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易,金微娜,黃 蓉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 201204)
不同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干預研究進展
周 易,金微娜,黃 蓉
(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 201204)
乳腺癌;心理特征;護理干預
乳腺癌是來自乳腺導管、小葉及上皮的惡性腫瘤[1],其發病率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3]。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作為目前臨床應用最普遍且有效的治療方法,雖然可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4],但該手術方式創面大,術后患者會失去單側或雙側乳房導致體形發生變化,且患者還將面臨術后化療帶來的諸多不良反應。乳腺癌對患者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和沖擊因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患病階段及得到的不同社會支持而異,因此本文通過綜述不同乳腺癌患者心理特點及相關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1.1 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 國內有研究通過癥狀自評量表和乳腺癌生活質量評定量表,了解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質量特征發現:中青年患者組情緒狀態與功能領域生活質量呈負相關(P<0.05),即體型變化越嚴重、性功能越低、性樂趣越少,以及對未來看法越消極,其焦慮和抑郁越嚴重。老年患者組情緒狀態與癥狀領域生活質量呈負相關(P<0.05),即治療的副作用越大、軀體不舒服的感覺越明顯、脫發越多,恐懼、焦慮和軀體化越嚴重[6]。可見,不同年齡段的乳腺癌患者,其關注與在意的重點存在差異。青年人因承擔家庭及社會的責任較大,當確診為乳腺癌后往往感到恐懼、顧慮術后身體改變,擔心影響戀愛、婚姻、生育,害怕被丈夫遺棄等。且手術所致的軀體缺失、對日后生活帶來的許多不便、女性重要性征的永遠失去,嚴重打擊了年輕患者的社會認同感[7]。中年人因承擔著家庭、工作等多重角色,往往使她們在生理、心理上產生超負荷感;加之對惡性腫瘤的知識缺乏而充滿恐懼、焦慮、抑郁感;此外,對漫長的治療期及治療措施的不良作用充滿畏懼。這一年齡階段的患者面臨的問題,更多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尤其是性生活的不和諧所帶來的家庭危機。老年患者可能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過低,認為得了癌癥如同判了“死刑”,有些人則擔心拖累老伴,可能不愿主動治療而延誤治療時機、加重病情[8]。
1.2 不同婚姻狀況乳腺癌患者心理特征 蔣麗萍[9]通過SCL 90量表調查60例乳腺癌患者婚姻狀況對抑郁、焦慮狀況影響的研究發現,面對嚴重破壞女性形象的疾病,已婚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得分均顯著低于未婚、喪偶、離異患者(P<0.05)。而對于已婚乳腺癌患者,Northouse[10]指出,患者多擔心回家后難以應對;丈夫也擔心妻子難以接受切除乳腺而被失落感,或回家后在應對手術后的影響上發生困難。乳腺癌患者在面臨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或建立新生活方式的挑戰時期,更多地關注其配偶對她們的反應。這些擔心引發的焦慮可導致婚姻關系敏感、對丈夫期望的變化。若這種期望被忽視,則易產生負面情緒[11]。
1.3 不同社會支持水平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 吳航洲等學者[12]對66例乳腺癌患者入院后進行疾病不確定感和社會支持的測量,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屬于中度,其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r=-0.373,P<0.05),即社會支持越低,疾病不確定感越強。社會支持在腫瘤患者健康促進中影響深遠,是其渡過疾病過程的重要支柱,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丈夫和孩子是其主要支持者,日常生活中的照顧、丈夫和孩子的愛、理解和關心都會給乳腺癌患者以被支持的感覺。張海燕等[13]對61例接受放療的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調查研究認為,家庭成員所給予患者的情感支持會幫助其重新認識和評價現狀從而減輕應激反應,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應對來自疾病及治療不良反應的壓力。
1.4 不同患病階段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
1.4.1 術前焦慮、抑郁情緒 李紫坤等[14]選取35歲以下青年乳腺癌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心理狀態調查,多數患者存在焦慮(97.5%),超過一半的患者有悲觀失望情緒(58.5%),懷疑否認者占35.7%,恐懼者占33.3%。陳美華等[15]關于乳腺癌患者術前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發現,乳腺癌保乳手術患者術前有強烈的保留乳房愿望,由最初的害怕手術到追求完美的身心健康,且由于保留了乳房而對生活充滿渴望。
1.4.2 術后性障礙與性恐慌 相關研究表明,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存在顯著的情緒障礙和圍繞性興趣、性需求等方面的性功能障礙[16]。乳房被切除導致女性第二性征的缺失,是患者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她們很在乎性伴侶對這一改變的態度,在性方面她們表現出膽怯、疏遠;更有嚴重者認為性伴侶與自己有性行為是對自己的憐憫,于是拒絕接受。這是自尊心受損、嚴重受歧視感的表現。
1.4.3 術后社交障礙 術后患者的自卑也表現在社交方面。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了乳腺切除術后通常會認為自己失去了女性的魅力,自我價值降低。部分患者由于對自己身體感到羞愧,認為大家都用異樣的歧視的眼光看自己,往往回避社交往來,更加深了自卑情緒[17]。
1.4.4 治療的不良反應 手術會經歷麻醉和傷口疼痛,而化療和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乏力納差、白細胞下降等,都會給乳腺癌患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且這些治療中的負性刺激常可引發患者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18]。有研究對乳房切除術后的494例乳腺癌患者進行測評發現,創傷后應激是引起抑郁和焦慮程度升高的一項重要因素。無疑在乳腺癌的術前、術后、放療及化療的整個過程中,患者都在經歷各種應激反應。
不同乳腺癌患者所遭受的心理打擊也是各有差異,采取各種形式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預,幫助其渡過人生中最艱難時期,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及反應程度,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質量。
2.1 個體心理干預 個體心理干預是一種一對一的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方式,可較好地保護患者隱私,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胡德英等[20]以接受乳腺癌根治術的60例已婚早期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的隨機對照研究表明,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率(P<0.01)。根據干預對象和干預環境的實際情況,個體干預常用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包括應對技巧訓練、情緒管理、音樂治療等。有研究顯示,心智覺知訓練對降低乳腺癌化療患者化療不良反應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模式[21]。亦有研究表明,在節奏舒緩的音樂伴隨下進行放松訓練能夠消除生理和心理應激的不良影響,使患者的身體、心理及精神恢復平衡和協調,并能幫助患者以更健康的方式面對生活的挑戰,同時還可使患者的非自主反應如心跳、呼吸和血壓、腎上腺素的分泌處于自主控制中,達到了緩解化療后不良反應的目的[22]。但個體化心理干預的不足在于耗費的人力和時間較多[20]。
2.2 家庭心理干預 家庭心理干預是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心理治療的方法。家庭成員包括丈夫及孩子、親戚等,是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支持力量來源。家庭心理干預尤其對于家庭原因引起的心理問題有較好的療效。胡德英等[23]通過對80例乳腺癌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表明,患者實施家庭治療后,焦慮、抑郁情緒,心理健康狀況等都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認為家庭治療對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社會支持及改善其心理狀況有顯著性意義。
2.3 小組(集體)心理治療 小組(集體)心理治療是指醫務人員把同類疾病的患者組織起來進行系統地、有步驟地講解和討論,解決共性問題。洪曄等[24]通過對133名確診為乳腺癌并正在接受臨床治療的患者采用分層隨機法進行分組,干預組采用集體心理治療的方法,3個月后干預組總體健康狀況、情緒功能和認知功能都優于對照組(P均<0.05)。在照顧乳腺癌患者時護理人員可鼓勵患者積極參加此類集體活動,既節約有限的醫療人力資源又使患者覺得不再孤單。
2.4 社會支持治療 社會支持是指家人、朋友、鄰居、同事等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支持、幫助和認可。李小梅等[25]發現,社會支持越高,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越低。相關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社會支持越高,其生活質量越好[26]。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盡可能地利用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2.5 社區癌癥康復俱樂部 社區心理干預是乳腺癌患者出院回家后接受與醫院無縫連接的干預途徑。有研究通過對6個社區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現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發現,參加俱樂部活動的患者生活質量較高[27]。提示開展針對性的社區癌癥康復俱樂部活動等是乳腺癌患者康復干預的有效措施。
2.6 其他
2.6.1 性心理問題輔導 乳腺癌患者婚姻質量下降很重要原因就是疾病對性生活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心理行為干預可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質量,包括傾聽、進行疾病講解、鼓勵、行為干預,與患者家屬座談、性知識宣講、患者放松治療等[28]。護士應指導患者及家屬雙方在理解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和良好溝通,使乳腺癌患者家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6.2 健康教育 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減輕無助感和彌補對疾病知識的缺乏或不了解。有關教育的內容包括:了解乳腺癌的發病原因、乳腺癌的類型、治療模式、手術知識、術后康復、飲食、情緒疏導等。主要形式有講座、發放知識手冊和情緒管理手冊等。國內研究中,羅曉梅等[29]研究認為,通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的方式能促進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降低其心理壓力、提高家庭及社會的適應能力。手冊內容包括心理狀況、患肢功能鍛煉、飲食、睡眠、自我護理、性心理指導、配偶理解與配合、同事理解與配合、社交活動、化療常規知識、隨診等。沈小英[30]采用由患者、主管醫師、責任護士共同制定的健康教育路徑給予乳腺癌患者臨床照顧,其內容分為手術前環境介紹、解釋檢查、疾病知識講解、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手術前心理干預等。手術后指導患者如何應對創傷、疼痛和日常飲食,重點就如何做好患肢功能鍛煉等各項具體指導。這些方法既能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又可提升患者的滿意度,貫穿了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2.6.3 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支持 對青年患者,首先應主動關心、了解其心理狀態,理解患者,針對乳房切除和化療后的不良反應,從戀愛、婚姻、生子、保持形體美及社會認同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向患者介紹恢復女性形體美的相關方式,以增強其信心。對于中年患者,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以婉轉的語言讓患者把深層的思想顧慮傾訴出來,樹立患者對治療康復的信心。請已治愈的患者講解有關術前、術后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指導患者及其配偶重視情感交流,在性生活方面,了解患者內心感受,提供必要資料和信息,糾正錯誤觀念,幫助其恢復性生活的信心。對于老年患者,了解其家庭及社會關系,爭取其家庭社會系統的支持與配合。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使其了解乳腺癌術后生存率及生活質量相對較高,以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8]。
對乳腺癌的治療既要注重軀體的治療,又不可忽視心理支持。心理支持需要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心理干預應該成為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將對疾病的康復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促進患者家庭體系朝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乳腺癌患者自身存在不同特點,因而心理問題也具有差異,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式或多種心理干預方式聯合應用,才能為不同乳腺癌患者提供個性化、合理化的心理干預措施,從而緩解其心理問題。
[1]李玉林,唐建武.病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21.
[3]張索娟,耿寅卯,王曉春,等.乳腺癌病人術后抑郁狀態調查及護理對策[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3,20(2):33-35.
[4]沈鎮宙,邵志敏.現代乳腺腫瘤學進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4.
[5]童亞芳.護士對癌癥病人抑郁癥的認識[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1):35-36.
[6]左彩鳳.乳腺癌患者的年齡與心理特征、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健康必讀(中旬版),2013,12(1):378.
[7]曹喆,但昭癸.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問題與心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9):83-84.
[8]陳小瓊,鐘金霞,鐘玉蓮.不同年齡階段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4):2128-2129.
[9]蔣麗萍.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2C):70-71.
[10]Northouse LL.The impact of breast cancer on patients and husbands[J].Cancer Nurs,1989,12(5):276-284.
[11]Kurtz ME,Given B,Kurtz JC,et al.The interaction of age,symptoms,and survival statu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their families[J].Cancer,1994,74(7 Suppl):2071-2078.
[12]吳航洲,李崢,金維佳.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及其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01-104.
[13]張海燕,Tatsana M,Marayart N.乳腺癌病人家庭支持和自理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1999,14(4):195-196.
[14]李紫坤,李悅,雒利春.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J].黑龍江醫學,2013,37(6):474-476.
[15]陳美華,歐曉靜,伍樂,等.乳腺癌病人保乳手術前后心理狀態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0,17(1B):70-72.
[16]Steele SK.The relationship of attitude,subjective norm.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and perceived threat on the mammography behavior of women in mral southeasl Louisiana parish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J].Sciences&Engineering,2004,65:659.
[17]靖美玲.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預[J].河北醫藥,2010,32(23):3380-3382.
[18]蔡衛玲,付喜秀.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264-266.
[19]郝興華,王旭梅,郭先菊,等.化療期乳腺癌患者婚姻質量和應對方式調查分析[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27(1):22-26.
[20]胡德英,董英莉,李燕鈴,等.個體化心理干預對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況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4):2242-2245.
[21]劉華云,吳艷平,劉雪花,等.心智覺知干預模式對乳腺癌化療患者心理社會適應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5B):7-9.
[22]龔蕉椒.選擇性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情緒及T細胞亞群作用的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08.
[23]胡德英,吳荷玉,董英莉,等.家庭治療對圍手術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狀況及社會支持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7,7(9):9-11.
[24]洪曄,王建平,梅艷麗,等.集體心理干預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12):903-907.
[25]李小梅,孫玉倩,孫秉賦.乳腺癌放療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2,33(13):1998-1999.
[26]俞勤燕,趙利娣,姜金霞,等.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0):21-23.
[27]薛曹怡,周雷,黃萍萍,等.上海市徐匯區6社區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醫學,2008,20(6):352-356.
[28]陳潔璋,馮錦珊,范麗娟,等.心理行為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與性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1,6(6):215-216.
[29]羅曉梅,黃天雯,鄭瑞玉,等.健康教育對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探討[J].現代臨床護理,2004,3(6):3-5.
[30]沈小英.健康教育路徑對提高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性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40-41.
R473.73
A
1009 8399(2015)05 0078 04
2014 01-14
周 易(1968 ),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婦產科護理管理。
黃 蓉(1986 ),女,護師,碩士,主要從事婦科腫瘤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