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彥
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越來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視。研究發現,學校文化建設決定著學校發展,決定著學校教育教學的創造力、凝聚力和競爭力。學校應把文化建設融入到學校發展戰略之中并著力打造。
一、學校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
1.學校文化的內涵
教育文化學的不斷發展使得學校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亞系統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與重視。學校文化的概念由美國學者沃勒(G·Waller)在1932年出版的《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書中提出。美國學者西格爾在《教育與文化進程》中認為,學校應該有其自身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參與者的行為規范和維持這些規范并以其為基礎的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校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豐富與發展。北師大張東嬌教授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主體在學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范和學校精神氣氛等,是學校成員所認同的符號系統,是學校核心價值觀和學校個性特色相融合的一種組織文化。學校文化是驅動學校持續能動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獲得凝聚力、競爭力和打造學習共同體的藍海之路。
2.學校文化的特點
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課程文化等要素有機組合構建了學校文化,使之成為一個能量源,為不斷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學校特色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并獲得支持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剖析學校文化,我們會發現其具有的鮮明特點:教育性、選擇性、可持續發展性以及鮮明的個性,等等。
二、強化調研,厘清辦學背景、文化建設
與學校發展的關系
學校文化建設關系到學校的內在發展與外在效益,與學校的生存和健康成長有密切關系。而學校的發展是著眼于學校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理念的終極追求就是學校創新意識的增強與學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二者在學校發展的價值訴求上是一致的。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我校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平臺,即通過精神、制度、物質、行為、課程、課堂等方面的文化建設全力打造符合學校特色的發展道路。
進行學校文化建設,首先要認清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優勢與劣勢,做到“知己”,這樣方能邁好學校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對學校發展現狀、發展目標展望、學校總體發展規劃、課程和教師隊伍發展規劃、校園發展規劃、發展要素確定等問題方能清晰。
我校地處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大興新區的重要窗口。我校運用PEST分析法,對學校所處的宏觀環境及所面臨的狀況進行分析;運用社區資源圖,系統分析學校發展面臨的機遇;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學校內在條件,確定其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通過調研,我校制定了文化建設行動計劃。
三、學校文化建設
1.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
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是一條學校文化的價值鏈條,是學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中,表現為一所學校的人才觀與價值觀,即學校的培養目標。現代教育理念中著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并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理念應在辦學理念中得到體現。
亦中的辦學宗旨是發展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師生的健康發展服務。具體體現在堅持“和諧愉悅,積極向上”辦學理念,樹立“科學求實,創新發展”工作作風,堅持“身體強健、品格高尚、學業優秀、特長突出” 育人目標。
2.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保障
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在實踐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規章制度、管理文化及其實施的保障機制等所構成的組織框架及其觀念成果。學校管理制度的支撐理念是學校管理制度背后的觀念和預設。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落實和表達形式之一,為師生員工的自覺行為起到規范和保證作用。
我校在制度建設上實施五點做法。一是優化管理,實行二級管理體制。二是完善運行機制。改進考核體系,完善職評、考核、崗聘、評優評先細則,完善各項常規管理制度、績效工資方案和其他獎勵方案。三是激發向上動力。爭取資金、爭取政策,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用優厚的待遇留住人。四是強化教師培訓機制。實施“教學領導力與執行力一體化校本培訓工程”,提升干部教師教學領導力與執行力,構建以“亦慧”為品牌的研修文化。五是細化“暖心”工程。凝心聚力,提高教師工作幸福指數。
3.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平臺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外在標志,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學校成員創造的以物質形式表達的學校表層文化。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保證,而且體現著一所學校的精氣神,是學校文化的外顯部分。學校物質文化建設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關注教師與學生的需求,服務于師生。
以物質文化建設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平臺,根據已制定的《亦莊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實施學校私有云、數據庫、門戶網站、OA辦公系統、身份認證系統、英語互動資源平臺、Ipad智能教室等一系列數字化校園工程;實施基礎設施改造更新,打造校園文化廣場、主題樓宇命名、樓層主題文化,創建竹林書院讀書大廳、舞蹈教室,巧妙設計校園環境,讓校園內的每棵樹、每面墻壁都作為一種文化內涵的表象,讓校園環境成為一種隱性課程,浸潤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發展。
4.行為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外顯方式
學校行為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在精神文化指引下和制度文化規范下所形成的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及其承載和表達這些行為方式的活動的總和。
學校干部的行為文化,是校長行為文化傳遞給學校師生的橋梁和紐帶,影響著學校培養目標和發展目標。從扭轉更新干部思想觀念,大力營造執行力文化,加強民主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干部行為文化建設。
在教師的行為文化建設上,應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應為學生的卓越健康成長與多元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在教學行為上,應做到文化自覺,圍繞其專業發展所建構的行為規范與活動,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常規管理抓規范,規范之上做特色。
學生的行為文化主要體現在學習、文明、生活、安全、鍛煉等習慣養成方面。我們將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管理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基本的實踐技能,養成健康的身心素質。
5.課程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教育性與選擇性的體現
課程本身就是包含著知識文化的傳承,課程體系的建設直接反映出知識文化傳承的體系。課堂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向學生進行科學、人文教育,實踐學校辦學理念,落實新課程改革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自主意識,重視學生價值觀、思想情感的熏陶,能切實體現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旨。
我校結合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根據教育理論,依照新課程標準,在優化國家課程,有效實施地方課程的基礎上,課題組整合本校內部的教育教學資源,注重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充分發揮教師特長,突出專業教室功能,逐步開發出適合學生、適合學科、適合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實現了德育、體育、藝術、人文、科技五大領域校本課程特色化,構建了興趣信心體驗課程模式,其中以“五大類”、“四大節”、“八大社團”、“二十余門課程”為實施途徑,開展課程研究。課程的開發,為我校育人模式的創新給予了有力支撐。
6.課堂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與途徑
課堂文化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重視人的價值,構建以學生為本、以師生互動為主的課堂文化,摒棄與教育發展要求與趨勢相逆的單向度學習模式。這與培養具有綜合的知識基礎、T型素質結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實施創造性勞動并獲得勞動成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時代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在不斷探索下我校形成了自己的的教育教學特色:實行小班教學,加強“分層”策略(分層教學、分層輔導、分層作業、分層檢測、分層評價)的研究和推廣,大力推行以“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勤糾正”為特點的“小步教法”,以及“自主學習”、“合作互助”( 結合學案導學自主學習式、小組合作探究式、同伴結對互助式)、 “興趣信心體驗式”的教學模式,走進學生心靈,找到每一位學生的動力點和最近發展區,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以學校文化建設為切入點促進學校發展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策略。學校文化不是自發形成的,是學校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學生成長規律有意識營造的,是經過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積淀起來的。學校文化需要用我們的智慧與汗水去經營、去精心培育,是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的。學校文化一旦形成,不但會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推動學校發展,還會產生巨大的輻射力。學校的發展同樣會反哺學校文化的建設。學校文化建設還有許多需要挖掘的領域,它將是我們永久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