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沖擊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一直是教育關注的熱點。為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學生自身道德情操,確定堅定的政治信仰,改善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本文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認識進行闡述,對教學方法進行思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掌握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教學。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學思考
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面臨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如何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成為教育工作者重視的問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基礎課程,在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聯系實際、提升自我教育功能、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強化學生法律基礎、以及確定學生思想價值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該課程的教學思考是提升教學效果必須的手段。
1 “基礎課”教學的意義
1.1 “基礎課”教學具有認知價值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簡稱“基礎課”)是貫徹教育教學中的必修課程與基礎課程。該課程不僅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更重大的意義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自身素質得以全面的提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學生受益終身的事業,對其健康價值觀的形成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基礎課”教學的意義主要在一下幾方面進行探討,首先具有一定的認知價值的,“基礎課”課程本身是一種對學生知識理論體系的提升,其意義在于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和法律認知。同時使學生對追求真理和把握事物本質性規律上產生一定認知水平。
1.2 “基礎課”教學具有導向作用
其次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的作用,“基礎課”的教學是具有一定的價值導性的,通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的內容的教學,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人生引導,同時對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把握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明確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理解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從而將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升到符合社會發展的高度。在此基礎上,通過該課程的教育會引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構建。
1.3 “基礎課”教學具有驅動效果
所謂“基礎課”教學的驅動效果是指其在精神動力上對學生產生的積極效果。“基礎課”對學生思想、理論、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在社會生活中會產生積極的推動力量,可以完全滿足個體對精神動力的基本需求,進而在學生整體發展上進行促進。首先“基礎課”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精神內驅力,促進學生實現自我。其次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擁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再次是使學生同社會主義價值理念一道,緊隨時代腳步,與時俱進的發展。
2 “基礎課”教學的內容
2.1 進行“基礎課”理論教學
所謂“基礎課”理論教學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通過一定的概念、推論、判斷的學習,是學生對事物的本質產生清晰的認識。一定的理論基礎是學生進行學以致用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提升學識修養的前提。在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之后,在生活中可以不斷的對理論進行反省,在思考中得到真正的提升。通過思想政治學習,可以打破學生傳統的思維模式,使學生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適應時代發展。因此“基礎課”的理論教學是具有一定人格提升意義的。
2.2 進行“基礎課”知識教學
所謂“基礎課”知識教學是指對“基礎課”中豐富的人生哲學、道德理論和法律知識的學習。這些人生真理是經過時間的磨礪的,經過時間的考驗之后,其更具有意義。“基礎課”知識教學是“基礎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它對學生完善人的認識、知道社會生活、引導自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通過不斷的“基礎課”知識深造,使學生在實踐中強化認知,不斷的提升主觀理論境界。
2.3 進行“基礎課”方法教學
所謂“基礎課”方法教學是教學成果好壞的基礎,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根本,對學生進行方法教學是更重要的教學內容。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使知識適時地發展。通過方法教學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進行不斷的知識更新。進而在為人處世上充分的掌握“計劃、實施、檢查、提升”的模式,進行自我能力的提升。
3 將主體性原則應用于思想政治教學
3.1 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有效貫徹黨的政策
發揮教師的教學主體性是指在高校“基礎課”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出發,有效落實黨的政策教育。所謂教師的主體性是指教師在教學責任上要擁有一定的主體性,并且在教學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形成積極的觀念。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為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教育,教師的主體性教學是建立在對學生真正的了解和尊重之上的教學。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保證學生的合理需求和求知需求,并在其成長的道路上進行積極的引導。其次是對學生主動興趣的激發、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所謂興趣是學習的首要動力,通過教師科學的引導手段使學生在政治理論的學習上產生興趣,進而產生優良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意義在于使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教師科學的教學模式,有效的引導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態度,進而使學生不斷優化自身知識結構、發掘潛力、提升素質,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3.2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落實人性教學的理念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人性化教學的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是確立學生的受教育的主體地位。“基礎課”的教學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教學,是在學生思想上的積極引導,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因此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有效貫徹黨的政策的有效手段。不同于專業課程的“基礎課”課程是需要學生進行主觀接受的,只有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的時候,思想政治學習的效果才能體現。某種意義上說,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學生平衡了社會經歷、興趣愛好、原則立場、以及原有的價值觀、道德觀之后,在主觀上產生接受的積極學習態度。同時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受教師的主體意識的影響的,教師應該進行科學的引導。
3.3 師生互動推進思想政治課程的有效性
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開展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是有效綜合教師教的主體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產生一種教學相長的教學現象,在提問與回答中使枯燥的理論知識口語化,同時可以促進教師將知識的內涵清晰的展現給學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綜上所述,師生互動式教學是平等主義的一種體現,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充分的體現了師生平等的人性理念。
4 有效進行“基礎課”的措施
4.1 做好課前教學準備
做好課前教學準備是教師的責任,由于“基礎課”的特殊性,做好“基礎課”的課前準備是需要付出極大的經歷的,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基礎課”課程看似內容簡單,但是是具有極大難度的,如何將“基礎課”上的具有趣味性,如何在不違反“基礎課”特殊的要求下,將枯燥的理論知識風趣幽默的展現出來是值得教師深刻思考的。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是不一樣的,對這門課的教學是需要進行一定的摸底的,進而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個人興趣及習慣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例如在備課前,通過QQ群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或者開展一系列的法律知識競賽。其次就是進行對教材基本知識的精心準備,將基礎知識配合以生動的故事進行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再次是教師進行自身提升的要求,教師進行自身的提升是備好課的前提,教師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教師要在政治理論、法律基礎、軍事理論、歷史及野史、經濟發展等發面具有適時的了解,在現代教育的高要求下,教師是要成為全方面、高素質的教育人才的。最后是在教師自身組織、協調、溝通能力上的提升,通過教師的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學生對“基礎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4.2 豐富教學方式
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是指在當今的教學背景下,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方法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比較枯燥的學科,如何令課堂具有趣味性是教師認真考慮的事情。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課堂的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興趣,可以有效塑造課堂氛圍。首先是進行案例教學的方式進行“基礎課”教學,通過對經典案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現實的感受到知識的應用。案例教學方式是將生活與知識進行銜接的教學模式,值得在課堂上進行推廣的。其次是進行角色轉換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與教師進行角色轉換,令學生體會教學的過程,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提升,不僅在知識上更加精湛,在語言表達以及ppt使用上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最后是進行一定的案例表演教學,通過學生分組或自覺的進行角色模擬,在課堂上進行案例表演,可以有效的渲染愉快的氣氛。
4.3 強化師生交流的教學模式
強化師生交流是指教師不僅在教學上要與學生進行交流,更應在生活上多關心學生。由于“基礎課”的上課人數較多,教師則更應該主動進行與學生的交流,在及時了解學生動態的基礎上,互相形成信任,進而可以有效的進行教學。在現代教育中,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教師應該主動進行互動交流。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基礎課程,是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的起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是工作的重點。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反思體驗相結合,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引導。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可持續性改革和思考應成為教師工作的習慣與追求。
參考文獻
[1] 宋友文.堅守道德底線與追求高尚情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理念及其運用[J].教學與研究,2014,(3):91-95.
[2] 夏家春.試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146-149.
[3] 吳瓊,仇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3-35.
[4] 曾予,冷霜.醫科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0):52-54.
作者簡介
周強(1972-),男(漢族),河南信陽人,法學碩士,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讀博士,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