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繼家庭承包經營之后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又一次重大創新,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甘肅省各地以草食畜牧業、蔬菜、中藥材、蘋果、馬鈴薯等優勢產業為重點,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和優勢產業增收計劃,農業產業化呈快速推進勢頭,對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農村加快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產業化發展多點開花
經過多年發展,甘肅省堅持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確立了“建龍頭、強基地、抓加工、興流通”的產業化發展思路。以產業為平臺聚集要素,以項目為支撐整合資金,以增收為目標延伸鏈條,實行分類指導,優化區域布局,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資源辦企業,瞄準市場促轉化。
農業產業化組織不斷壯大。截至2014年,甘肅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7100多個,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244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50.8%,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年戶均增收2376元。產業化組織基本實現優勢產業、優勢區域全覆蓋,成為調整農業結構、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落實惠農強農政策的有效渠道。
龍頭企業實力增強。目前,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本覆蓋全省優勢產業,初步形成馬鈴薯、草食畜牧業、蔬菜、玉米制種、蘋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甘肅省龍頭企業2424個,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7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65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772個,縣級及以下的重點龍頭企業1000多個。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102個,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677個;全省各類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470億元,銷售收入657億元、凈利潤60多億元。龍頭企業通過IS09000、HACCP、GAP、GMP等質量體系認證的498個,各類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4.92億元。龍頭企業擁有農業科技人員1.2萬多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3300人,技術推廣人員9422人。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的有175個,其中建有省級以上研發中心的74個;建有專門質檢機構的有1363個,通過計量認證的335個。
優勢產業區域性布局基本形成。甘肅省按照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推進,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逐步引導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目前已建成一批規模化發展、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生產基地,涌現出了隴東南蘋果、肉牛,定西馬鈴薯、中藥材,河西制種、草食畜牧業等一批產加銷一體化的典型。甘肅省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3128萬畝,占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近一半。
產業綜合競爭力增強。經過多年的發展,甘肅省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種業核心基地、高原夏菜基地、中藥材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甘肅省農產品加工率達49.5%。馬鈴薯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玉米制種和中藥材面積居全國第一位,蘋果面積居全國第二位,玉米制種產量占全國的43%,當歸產量占全國的85%,黨參產量占全國60%,黃芪產量占全國50%,板藍根產量占全國30%,柴胡產量占全國40%。蔬菜、牛羊肉等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依托資源優勢、自然稟賦和市場需要,培育形成的特色產業,在全國均具有一定競爭力,已成為其產品市場的“晴雨表”。
品牌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甘肅省累計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600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志企業398家,有32個產品獲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的292個。
產業化經營三大模式
龍頭企業+農戶。這是甘肅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利益聯結模式,它的特點是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結成緊密的一體化生產體系,呈“龍”型組織結構,引導和組織分散的農戶參與到社會化大生產當中,以公司為龍頭,以分散的農戶生產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農戶生產與公司加工、銷售聯結起來。使農戶的生產成為企業的“第一車間”。如河西制種企業、草產品加工企業、蔬菜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就是這種聯結方式。這種運行機制一般表現為“訂單農業”,這種模式明顯增強了農民與企業的談判能力。企業一般與基地農戶簽訂定點種植、定向收購協議后,提供最低保護價支持。有些企業還為農戶引進優良品種,提供技術指導、提供生產資料等,有效地實現了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向基地農戶的擴散,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農產品原料的品質。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這是近幾年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運行機制。龍頭企業負責合作社農產品的營銷,為合作社成員提供貨款擔保的服務。合作社組織成員按企業要求的規格和質量要求組織生產。合作社為成員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統一開展防疫和病蟲害防治,降低了企業和農戶的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企業亦有了穩定安全的生產基地,有利于實現規模效益。例如甘肅省定西馬鈴薯產業,天水、平涼、慶陽蘋果產業就采取這種利益聯結方式。
專業市場+農戶。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鄉結合部建立農產品專業市場和生產基地,通過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直接溝通,將農戶納入市場體系,使農戶與專業市場之間通過產品這一紐帶形成一種相互連接、相互依賴、互惠互利的產業化組織關系,廣泛帶動周邊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形成一個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帶。
產業化發展積極作為
政策引導。2002年以來,甘肅省先后3次專門出臺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文件,明確把特色產業發展、龍頭企業培育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按照“一個產業出臺一個規劃,制定一個扶持辦法,設立一筆專項資金”的原則,從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抓起,扶持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支持產能擴大和技術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優勢產業發展。2012年甘肅省政府《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的目標任務、重點工作和政策措施。從加大財政投入、落實稅收優惠、強化金融支持、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產品銷售和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措施,初步形成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適應的政策保障體制。
行政推動。為了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領導,2002年10月,甘肅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領導任組長,省直相關部門參加的甘肅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并在省農牧廳設立辦公室,歸口管理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日常工作。各市州、縣市區也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負責當地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各地通過辦點示范、現場觀摩等措施,起到了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甘肅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先后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從不同角度對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執法檢查和專題調研,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意見建議。甘肅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牽頭,發改委、財政、林業、扶貧等部門參加,對全省馬鈴薯、中藥材、蘋果、蔬菜和油橄欖等產業進行了專題調研,梳理了主要制約因素,提出了促進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近些年的實踐證明,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在產業化經營發展初期,行政推動是非常必要的。
規劃指導。2003年,甘肅省農牧廳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甘肅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經省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印發各地。各市縣也根據全省的規劃修訂完善當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甘肅省制訂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突出發展全省在全國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品,合理規劃產業和產品區域布局,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集中。明確草食畜牧業、蔬菜、中藥材、馬鈴薯制種、釀造原料等為全省重點優勢產業。
資金扶持。從2001年起,甘肅每年安排5000萬元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扶持龍頭企業項目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2004年、2005年,甘肅省委省政府連續兩年分別增加了2000萬元、1500萬元專項資金,2006年又增加1000萬元的馬鈴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8年4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省分行專題申請總行批準,將甘肅馬鈴薯和啤酒大麥列入糧食收購貸款范圍,并出臺了《加大信貸扶持力度,積極支持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甘肅省農牧廳先后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甘肅省分行、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分行、甘肅省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協議,通過項目推介、溝通信息,為龍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累計投入龍頭企業扶持資金18.3億元,金融信貸投入龍頭企業475億多元,龍頭企業享受稅收減免3.73億元。
培育龍頭。多年來,甘肅省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形式,對龍頭企業給予多方面的扶持。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對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技術工藝改造等貸款1000萬元以上,貸款期限3年以上,給予貼息補助,對馬鈴薯淀粉和蘋果汁加工企業根據當年收購原料數量以獎代補,對當年建成儲藏能力4000噸以上的果品、蔬菜保鮮庫給予補助,對通過GMP、GSP認證的中藥材加工企業給予補助。2007年出臺的《關于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的意見》,把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龍頭企業家隊伍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措施來抓。甘肅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每年舉辦培訓班,邀請國內知名專家講授投融資、市場營銷、外經貿業務、產品認證、技術創新等知識,使企業經營者對市場形勢的研判能力、內部管理水平、市場營銷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