型農業機械制造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目前農機行業過度競爭、融資能力弱、技術人才短缺、研發資源不足的現狀,從而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逐步培育幾個大型農業機械制造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5)推進企業間合作創新。高鐵項目的研發是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需要眾多企業和組織的協同合作。協同創新是高鐵項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行之有效的組織管理將企業間的各項資源整合,各企業和組織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最終達到整體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業機械制造企業多達8000多家,中小企業占到80%。農業機械的研發費用投入大、投資周期長,中小企業大多在新品、新技術研發方面力不從心,但要使企業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研發工作又是必須的。因此,推動農業機械制造企業間的合作創新是有效措施之一,這將有利于企業間優勢互補,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企業間的合作創新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①加強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包括技術共享、共同研發、技術轉讓等措施,鼓勵行業內中小農機企業共同出資組建研發中心,開展技術合作共同承擔風險,共同獲利。②發揮農機行業協會的資源力量,為行業企業提供全程技術咨詢和服務,包括信息咨詢、技術市場調研、技術評估、技術成果管理等。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步伐,農業機械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決定了我國農業機械制造的裝備水平。借鑒我國高鐵的成功經驗,抓住政府對農機發展政策傾斜的機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內的資源優勢,著眼于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提高我國農機制造水平技術,以滿足農機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1]劉振德.當前我國農機產業發展進程中亟待破解的6大課題[J].農業機械,2013,(10):74-76.
[2]陸會茹,秦海生,李曉勇.我國大型農機亟待補上國產化“短板”[J].農機科技推廣,2014,(3):51-53.
[3]李惠彬,董琦,曹國華.基于熵理論的我國產融結合趨勢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11):85-87.
[4]孫秋云,耿松亮,沈法鵬.汽車電氣瞬變過電壓的抑制[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08,(6):19-21.
[5]馮啟高,毛罕平.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機化研究, 2010,(2):245-248.
[6]方憲法,陳志,蘇文鳳,楊炳南.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2):267-272.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Innovation Road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quipment in View of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WU Xin-sheng1,DING Zhi-xin2
(1.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sting and Identification Station,Urumqi,Xinjiang 830000,China;2.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Xinjiang 830000,China)
Agricultur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qui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sed the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learnt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inese high-speed rail,and explored ways to mak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respect to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gricultural machinery;Chinese high-speed Rail;independent innovation;resource integration
F323.3
A
2095-980X(2015)02-0011-02
2015-01-15
吳新聲(1960-),男,河南尉氏人,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