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習明
摘 要:在學校的國家示范校建設基礎上,本文從確定本市機械加工專業培養目標出發,論述了機械加工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內容、保障措施、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擬采取的措施等。通過改革探索,課程體系更加科學合理,符合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滿足企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中職 機械加工專業 課程體系改革
一、科學論證,廣泛調研,確立專業培養目標
遷安市的主導產業為采礦、冶煉以及機械加工,其中大型鋼鐵企業十幾家,年產值及銷售收入約占全市工業經濟的五分之一。經調研論證,筆者所在職教中心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初步確立了專業培養目標,制訂專業教學計劃,確立了機械加工專業的發展方向。機械專業創辦以來,始終與該地區及相關行業組織保持密切聯系和合作,成立了“機械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了遷水泵業、津唐等企業的相關專家和負責人員擔任顧問,充分發揮生產一線行家在專業開發與建設中的作用,使機械專業辦學思路和培養目標能切合該地區企業的發展需求。
二、課程體系改革內容
1.重構課程體系,實現各類課程間相互融合
新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根據機械制造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并遵循“滿足個人發展和需求”的原則,設置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
2.優化課程體系,使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
為了使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機械專業部實行專業教師首席制,即專業部領導由該專業“雙師型”學科帶頭人擔任,并兼任該專業教研組長,全面負責專業建設工作。每學年都要召開教學計劃論證會,結合社會調研,定期對實施性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和完善。
3.建立與課程體系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課程體系的改革必然引起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機械加工專業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同時,加大了教學模式改革的力度。機械專業充分發揮與企業緊密相連的辦學特色,積極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校內實訓與今后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的一體化措施;不斷改善實習、實訓基地的條件,積極探索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和校企結合新模式。機械加工專業與津唐球磨鑄管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了廣泛的合作,采取 “校企共同負責,共同管理,專人具體實施”的分層管理辦法。
三、課程體系改革保障
1.組織保障
建立該專業課程開發指導委員會及課程開發團隊。由校長組建課改領導小組,成立由企業專家、學科帶頭人和教學一線骨干人員在內的學校課程改革工作小組,負責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學模式、課程評價標準等內容的制定,校本課程的開發,開展課程改革的實驗。
2.經費保障
學校在“十一五”期間設立課程改革專項經費50萬元,其中機械加工專業15萬元,支持課程改革研究與開發,專項經費主要用于職業崗位調研、職業工作分析、課程分析、課程開發、課程計劃制訂、教材開發、召開研討會和工作會議等。該專業充分利用學校所設立的“課程改革專項經費”賬戶資金,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將課改經費用到實處。
3.制度保障
為促進和保障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專業制定了相應的與課程改革有關的管理制度,將課程改革列入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建立課程改革實施情況的交流、檢查、評估制度,并發放相應的課程改革專項經費;制定的《課程體系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統領全校課程改革工作,各專業制定《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具體推進。
4.基地保障
專業設施的配套是保證專業課改質量的重要條件,2014年學校又投入400萬元,將機械加工專業實訓基地創建為國家級緊缺人才培訓基地,有計劃地按理實一體化的課程教學需求進行實驗實訓基地改造。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注意對專業文化的建設并有機滲透德育。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擬采取的措施
1.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程體系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
2.整改措施
(1)進一步探索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建立有利于促進學校整體課程改革工作的評價體系。
(2)進一步完善“課改”工作的培訓機制、督查機制、研討機制。
(3)進一步提高專業課教師素質,鼓勵教師攻讀在職研究生。
總之,職教中心將繼續立足遷安市地區進行課程改革行動計劃,從企業的需求出發,以就業為導向,從實際出發,遵循“邊研究、邊實驗、邊改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動專業的課程改革,為示范校建設取得更大更豐碩的戰果,培養出更多更適合地方經濟建設的機械加工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少平.關于重構中職學校機械加工專業課程體系的探討[J].新課程學習(中),2011(4).
(作者單位:遷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